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3-12 10:17 瀏覽量:20718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2019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遵循“四個最嚴”要求,深化機構改革,強化風險防控,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推動食品安全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2019年,寧夏食用農產品和食品抽檢量達到5.2批次/千人,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8.5%,均高于國家控制指標;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合格率達到98.1%,餐飲單位“明廚亮灶”完成率達到96.7%。連續15年未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系統性、區域性食品安全事件,寧夏的食品安全形勢呈現穩定可控、總體向好的發展態勢。
堅持黨政同責
持續完善食品安全責任體系
寧夏把食品安全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統籌謀劃部署,積極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強力推動食品安全黨政同責落地落實。寧夏各級黨委和政府逐級分解食品安全目標責任,納入對下級黨委和政府效能目標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考核的重要內容,自上而下進行考核評價、獎優罰劣,以考核“指揮棒”調動各地各部門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整合食品安全督察事項,納入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統一督察內容,采取“四不二直”方式,對市、縣(區)食品安全工作落實情況進行督察、指導,解決了一批食品安全問題。
寧夏及時調整自治區食品安全委員會,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組織機構和工作機制,出臺了《寧夏食品安全監管事權清單》,厘清了區、市、縣三級市場監管、農業農村局、公安部門及食安委成員單位食品安全監管事權,推進監管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各級監管部門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的要求,積極履行新職能,全面落實事權清單,加強全鏈條、全流程監管,努力做到食品安全責任清單化、目標明晰化、措施具體化,切實推動了食品安全各項工作有序發展。同時建立健全與食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相適應的財政資金保障機制,將所需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2019年,寧夏各級政府共投入財政資金7938.66萬元,加大對食品和農產品抽檢監測、宣傳培訓、學生營養午餐、“互聯網+食品監管”信息化建設等方面保障力度。
堅持標準優先
持續加強標準和法規制度體系建設
圍繞寧夏優質糧食、釀酒葡萄、枸杞、瓜菜、草畜等農業特色優勢產品,加快農業標準制修訂工作,制定標準評審辦法,編制了《中國“五大之鄉”農業標準手冊》,評審通過地方標準申報項目201項,修訂地方標準137項。加強地方特色食品標準制定,制定了《食品安全地方標準涼皮》,并發布備案。對乳制品、酒類、油脂類、肉制品四項國家標準開展了標準跟蹤評價工作。對沒有國家標準或者地方標準、嚴于國家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食品安全企業標準備案475件。開展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印發培育標準化生產基地實施方案及管理辦法,建設自治區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6個,有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8個。
圍繞貫徹落實《寧夏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經營店和食品小攤點管理條例》,寧夏配套制定了“三小”食品登記管理辦法、備案管理辦法兩部政府規章。各地按照“一坊一檔”要求建立健全信息檔案,積極引導食品小作坊進入大型食品超市、開設食品攤點夜市和集中經營區。目前,共登記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小經營店26020家,備案食品小攤點2425家,進一步規范了“三小”食品市場。
堅持改革創新
持續推動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食品產業是寧夏產業發展的重點之一,寧夏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優化食品生產經營許可改革,許可申請材料實行“告知承諾制”,推行網上申請、網上受理、網上發證,實現許可全程電子信息化,大力壓減行政審批時限,食品經營許可審批時限由20天壓縮到12天。對保健食品注冊、備案情況進行摸底調查,進一步規范注冊備案行為,年內許可1家生產企業,備案3家企業3個品種。
推進質量興農戰略,著力保障農產品安全,強化源頭監管,全力實施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加強基層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提升檢驗檢測技術支持能力。大力推進“實驗室資質認定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雙認證”,目前“雙認證”率達到82.7%。
