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9 08:50 瀏覽量:25184 來源:中國經濟網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六屆年會暨第十屆中美食品業高層論壇于11月13日在武漢舉辦,在同期與中國經濟網共同舉行的“中國食品企業家與科學家對話活動”上,中國科學院原黨組副書記、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原會長郭傳杰表示,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產業創新將以三種模式推進,而對食品行業來說,這三種模式值得借鑒。
由于科技創新的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當前社會正處在一個科技大變局的節點上。郭傳杰認為,科技革命將從“從無到有,創造全新產業”、“給傳統行業賦能,對制造業改造、轉型、升級”、“以大數據、云計算、AI為核心要素,重塑行業生態,提高全行業的效能”三種模式推進產業創新。
如何實現對傳統行業的改造升級?郭傳杰認為,誰抓住變革的苗頭比較早,誰就能活得好。“比如說大家原來都非常熟悉柯達、上世紀全世界70%左右的膠卷產品都是柯達的,但他們漠視了數字變革的機遇。到2012年,曾經強大的柯達宣布破產,但重視數字革命的富士還有100多億的產值。出現這個局面,就是因為柯達只看到眼前的優勢,沒看到發展的趨勢。”
那么,對一個行業來說,究竟該如何實現創新?郭傳杰提出了幾點建議。
去年,我國有202家獨角獸企業,數量僅次于美國。但在創新方面,這些獨角獸模式更多是在商業模式上創新,真正靠技術創新的很少。“產業創新要注意在創新源頭、創新轉化、創新生態這三個環節全面發力,不能只在一個方面創新。”
“現代生活中的大量消費場景已經被數字技術聯通,因此,企業必須高度重視數字化、網絡化。”郭傳杰提到,比如去購物、就餐,到哪個店,實際上多是基于大數據的引導。他認為,將來支持生產的異地設計、就地生產的協同化生產模式將被廣泛接受和采用,精準供應鏈管理正在打造新的產業價值體系。
同時要注重為消費者創造新的市場。“實際上我們以前也是以消費者為中心,但多是消費者需要什么就滿足什么。現在除此以外,還要去考慮引導和創造消費者需要的需求。”郭傳杰說,這在食品行業中的機會非常多。
“前幾天,人造肉在上海進博會上亮相。據說,它跟普通肉做的漢堡沒有太大的差別。最近,《麻省理工評論》已經把它作為2019年十大技術突破之一,這個東西將對食品行業影響很大,就像當年人造合成纖維對棉織品的影響一樣。”郭傳杰認為,對食品行業來說,當前首先要抓住發展機遇,產學研緊密攜手,加強有應用前景原創性研究。同時從食品文化入手,發展現代化特色食品。注重產業平臺聯手,將大數據、人工智能高新技術滲入到行業的各個方面。最重要的是,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滿足人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