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4 16:30 瀏覽量:16340 來源:北京日報
穿著紅色沖鋒衣送貨的“國安俠”曾是社區一景,但隨著國安社區停止配送服務,這種場景成為過去式。從急速擴張到遍地開花,再到如今的全面收縮,只有短短的3年時間。而在國安社區急放急收的背后,恰恰體現出社區商業不能“掙快錢”的基本規則。
“急先鋒”國安社區折戟
“想要買東西、洗衣服還要親自到門店去,國安社區已經沒有吸引力了。”王女士曾是國安社區的忠實用戶,但如今,她和它的交集只剩下沒用完的洗衣卡。
國安社區一度被稱為社區商業擴展的“急先鋒”。其在2015年7月于椿樹街道開出第一家店之后就開始急速擴張,最鼎盛時期在京擁有300多家門店,服務人口超過1000萬,基本實現五環以內所有街區服務全覆蓋。但今年年初,它只剩下近80家店了。
近日,國安社區通知用戶停止線上業務。短信通知中寫道,由于國安社區調整,所有業務將轉移到線下門店,線上APP將不再接受下單業務處理。
記者查詢國安社區APP發現,線上平臺已經看不到各類商品信息,只剩下洗衣服務、家政服務等幾個模塊,其中大部分都是第三方企業提供的。國安社區電話下單熱線一直無人接聽,記者在APP上下單洗衣服務后,也一直沒有接到工作人員的電話。
東五環一家國安社區門店店長說,目前門店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其他員工都已經離職。“看樣子撐不了多久了。”他感嘆。
其實,今年年初,國安社區就已經開始收縮業務,在北京不僅有三分之一的門店已經關閉,其自建的“國安俠”配送隊伍也換成了第三方物流“達達”,并將24小時隨時配送更改為僅在白天固定時段配送。如今,商品配送服務更是完全停止。
停止線上服務后,人們只能到門店里消費。但記者走訪發現,門店銷售的商品主要是酒水飲料、米面糧油等,沒有消費頻率更高的蔬菜生鮮,相比周邊超市并沒有明顯的吸引力。
瓜分社區“蛋糕”得接地氣
近幾年,“互聯網+社區”的概念站上了大風口,曾經由傳統超市、“夫妻店”為主的社區商業版圖發生巨變,闖入了不少新巨頭。
但記者在盤點后發現,如果想成功存活下來,光鋪覆蓋率是不夠的,社區商業的最關鍵因素之一,是要接地氣。
和國安社區在街面位置租大面積門店相比,每日優鮮選擇的是以前置倉的形式作為打通社區“最后一公里”的站點,這些前置倉通常位于社區周邊較為偏僻的位置,租金相對較低不說,而且僅擁有倉儲功能。雖然沒有顯眼的招牌,但保證了配送速度,又節省了開店成本。
作為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樣本,盒馬2017年進京以來,已經開設26家門店,雖然海鮮是盒馬誕生之初的最大賣點,但它的經營策略一直圍繞著“本地化”三個字。在西城區手帕口南街,盒馬紅蓮店經過改造,變身京城首家盒馬菜市,為適應周邊居民消費習慣,門店增加了散稱蔬菜的比例,變得更接地氣。而在常營等地區,盒馬雖沒有開設門店,但以設立前置倉的方式主打線上業務,以更低的成本覆蓋到了更多社區。
面對新的社區商業對手,一向穩扎穩打的傳統超市近兩年也在主動轉型。物美聯手多點實現了數字化升級,打通了線上和線下購物場景。數據顯示,2018年多點用戶數增長了2.3倍,訂單量也取得兩倍的增長。
這個領域不宜“賺快錢”
長期以來,社區商業的特點是本小利薄。這么多巨頭帶著資本涌入,是否會重蹈其他各領域“先燒錢后收割”的覆轍?
一位業內人士說,鑒于社區商業的分散性和長久以來市民形成的消費習慣,這一領域內很難出現類似于滴滴、摩拜、微信之類占有絕對地位的巨頭。
同時,無論是傳統商超,還是新零售品牌,其最終的目的是便利居民生活,這并不是一個“掙快錢”的領域。這位業內人士建議,政府應該從前端扶持引導企業“掙慢錢”。
記者了解到,為了扶持便民商業發展,本市財政近幾年來每年都會提供資金支持。根據市商務局2017年9月公示的商業流通發展項目資金明細表,國安社區連鎖便利店建設項目獲得250.96萬元的資金補貼。根據市發改委公示的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補助商業便民服務設施項目,國安社區9家門店在2017年共獲得193.99萬元補助金額。但是如此規模的資金補助并未讓國安社區將便民服務維持下來。
相比之下,有更多超市在資金的助力下提升了顧客體驗。獲得125.93萬元資金補助的物美海淀區聯想橋店加入了理發、餐飲等便民服務業態,滿足了百姓更多需求。改造前,這家店每個月凈虧損超過100萬元,但改造后扭虧為盈,截至2018年10月,該店利潤同比增長113%,整體業績增長49%。
業內分析,不少新業態在資本的推動下,靠“燒錢”實現了快速擴張,但往往缺少精細化運營。在快速擴張前,應該穩扎穩打做好基本功,經得起時間的歷練,才能長久在社區商業中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