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3 15:18 瀏覽量:10799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訊 (記者鮑小鐵) 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對219家2018年度糧油加工企業“50強”“10強”進行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復工復產的企業共157家,占調查總數的85.33%,復工率遠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產能平均利用率為69.63%。記者從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獲悉,中糧協日前發布《積極發揮協會引領作用,支持糧油骨干企業保供穩價復工復產有關情況的報告》,積極組織廣大會員企業和各級糧食行業協會履行社會責任,全面投入到保供穩價和復工復產工作中去。該報告包括五個主題內容,分別闡述了中糧協履行社會責任、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實現保供穩價的系列工作安排,總結了企業復工復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部署了中糧協下一步重點工作。
報告顯示,疫情發生以來,全國糧食行業積極復工復產,努力實現保供穩價。其中,再次顯示出放心糧油示范加工企業全面履行糧食人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的責任擔當,各地依托放心糧油供應網絡,努力做好糧油市場保供穩價工作,如湖北省73家放心糧油配送中心、708家放心糧油連鎖門店堅持營業,極大方便了周邊群眾購買糧油商品。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充分發揮“全國放心糧油供應網絡建設示范縣(區)”的優勢,利用遍布各鄉鎮的放心糧油供應網點,穩供應、穩價格、穩質量,有序規范提前開業,并采用無接觸購物方式。
中糧、中儲糧、益海嘉里、五得利、金沙河等大型龍頭骨干企業積極履行糧食企業社會責任,啟動一級響應應急預案,專題研究疫情防控,配合當地政府建立疫情聯合聯防機制,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全力復工復產,持續調整產能,突出對湖北省特別是武漢市疫情防控的支持,全力做好米面油等居民生活用品、防控物資及飼料等農資的供應保障。
中糧協重點關注企業在推進復工復產中面臨的普遍困難,經過廣泛調查研究,在報告中提出9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例如,返崗工人的組織難度大,復工成本也大幅增加;必要的防疫防護用品奇缺,嚴重制約返崗恢復生產;部分地區要求企業暫緩復工,部分地區的放心糧油配送和經營網點也受到了影響和限制,處于停滯或半停滯狀態。目前會員企業中被列入重點保供、應急加工的大型骨干企業,獲得了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復工早,復工率高,經營基本正常,而中小企業獲得政策支持有限,目前復工率很低,受到的沖擊影響很大。
此外,復工企業面臨的交通物流運輸不暢問題也比較突出,如運輸手續辦理復雜,貨物運輸進出煩瑣以及各地的限制政策不統一,運輸效率低,運價也出現上漲;部分企業已出現流動資金不足問題,造成連鎖反應、惡性循環,金融方面需要有關部門協調支持。
根據調查出的問題,報告中提出四項針對性建議:第一,請求各級政府統一協調,對保供復工的糧食企業優先解決防控物資短缺問題,減免復工企業保供期間的電費,鼓勵更多企業復工保供。
第二,研究制訂應急情況下糧食安全生產保障機制,包括產業鏈上游包裝物料生產保障和下游副產品銷售及物流運輸等。建議設立糧油產品特殊綠色運輸通道,在確保控制疫情的前提下,加快相關物資運輸的審批速度,簡化審批流程,在國家范圍內形成交通運輸的聯防聯控聯通機制,打破區域間的限制瓶頸和管理上的不合理限制,保障市場產銷銜接通暢。
第三,各級協會應參與應急保供體系建設,發揮全國放心糧油供應網絡以及示范企業和銷售店的產銷功能,為保障市場供應、穩定市場價格發揮積極作用。
第四,疫情導致糧油企業生產成本大幅上升,企業負擔加重,希望政府出臺相關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財稅方面的扶持力度(如減稅、降費、融資),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中糧協在報告中部署了九項重點工作安排,積極支持會員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在助力企業渡難關中提升服務水平和治理能力。
報告顯示,中糧協將根據不同地區疫情狀況,分區分級為會員企業尤其是民營中小企業恢復生產秩序做好服務,支持低風險地區企業全面復工復產,中風險地區企業盡快有序復工復產,高風險地區企業根據疫情態勢逐步復工復產。
繼續搜集匯總企業復工復產難題,指導企業了解并用好用足稅費減免延繳、援企穩崗、勞動用工、金融支持、房租補貼等優惠政策;面對因疫情而有可能出現的經濟糾紛、勞資糾紛等增多情況,探索適時組建法律咨詢調解小組,組織法律專家為民營中小企業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詢服務,幫助應對受疫情影響造成的合同履約、勞資關系等法律問題。
建立企業復工復產幫扶機制,及時梳理形成行業內受疫情影響嚴重、瀕臨破產倒閉的民營中小企業名單,積極與有關部門對接,根據不同受損程度,協助政府開展精準扶持。
繼續通過電話調查、在線訪談等多種方式加強對會員企業的調研,及時跟蹤了解疫情對糧食行業所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及時將信息反饋相關部門,供決策參考。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行業受損情況,提出幫助行業渡過難關的政策建議,協助政府出臺支持政策,提振市場信心。
創新推廣新模式新業態。深入研究糧食行業在疫情期間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幫助企業尤其是民營中小企業充分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實現智能生產、線上銷售、遠程服務、網絡辦公,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上一篇:酒便利1000萬元設立全資子公司
下一篇:廣西全力做好 糧油保供穩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