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1 09:46 瀏覽量:13566 來源:農民日報
廣西龍勝縣位于桂西北少數民族聚居區,系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自2014年開始,龍勝縣依托作為中國南方稻作梯田組成部分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龍脊梯田農業系統,以文化鑄靈魂,以保護促開發,通過“顯特色、樹品牌、弘傳統”,逐步探索出一條“遺產、生態、旅游、扶貧”四位一體的康莊大道,為類似貧困地區的扶貧脫貧與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鑒。
科學謀劃,構建扶貧大格局
2014年,龍脊梯田農業系統入選中國第二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以此為契機,龍勝縣組織專業團隊,經過嚴格論證和科學規劃,把保護和開發農業文化遺產、發展鄉村旅游作為全縣決戰貧困、決勝小康的支柱產業來打造。引導群眾依托遺產地發展高山有機米、有機菜、有機茶等有機食品,把全縣打造成一個有機食品大產區,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客商慕名而來。
經過廣泛動員和宣傳,龍勝全縣上下牢固樹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關停并轉移140多家木材加工廠和河道采沙場,不再引進任何有污染的工業企業。成立了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項目指揮部,設立傳統技藝傳習所,加強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構架起了一個以傳承和發展農業文化遺產為基石的扶貧脫貧大格局。
塑造品牌,增加農產品附加值
龍勝縣積極推動農業遺產地農副產品的品牌認證和培育工作,著力打造“龍脊四寶”區域公共品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截至2018年底,全縣共有龍勝鳳雞、龍脊辣椒、地靈花豬、龍勝紅糯等6個特色農產品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通過中央電視臺、浙江衛視等媒體宣傳報道,提升了特色農產品品牌知名度,溢價明顯。其中龍勝紅糯米現已成為高端大米市場的搶手貨,每畝收入從幾百元提高到了3000元以上,當地農戶收入大大增加。
黨員帶頭,多方扶貧顯效率
龍勝縣基層黨員積極帶頭探索,創建了“景區輻射”“支部引領”“黨員能人帶動”“村寨聯盟”“民企合作”等模式,將各類主體、資源進行整合,極大地提高了扶貧效率。通過讓群眾參與鄉村旅游與特色農副產品種養殖,拓寬了農產品轉化、景區勞務、門票分紅等多重收入來源。泗水周家村黨員能人蒙大凡帶領10戶貧困戶,通過共同養殖、銷售鳳雞和翠鴨等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的農產品,實現了貧困戶人均增收3000元。在政府的扶持引領下,很多村民變身為“扛起犁耙種田地,唱著山歌搞旅游”的“兩棲農民”,顯著加快了山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
弘揚傳統,精神脫貧有抓手
龍脊梯田作為千百年歷史進程中人與自然協同進化的智慧結晶,蘊含著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節用愛人”“和為貴”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能夠振奮農村精氣神,增強農民凝聚力,是實現精神脫貧,形成文明鄉風的寶貴財富。龍勝縣政府部門鼓勵與支持遺產地村民開設了傳統技藝傳習所,定期培養年輕人感受領悟傳統文化,掌握傳統技藝,并鼓勵將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實現農業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策劃組織了“開耕節”“曬衣節”“古茶樹祭祀大典”等系列傳統活動。通過這些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活動,實現了村村參與、家家受益、人人自豪的精神物質雙豐收。
目前,我國擁有的91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以及15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很多都分布于老少邊窮地區,雖地處偏遠,但內涵豐富、特色濃郁。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反映了黨和政府對保護利用農業文化遺產的歷史與現實價值的高度重視。我國其他貧困地區亦可借鑒龍勝縣的成功經驗,打好遺產牌,講好遺產故事,全面推動脫貧工作和鄉村振興戰略務實、高效、穩步前進。
(盧勇: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譚光萬: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