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2-24 11:07 瀏覽量:11628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我國烘焙行業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2000—2010年間蓬勃發展。在此期間,品類繁盛的外國品牌紛紛涌入國內,使得烘焙食品不知不覺已成為許多中國人的早餐或零食。其中,最常見的烘焙食品品類包括面包、蛋糕、餅干和曲奇。
作為烘焙食品最大的生產與消費國,我國是烘焙行業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擁有超過10萬家烘焙餅店。預計到2022年我國烘焙食品行業銷售收入有望突破3600億元。那么,我國烘焙食品市場發展今后會呈現哪些趨勢?業內人士日前從消費趨勢、市場推廣等多個角度做了深入分析。
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我國烘焙行業發展時間雖短,但是近年來消費者對烘焙食品的認知度在不斷提升。
隨著烘焙食品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大眾對烘焙的熱情越來越高。再加上互聯網社交軟件與信息共享的高速發展和普及,烘焙行業已經打破發展困局,我國正在步入“烘焙時代”。
近年來,我國烘焙業的市場規模以相當快的速度增長,同比增長率超過10%。但相比于世界平均消費水平(人均18.7千克),國人的人均消費量仍相對較低(6.9千克)。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烘焙食品市場的零售額約2170億元。
數據顯示,蛋糕和面包是中國市場上最受歡迎的烘焙食品。在消費者性別方面,中國女性對面包和蛋糕的興趣明顯高于男性,如2017年女性消費者貢獻了65%的銷售額,高于男性30%。
此外,大部分的銷售額來自80后(55%)和90后(27%)人群。這表明,在我國,面包和蛋糕主要受到年輕消費者的喜愛。因為對他們來說,面包不僅適合當作早餐,也是下午茶的不錯之選。
線上消費趨勢凸顯
“三百六十行,行行互聯網”,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應用普及,新一輪消費升級正在上演。這給傳統的烘焙行業帶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一邊是傳統烘焙企業緩慢進步;一邊是擁抱“互聯網+”的烘焙品牌高歌猛進,積極爭取烘焙市場更大份額“蛋糕”。
眾所周知,面包、蛋糕等烘焙食品早已融入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上班族的日常生活,同時二三線城市也正迎來產業的快速擴張。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隨著消費升級、“互聯網+”的發展,烘焙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如今,互聯網生態圈早已深入各行各業,成為經濟升級的新引擎,給眾多傳統企業帶來發展的新機遇。
行業人士分析,“互聯網+”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性政策并被不斷推進。同時伴隨著第三次消費升級的到來,未來“互聯網+烘焙”是行業發展模式的新轉變和新方向。
“傳統走向數字經濟是必然。”有專家分析指出,互聯網讓傳統企業和消費者實現點對點、沒有障礙的對接,可解決產業快速擴張的成本問題。
對此積極擁抱互聯網“東風”的烘焙企業并不少見,如麥趣爾、面包物語、香送等品牌紛紛牽線互聯網,借此契機打破傳統營銷推廣的原有格局,有利于其開拓新市場,實現提速增量、彎道超車。
在新一輪行業升級洗牌中,能夠借助互聯網獲得品牌優勢、規模化發展的企業將在未來兩年成為勝者。
“互聯網+”與傳統烘焙行業結合后,烘焙行業就不再單一。對于消費者來說,即便不出門,也可以享用到美味的烘焙食品。另外,烘焙品牌利用互聯網拓展了銷售渠道,提升銷售量,也使得傳統烘焙行業突破了行業困局。
線上線下零售結合
國外烘焙品牌一般將線下商店作為其在中國的主要分銷渠道。而我國烘焙業的常規形式包括面包店和咖啡店、超市、便利店、進口食品店和專門的零食店。
根據研究顯示,一方面,中國年輕消費者(80后和90后)通常選擇從面包店、咖啡店和便利店購買烘焙食品。老一輩中國人更喜歡從超市和大賣場購買烘焙食品。在這些商店中,不同類型的烘焙食品被分開放置在貨架上。在包裝方面,許多品牌正選用更小的包裝來使烘焙食品更便攜。另一方面,年輕消費者也更喜歡在電商平臺上購買烘焙食品。大多數品牌已經在電商平臺上建立了官方旗艦店來銷售產品,從而增加了其市場銷售額。
此外,隨著微商的發展,不少烘焙賣家也告別實體店和淘寶,轉戰自己的手機微店。一些有著烘焙手藝的烘焙愛好者,就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每日推介私房烘焙食品,從早餐包到蛋糕,只要通過微信下單,就可同城收貨,然后完成交易。隨著規模的擴大,這些焙烤愛好者也有了正式的門店。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除一二線城市外,我國低線城市也有很大的烘焙食品市場潛力。年輕消費者是烘焙食品消費主力軍,我國烘焙業正在不斷發展以適應新的消費者口味,包括烘焙食品的生產和推廣渠道,除了線上零售之外,還有很多線下推廣渠道,而烘焙行業要長久,線上線下應該融合,才能對整體行業發展有利。
                        上一篇:盡銳出戰 市場監管迅速行動阻擊疫情(十三)
                                    下一篇:泰國嚴禁煉乳中添加苯甲酸防腐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