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3 15:36 瀏覽量:24574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記者 王京臣
4月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秦嶺腹地的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調研脫貧攻堅工作情況,并在實地考察金米村產業扶貧成果時贊柞水木耳,使得柞水木耳成為“網紅”。4月21日上午,“柞水木耳”在淘寶的搜索量達到了20萬次,陜西柞水縣當地的某淘寶助農店鋪,平均10秒鐘就有一筆木耳訂單。柞水木耳有何特色?當地產業發展情況如何?4月21日下午,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擴規模、重科研助力脫貧
位于秦嶺腹地的柞水縣屬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陜西深度貧困縣,自陜西省“3+X”工程啟動實施以來,柞水縣堅持把木耳產業作為脫貧攻堅主導產業來抓,啟動實施了木耳產業“1153”計劃和特色產業提升八大行動,將全縣65%的貧困群眾“鑲嵌”在集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木耳發展全產業鏈條上,使“小木耳”真正成為全縣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大產業”。今年2月27日,陜西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發布公告,陜西省29個貧困縣區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陜西所有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柞水縣便是其中之一。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柞水縣堅持“揚長避短,差異發展,特色推進”的思路,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生態優勢,始種于明清時期的木耳傳統優勢,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的品牌優勢,經過反復調研論證,確定把木耳產業作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大力實施木耳產業發展“1153”計劃,即發展木耳1萬畝、1億袋、產量5千噸、產值3億元。聚力扶持建成5條千萬袋菌包生產線、1000個木耳吊袋大棚、42個百萬袋木耳示范基地,全縣木耳栽培規模達到8000萬袋,形成了木耳產業規模化、設施化、工廠化的發展格局。
柞水縣搶抓科技部定點幫扶和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結對幫扶這一重大機遇,積極與陜西省科學院、吉林農業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合作,建成木耳研發中心和李玉院士工作站,成功引進培育“黑威15”等新優木耳品種和玉木耳、金木耳等珍稀菌品種,推廣吊袋式、塔栽式等栽培新模式。同時,整合各類培訓資源,開展木耳科普宣傳120場次,實施木耳生產技術培訓160場次,培養木耳科技從業人員50人,為木耳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圍繞拓展木耳產業發展業態,柞水縣加大力度豐富木耳產業發展內涵,累計投資2.45億元,按照“門戶區、示范區、觀光區、生產區、加工區”5大功能區布局,建成總面積2800畝的木耳小鎮,配套建設了木耳采摘園、木耳博物館,吸引陜西秦峰、金鑫農業等10多家知名企業入駐小鎮,推動木耳產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木耳小鎮自建成以來,接受各級領導調研指導和企事業單位考察學習300余次,周末周日均吸引游客觀光1000余人次,2018年通過國家3A級景區評定,成為商洛市休閑農業發展的典范。
深加工、新機制共促增收
柞水縣深入推行“支部+‘三變’+集體經濟+貧困戶”精準扶貧模式,培育中博、野森林等8家木耳龍頭企業和3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先后開發木耳掛面、木耳代餐粉等木耳深加工產品;建成了京東、淘寶柞水特色館,在南京、西安設立了扶貧專柜。2018年柞水木耳成功入選央視“國家品牌計劃”,參展香港“創科博覽”,入選“2019年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成為“最受南京市民歡迎的商洛農產品”,首批100噸木耳成功出口哈薩克斯坦,實現了柞水農產品出口零突破。
柞水縣堅持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積極推行“借袋還耳”“借棚還耳”的“兩借兩還”模式和“三資股份、租賃分包、產業領養、勞務用工、產品訂單、開展服務”的木耳產業發展“六型聯結”機制。大力推廣“木耳保險”,全面防范木耳產業自然、生態和市場風險,確保群眾產業發展利益不受損、能增收。目前,柞水縣木耳產業實現了保險全覆蓋,1262戶貧困群眾通過“兩借兩還”模式栽植木耳1400萬袋,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3260戶貧困群眾通過“六型聯結”模式人均實現收入1000元以上。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固本之基和關鍵之舉;興業才能富民,業旺才能強縣。下一步,柞水縣將緊扣培育產業融合主體、唱響柞水木耳品牌、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健全制度體制、助力脫貧攻堅五個方面,找短板、補弱項,奮力打造中國木耳之鄉、全國食用菌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