 
2020-02-18 10:30 瀏覽量:28362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據國家衛健委官網消息,截至2月16日24時,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2048例,新增疑似病例1563例。當日解除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28179人,重癥病例減少628例。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對我國經濟總體運行和各行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春季是農業生產一年中最關鍵的季節,在疫情影響下,有機農業企業在農資、人員、物流、銷售等多方面受到制約甚至停滯,亟待尋找出路,破解難題。
疫情對有機農業的影響
受疫情影響,部分企業生產資料無法如期到位,打亂了生產計劃。如河北張家口野菜夫人生態農場與其他單位保持有合作育苗關系。受疫情影響,這樣的關系無法如期開展,只能暫緩實施。由此導致采收期延后,根據經驗推斷,將錯過最佳銷售時機。云南大理天下式商貿公司的有機生產示范基地,計劃春節后采購大批苗木,因物流阻斷也無法如期實施,若疫情持續,錯過最佳栽種季節,今年的生產計劃將不得不調整。
全民抗擊疫情,也涉及所有農村地區。而有機農業基地在鄉村,有機農業的生產者也在農村。面臨嚴峻的疫情形勢,農場管理工作的重點為防疫。山東煙臺碧山生態農場負責人認為,這勢必造成農場生產錯過最佳農時,也影響正常宣傳、推廣、銷售工作無法正常開展。
疫情下,農場銷售陷入停頓。北京興壽、上莊部分有機農場/農戶因缺乏物流資源,原合作物流企業中斷服務,一時無法復工,而多數有機農企主要通過會員線上網購,進行配送銷售。由此被迫延后采收期,產品品質受到影響,甚至無法銷售。如果是草莓果品,雖然可加工為草莓醬,但臨時啟用加工方案,難以保證品質,且面臨生產資質、消費者接受度等多方面制約,造成生產資源浪費。
大部分企業因合作物流無法如期復工,臨時改用順豐、京東等高成本物流,導致經營成本增加,擠占企業利潤空間。而近年來有機企業生產成本已經在提高,快遞成本疊加,將增加企業負擔,這對有機產品運營能力和提升市場競爭力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員工因春節回家無法如期返崗,有機農場人力資源嚴重不足,導致生產經營工作進程源流縮減。另一方面,當地招募短工也很難實現。開春時節,有機農業生產企業堆肥、育苗、剪枝等農事活動多,用工量大,上述生產環節活動只能延后或緩慢推進,從而對有機農產品產量和品質造成不利后果。
各地農產品集市無法進行正常的線下銷售,影響產品生產與企業效益。
養殖企業無法正常生產,有機產品加工企業無法正常開工。這方面的影響已經存在,目前主要體現為減少銷售,損失有大有小。隨著行政事業部門恢復正常運轉,問題將得到解決。
專營有機產品銷售商經營長周期有機產品影響較小,生鮮有機產品供求已經出現供貨不及時、批量縮減、成本提高等問題。
有機農業產業參與疫情防控的建議
面對疫情,有機農業企業需盡早進行調整應對。
調整種植養殖資源的時空配置。廣泛聯系農資供應方,保障所需農資盡早擇機到位。條件允許時,可采取苗、雛、幼畜等的異地關聯企業進行短期托管,以延時到位,臨時應急。一旦疫情扭轉,可在最短時間內調適,轉入正常運行狀態。
考慮到疫情持續延期的可能,建議根據主、客雙方與人、財、物等資源變化態勢,審慎調整本年度生產規劃。如在品種、品類方面做出較大調整,盡早著手準備,在生產計劃安排、市場運營方面做出2—3套應對方案。使企業在疫情沖擊下保持相對穩定運營能力,努力做到進退自如。
針對物流對于有機農業企業影響較大,建議以產品銷售為主要盈利來源的大部分有機生產企業,全面獲取周邊物流資源時空分布信息,熟悉不同物流公司的服務價格和服務品質,從中遴選不同類型2—3個物流合作方,保持業務聯系,為本企業常態運轉和危機管理安排多重保障。
結合當前新零售業發展大趨勢,積極做好線上線下協同運作,把用戶體驗作為線下服務的主要內容,根據供應鏈和消費市場的時空布局,靈活調整線下活動的場所、頻率和規模。在當前疫情短期無法緩解的形勢下,將工作重點放在線上服務升級,著力完善線上產品結構、提升產品品質、擴充產品供給渠道和供給量,為在疫情中出門購物不便的消費者做好生活保障。同時,完善線上銷售系統,提升用戶體驗,做好售前、售后服務。
積極推動供給端優化生產和管理,敦促生產者明確產品定位、優化產品結構、提升包裝質量,對于存在客觀需要的企業,為他們進行技術對接,幫其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協助生產者對接物流,完善線上訂單管理,逐步與生產者形成線下體驗與線上銷售的協作共同體,緊密合作,實現共贏。
