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7 10:38 瀏覽量:12364 來源:中國食品網
中國食品網訊(沈小芳 記者黃照)4月17日下午,火辣辣的太陽慢慢散去后,陽光照射下的獼猴桃樹更顯生機。看到這些長勢良好的獼猴桃樹,王健洪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獼猴桃將有大收成,9月份左右就要大面積摘果了。”
王健洪是復龍社區村民。今年39歲的他,過去一直在外地從事塑膠設備生意,經過十多年的打拼,生意做得非常成功。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和不少經驗。2016年,他決定返鄉創業發展獼猴桃種植,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返鄉創業之星王健洪,正在返鄉創業發展的路上砥礪前行……
飲水思源回鄉發展
返鄉創業之前,王健洪一直在外地從事著塑膠設備等生意。談起為何要返鄉創業,王健洪告訴記者,2015年,一次回老家,他發現村子里農民收入薄弱,有很多土地都荒著,無人耕種。后來他經過了解,由于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村子里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小孩或婦女,他們既沒知識文化又沒有技術,只能在地里小范圍種植一些蔬菜瓜果,并不能把土地很好地利用起來。“不安現狀”的王健洪尋思著回家鄉干一番事業,希望把土地合理利用起來。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想要返鄉創業發展農業,但具體做哪一類呢?”王健洪一邊思考,一邊在村里來來回回轉悠。在深入了解紅心獼猴桃的銷售市場、生長條件和家鄉自然生態環境后,王健洪便萌發了一個想法,“復龍社區生態環境不錯,光照條件充足,土地也肥沃,種植水果口感應該不錯,可以試試在這里大面積種植獼猴桃。”
說干就干,從那時候起,王健洪的返鄉創業之路就開始了。為了引進優良的獼猴桃品種,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王健洪四處奔波,他先后前往了成都市蒲江縣、廣元市蒼溪縣以及陜西省寶雞市眉縣等地考察學習。通過一次次考察了解,他最后決定引進一種品種名為“紅陽”的紅心獼猴桃在復龍社區種植。
返鄉創業帶領鄉親齊致富
回到家鄉創業的王健洪,得到了村民們的大力支持,他流轉土地、修建公路、起苗建基地等各項工作都很順利。2016年,王健洪先后投資700余萬元在復龍社區投資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種植了6萬多株獼猴桃樹,并成立了四川歸雁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村子里大面積種植紅心獼猴桃。

種植紅心獼猴桃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抹芽、疏花、授粉、疏果、套袋、采摘、修剪、綁枝、清園,每道工序都非常重要,獼猴桃的生長主要是春、夏兩個季節,每到這個時候,他都格外細心。“堅持每隔幾天巡視一遍整個園區的每一棵樹,確保第一時間發現生長中出現的問題。”王健洪告訴記者,遇到不懂的問題,先查閱專業書籍,然后再跟獼猴桃專家和同行請教交流。
一分辛勞一分收獲。歷經4年多的努力,王健洪的1000多畝獼猴桃園初具規模,獼猴桃開始進入試掛果期。“按現在的生長狀況,明年正式掛果后,畝產量至少在1000斤以上,畝收入在10000元以上。”王健洪說,“傳統的農業產值非常有限,一畝田地不超過1000多元的產值,種植紅心獼猴桃畝產值輕易破萬元。”
看著明年就將全部進入掛果期的獼猴桃,王健洪滿臉喜悅地告訴記者說,從事農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在可以利用的資源太多了,我們年輕人在接受新知識運用新技術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從事農業大有可為。“接下來,我還將對基地進行升級改造,在果園里增加澆灌設備,實現水肥一體化;應用新技術,增加獼猴桃高拉牽引架型,改善獼猴桃的光照條件。”
“我希望紅心獼猴桃能夠成為我們社區致富發展的‘金果’,讓獼猴桃種植在復龍社區形成產業規模。”王健洪說,復龍社區常年以種植蠶桑、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為主,村里既無集體經濟收入,也沒有長效致富產業。他希望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走市場化發展道路,打破復龍社區產業發展瓶頸,發展長效主導產業,提升農戶、村集體經濟收入,帶領村民們致富增收奔小康。

在復龍社區有不少村民,因為年紀較大,無法外出務工,得知王健洪的獼猴桃基地用工后,便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前往。在基地務工的村民表示,他們過去務農收入少而且不穩定,現在在基地做事,每年能增加收入近2萬元。而且還能一邊務工、一邊學習獼猴桃種植技術,以后再到自家的土地上去種植獼猴桃。王健洪的四川歸雁農業開發公司獼猴桃基地常年解決該村務工人員30余人。
致富不能忘鄉親。王健洪說,希望自己通過紅心獼猴桃種植,帶動更多鄉親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