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5-11 15:50 瀏覽量:13216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評論員 劉彤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在受疫情沖擊,外部需求發生逆轉、內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要危中尋機、化危為機,加快培育和壯大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在新一輪發展中搶占先機。
食品產業的發展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要及時把握發展大勢、市場趨勢,主動應變求變,在危機中挖掘新動能,尋找增長點,拿出更多硬招實招,占領新的發展制高點。目前,新基建將帶來更多新消費,支撐更多民生應用,帶動新業態大發展。加快推進新基建、發展新消費、打造新業態是推動食品產業在行業快速變革中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發展新引擎,更好地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路徑和主要抓手。同時,只有緊緊抓住新基建、新消費、新業態的契機,食品產業才能在行業急速變革的當下,走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轉型升級之路。
推進新基建培育食品產業新動能。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中國食品產業實現轉型升級,不斷壯大產業實力,培育發展新動能,必然離不開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的強力支撐。“新基建”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它為食品產業實現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提供載體。疫情發生以來,以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應用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但在推進疫情防控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在食品行業復工復產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新基建不但激活了食品企業的數字化改革需求,也為食品產業的數字化創新帶來新機遇。上海市嘉定區特種水產養殖場近年來人力緊張,疫情發生后復工復產壓力陡增,養殖場的工作人員與水產技術單位開展合作,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養殖生產中,通過物聯網技術采集魚塘的水體溫度、濁度、水循環量等實時數據,并根據數據分析結果進行技術微調,不僅節約了成本、減少了人力投入,還降低了養殖風險,提高了養殖刀魚存活率。讓一度被認為無法人工養殖的長江刀魚,在科技支撐下走向市民餐桌。新基建代表了新動能發展的方向,新動能發揮著新效應,創造出高效益。當前,在“新基建”的風口下,物聯網、人工智能、5G網絡等在內的“新基建”按下快進鍵,為食品產業釋放數字經濟潛能。通過數字“新基建”的基礎支撐作用,可更好地推動食品產業全要素、全產業鏈等的融合應用,加速產業數字轉型,實現轉型升級,更好地提升食品產業整體競爭能力,為中國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發展新消費培育食品產業新動能。消費已經連續5年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整個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與機遇。中國消費領域迎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消費主力軍年輕化、消費場景多元化轉型、線下模式不斷向線上轉型、消費理念全新升級,企業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不斷突破與探索。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球的大背景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3個部委于3月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從市場供給、消費升級、消費網絡、消費生態、消費能力、消費環境等六個方面給出促進消費擴容提質的19項舉措。在疫情防控出現積極向好態勢、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恢復的背景下,意見釋放了鼓勵和促進消費的積極信號,有利于為盡快恢復“生產—流通—消費”的社會大生產循環營造良好政策環境,培育“智能+”等新型消費和消費新增長點。新消費帶來新動能,在新消費強勁浪潮之下,食品產業要抓住消費變革機會,開啟一場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的深刻變革,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剛性需求和消費升級的推動下,保持平穩健康發展,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打造新業態培育食品產業新動能。今年1—2月份,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下降12.2%,而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10.1%和0.7%。線上消費恢復快于線下;社區電商、生鮮電商消費新模式得到快速發展;線上經濟和云上服務更加火熱,傳統行業在加速數字化轉型。新業態新模式的涌現和加速,不僅是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發展韌性、發展潛力和回旋余地的有力證明,更激發出了蓬勃的創新活力,為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打開了廣闊空間。圍繞高質量發展這一長期目標,食品產業要把眼光放在激活創新動能,激發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上來,讓新業態、新模式成為食品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長遠支撐。要抓住食品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窗口期,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助力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洞察大變局,方成大格局。窗口期不等人,我們看到了機遇,更要有時不我待的意識,更要發揚創新的精神,更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面臨的“時”與“勢”,充分挖掘和釋放新基建新消費新業態的潛能,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培育食品產業的新動能,打造食品產業增長點增長極,從而不斷取得新突破、實現新發展、開創食品產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