對于有實體店鋪的有機產品銷售企業,建議做好周邊社區居民服務,積極聯系社區管理機構,主動加入服務社區發展的支持單位,融入智慧城市建設網絡。同時完善產品結構、品類,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增強客戶黏性;結合地區發展態勢和店鋪區位優勢做好中長期發展規劃,適度增加經營項目,逐步向以服務有機生活為主題、線下體驗與線上服務相結合的多元綜合經營場所轉變。
疫情對有機農業產業技術層面的啟示
防疫是一項長期工作,微生物工程將成為未來有機農業建設的關鍵技術。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農業生產的長期規劃,以促進農業系統健康可持續發展。
從生產銷售模式看,需構建穩定的生產—加工銷售系統,系統越完善,對外界的依賴就越小、越穩定。需要構建包括種植和養殖的、穩定的區域性有機農業閉鏈循環生態鏈,在全國興建種養循環的有機生產基地,以生物有機肥工程、沼氣工程等資源化手段重構生態循環鏈條。從而在保證有機農業生產投入品安全的同時,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還緩解了由于物資運輸、生產環節斷裂而造成的養殖場飼料補給危機,是一舉多得的解決方案。
通過建立農民生產合作社及市民消費合作社,建立起基于農民合作社和市民社區農產品供銷合作關系,減少中間環節,緩解市場壓力的方式,構建起一種新型的、穩定的農產品營銷途徑。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全域有機農業研究院將在今后以構建有機農業生態循環產業鏈為基礎,實現基于循環經濟模式的長期防疫生態機制。
目前形勢下,有機農業多以小型農場為實體運營,相對靈活,更有利于實現種養循環的有機生態鏈系統,是有機農業相比于常規農業發展的優勢。
從微生物生態系統構建層面看,微生物廣泛分布于土壤、空氣、水源、人體中,與人類關系密切,根據其對人體的影響可分為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兩大類。有研究表明,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但病毒侵入人體后是否致病,與病毒數量、毒力及人體免疫力等有關。由此可見,人類和微生物長期以來形成了共生系統,只有在人體免疫力較低的情況下,有害微生物入侵人體并占據優勢生態位才會造成人類疾病。故如何為有益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環境讓其占據優勢生態位抑制有害微生物,也就是環境中有害菌被有益菌控制,這種通過有益菌來管理有害菌的解決思路是比簡單的化學消殺方式。
吉林云鳳生態養豬農牧合作社通過種養小循環,自然界篩選功能微生物實現生物發酵床養豬,構建起土壤—植物—動物—微生物的健康生態大循環。
從廢棄物資源化層面看,如何從健康土壤開始,通過健康的農田管理措施來構建土壤—植物—微生物—人體健康系統,是從源頭、從問題本質出發的思考。我國是農耕大國,歷來重視糞的利用,農諺語“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肥水不留外人田”均說明祖先對糞的重視。農村廁所的改造要結合肥水還田,這其中的關鍵一步就是需要有因地制宜的資源化技術,并結合有益功能微生物生態系統——農用酵素。糞污資源化技術和農用酵素的結合不僅將糞水有效發酵后的養分回歸還田,還可通過發酵殺滅病菌。
因此,構建以微生物工程支撐的種養循環生態系統,應作為未來有機農業生產技術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年之計在于春,農時不等人。對于充分應用天氣地力以及生態系統協同運作的有機農業,精準掌握與充分利用農時十分關鍵,有機農業產業尤其是中小規模有機企業,會在疫情中受到更大沖擊。
應從人員、資金、資源的數量和結構變化的新形勢出發,對企業未來5年和10年的發展方向進行預判,重新設計產品結構、渠道布局、生產組織形式和規模、生產空間布局等,對企業中長期經營規劃進行適度調整并著手落實相關工作。
                        上一篇:廣東清遠農企抗疫公益捐贈在行動
                                    下一篇:農技員線上線下齊忙碌 戰疫保供兩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