胡麻油是寧夏的地方特色傳統食品,年產量達9000噸以上。為解決傳統生產工藝引發的質量安全問題,監管部門積極推進食品行業技改升級,對采用熱榨工藝的82家胡麻油生產企業關鍵工藝和設備設施進行技術改造,從根本上解決了苯并芘等污染物超限量問題,推動食用植物油產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問題導向
持續改善食品消費環境
寧夏緊盯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食品安全突出問題,組織監管部門,采取綜合治理與專項整治相結合的方式,持續推動食品生產經營治理和消費市場秩序的不斷好轉。按照“雙隨機、一公開”要求,有重點、有靶向性地組織開展了高速公路服務區、學校食堂、養老機構食堂、網絡訂餐、農村食品安全等重點區域以及食鹽、磚茶、胡麻油、糕點、粉絲粉條、葡萄酒、枸杞等地方特色重點品種的專項治理行動。全年共檢查各類食品生產經營主體6.7萬戶次,下發整改意見書1332份,查處各類違法案件126起,取締無證生產經營81家。
2019年,寧夏對160家高風險、影響區域廣的食品生產企業開展“體檢式”質量安全體系檢查,共發現風險隱患1134條,移交案件告知單14份,督促企業及時消除風險隱患。對存在較多風險問題的食用油、糕點、嬰幼兒乳粉等企業和有關監管部門進行約談;加強食鹽監管,累計查獲假冒偽劣食鹽1832公斤,臭腳鹽220公斤,問題食鹽3600公斤;加強供港蔬菜等食用農產品監管,完成供港蔬菜、供港活牛、供港羊肉等供港食用農產品企業的巡查和農獸殘、疫情疫病風險監測工作;加強食用林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面推廣枸杞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建設枸杞病蟲害現代信息化監測預報平臺,推進枸杞生產農藥登記工作。
按照國家四部委的統一部署,寧夏各地各部門在主題教育中開展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共查處食品安全違法案件661起,罰沒款337萬元,取締“黑工廠”“黑窩點”“黑作坊”84個,取締無證照“小飯桌”11個,取締屠宰場3家,銷毀問題食品1.1萬公斤,在媒體公布了食品安全十起典型案例。全年共偵辦食品安全刑事案件21件,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37人,涉案金額1000余萬元,依法偵辦了3起涉非洲豬瘟刑事案件。
堅持科學監管
持續提升技術保障能力
按照“強化區檢、健全市檢、擴充縣級快檢”的思路,新建寧夏食品檢測研究院實驗樓,改造市、縣級檢測機構,購置先進檢測設備,不斷提高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能力。針對糧食加工品、食用植物油、乳制品、保健食品、食用農產品和地方特色食品等30大類160個食品細類開展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全年完成食品安全監督抽檢31827批次,總體合格率為98.1%,并加大對不合格食品涉及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進行依法嚴懲,共立案265起,罰沒款147.8萬元。
實施食用農產品監測,提高農產品質量,以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監督抽查為抓手,對蔬菜、食用菌、水果、枸杞、畜禽、水產品開展例行監測1620批次,對“菜籃子”產品生產基地監督抽查1289批次,為品牌提升、“二品一標”認證、檢打聯動、農產品納入追溯范圍提供可靠依據。農業農村部2019年風險監測數據顯示,寧夏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達到98.5%,高于國家控制指標3.5個百分點。
實施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提高防控能力,在22個監測點組織開展食品污染物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監測,開展地方特色食品監測。開展了收獲小麥、稻谷、玉米質量調查、品質測報和質量安全監測,完成了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質量大清查,開展了自治區儲備糧油及政策性糧油等質量安全監測,結果顯示,寧夏2019年收獲的小麥、稻谷、玉米及庫存糧食質量良好、食品安全狀況良好。
堅持共治共享
持續提高食品安全宣傳影響力
2019年,寧夏各地各部門主動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食品安全治理,營造了正面宣傳引導、社會廣泛關注的良好氛圍。推動形成多方參與、協調配合、人人共享的社會共治大格局。銀川市、石嘴山市積極創建國家級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寧夏創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9家;落實優質糧食種植基地30萬畝、收購優質糧食32萬噸,開展了“中國好糧油”產品遴選工作,完成6個“主食廚房”項目。建立食品安全風險防控聯席會議機制,食品安全委員會成員單位加強風險交流,共享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分析研判食品安全風險因素和隱患,為科學制定監管措施奠定基礎。市場監管部門及時向農業農村部門通報食用農產品抽檢結果,為優化農產品種養殖提供依據;衛生健康部門通報風險監測分析報告,為規范食品生產經營行為提供參考。
有效理順投訴舉報渠道,將機構改革前5條投訴舉報專線統一整合成一個市場監督投訴舉報平臺,暢通群眾投訴舉報渠道。截至2019年11月底,共受理食品類投訴舉報5503件,其中普通食品5053件,保健食品450件,已辦結4876件,辦結率96.5%。
(寧夏回族自治區食安辦)
                        上一篇:陜西榆林  “四舉措”強化疫期食安監管
                                    下一篇:杭州臨安 “九個一”讓用餐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