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1 09:46 瀏覽量:24131 來源:農民日報
2018年初,貴州農村產業革命拉開序幕。此次革命聚焦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產業興旺為主題,以產業革命為主軸,以特色農業為主導,以全產業鏈發展為主線,以培育貴州地標產業為重點,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積累了農村產業革命助力鄉村振興的寶貴經驗和有益啟示。
經驗和啟示
把統籌推進“三場革命”作為頂層設計。切實把思想觀念革命作為先導,把發展方式革命作為核心,把工作作風革命作為保障,堅持以“八要素”精確指導,以“五步工作法”精準施策,在思想上凝成共識,在行動上匯聚力量,推動產業發展方式實現從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從一產向六產轉變的歷史性變化。貴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生態優勢特色得到彰顯,產品營銷形成“黔貨出山、風行天下”態勢,取得了脫貧人口人數、農業結構調整成效、農民收入增速、鄉村面貌改善力度“四個全國前列”的佳績。
把完善產業體系,推進全產業鏈發展作為根本路徑。貴州從農村產業發展實際出發,著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補齊補全產品鏈、價值鏈、創新鏈、資金鏈、信息鏈、組織鏈,促進農業產業全產鏈發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讓農民充分享有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全鏈條的增值收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把產業發展組織方式創新作為關鍵環節。全省大力探索和推進“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組織方式,以勞動分工協作為基礎,以利益聯結為紐帶,以實現農村產業發展種養加銷一條龍和農工貿一體化發展為基礎,著力打造優勢互補的產業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提高農村產業發展的組織化水平。全省新型經營主體快速增長,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同比增長33.9%,農民合作社6.7萬家,311個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0萬元,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537家,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完成綜合產值2420億元,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總數達到3個。
把統分結合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作為突破重點。貴州根據地形地貌特點,指導各地做好500畝以上壩區農業結構調整工作,推進山區農業適度規模發展。重點對全省的農業產業發展統一進行科學規劃,按照“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進行布局,初步確定了蔬菜、茶、食用菌、中藥材、精品水果、辣椒、石斛、刺梨、油茶、竹、生態畜牧、生態漁業12個覆蓋面廣、帶動力強、成長性好、就業量大的生態農業特色產業。
把政策創新推進精準施策靶向治療作為有力杠桿。統籌推動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助力農村產業革命,緊扣產業發展“八要素”和工作,推進“五步工作法”創新政策供給,打出農村產業發展方式革命組合拳,明確農村產業革命方向標、時間表、路線圖,針對農村產業發展短板靶向施治,凝聚農村產業發展合力,促進農村產業革命不斷向前有序有效推進。
前瞻和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是貴州農村產業革命的核心要義。前瞻貴州農村產業革命助推鄉村振興,必須著力推進農村產業發展方式實現從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簡單一產向三產融合的革命性轉變,把農戶組織起來,把農業武裝起來,把農村發展起來,闖出一條貴州鄉村振興的嶄新道路,加速農業現代化步伐。
突出發揮特色優勢,明確農村產業革命助力鄉村振興的目標指向。發揮山地風物優勢,打造一批以地標產品為主導的特產名村、名鄉、名縣;發揮山水風景優勢,打造一批以旅游業發展為主導的風景名村、名鄉、名縣;發揮民族風情優勢,打造一批以文化產業為引領的文化名村、名鄉、名縣;發揮大數據融合發展優勢,打造一批以智慧農業為支柱的科技名村、名鄉、名縣。構建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村組為腹地的鄉村現代化特色產業體系,每年打造一批宜居宜游宜業的鄉村振興標志性名村強村,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圍繞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創新農村產業革命助力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子。緊扣貴州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建成產業鏈長、產業幅寬、產業質量高、產業發展長遠的農村現代特色產業,促進產業發展方式實現革命性轉變,闖出貴州鄉村振興的新路子。一是探索延長產業鏈、拓寬產業幅的完善產業鏈路子。發揮生態環境和區域產業優勢,培育持續穩定發展的農村特色產業、帶動產業、服務產業和新物流產業。精心打造山地生態農業品牌、推動貴州山地農業實現“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提高省內外的市場份額。二是探索優化要素組合、挖掘生產潛力的提高生產率路子。采取提升一批、轉行一批、新建一批、引進一批的辦法,培育農村產業革命的市場主體,提升產業經營水平。采取商業模式創新、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智慧農業等措施,構建激發要素活力的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社會勞動生產率。推動特色產品價值實現、提升價值鏈,創新產銷對接商業模式、優化供應鏈。三是探索促進共同富裕、增強發展合力的壯大集體經濟路子。深化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盤活集體資產,轉變涉農財政投資管理體制用活財政資金,激活農村群眾資金互助機制搞活農村金融。大膽探索依托龍頭企業發展基地經濟、依托合作組織發展股份經濟、依托家庭農場發展大戶經濟、依托城鎮平臺發展飛地經濟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多樣化實現形式。四是探索豐富服務內容、創新服務形式的優化發展環境路子。推動建立產業發展社會化服務專業組織,構建產業發展市場化服務機制。建立完善貴州地方特色農產品種質基因庫,加強本土地標產品種植業品種和適應性優質畜禽品種選育培育,推進地標產業良種種業發展。配套提供山地農業生產機械裝備制造業服務、提供特色農產品加工機械裝備制造業服務、提供鮮活農產品儲運機械裝備制造業服務。五是探索統籌五大振興、推動治理有效的促進鄉村善治路子。在打贏鄉村污染防治攻堅戰中保護好生態環境,在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釋放生態生產力,創新推進生態振興。強化新時代先進文化引領,引導農民依托特色歷史文化資源發展農耕文化產業,創新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提高基層支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創新推進組織振興。打造一支能征善戰型的干部隊伍、一支能工巧匠型的技術隊伍、一支走南闖北型的經營隊伍,暢通渠道把人才引向農村引入農業,推進人才振興。健全“遇事多商量”的自治制度、完善“解決問題靠法”的法治機制、推進“有話好好說”的德治實踐,筑牢鄉村振興群眾基礎。
構建貴州特色的產業革命,助力鄉村振興的政策體系和制度框架。把鄉村振興放在時代發展全局中謀劃,構建完善產業振興與生態振興、文化振興融合的政策扶持體系,構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鄉村組織振興的政策激勵體系、鄉村人才振興政策的激勵體系、鄉村振興工作推進的政策保障體系,形成尊重價值規律、突出群眾主體作用、發揮好政府作用、釋放好市場作用的良好生產關系體系,備齊農村產業革命助力鄉村振興政策的“工具箱”,讓人人有機會、有渠道在鄉村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實實在在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作者單位: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