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2 09:21 瀏覽量:30196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便利店的發展略顯尷尬。
鄰家、131便利店均因資金周轉問題“爆雷”關店。從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年三季度“中國便利店景氣指數”能看出,全行業呈現“降溫”趨勢,多起突發事件的背后暴露出的,是整個行業造血能力的不足與北京的“便利店缺失”。
與此同時,在國內實體零售的寒冬中,便利店業態在政策的支持以及資本的推動下更是成為新風口。好鄰居等本土品牌主動擁抱技術革命迅速完成門店迭代,便利蜂、蘇寧小店等新品牌的出現加速了市場競爭,2018年12月,業界也傳出阿里巴巴在便利店業態的幾起動作。
新零售與傳統零售碰撞出火花,便利店成為重要的一環,在大城市租金、人工成本快速上升的環境下,如何提高效率、迅速完成迭代升級,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隨著我國商品經濟的發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有了“便利店情結”。在寒冷的夜晚,便利店明亮的燈光帶給人無比的安全感,這里可以是深夜食堂,也可以是精神收容所,便利店成為了城市生活的“精神之光”。
1992年10月,7-ELEVEN第一家中國大陸門店在深圳開業,連鎖便利店的業態正式出現在大陸市場。
2003年,法國品牌倍順好鄰居因前景不明朗退出北京,好鄰居便利店在此后由香港資方港佳控股接手。2004年初,7-ELEVEN便利店在北京開設了第一家門店,而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臨近,北京加快城市化建設,多條地鐵線路的開通與大量寫字樓、新興商務區的出現,使得北京開始具備現代便利店的土壤,7-ELEVEN“零售+餐飲”的模式也在商圈內的繁榮下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即便如此,與上海相比,便利店在北京的發展依然緩慢。從2012年開始,上海逾六千家的便利店經歷了一輪洗牌。全家、羅森、7-ELEVEN都各關閉了幾十家門店,農工商集團麾下的便利店板塊——好德和可的也大量調整門店,曾有業內人士表示,彼時市場并沒有飽和,“從來都是重新分配的問題”。如果說2012年在上海的便利店關店潮是市場競爭所導致的行業洗牌,那么2018發生在年北京市場的關店潮則頗有幾分“戲謔”的意味。
2018年8月,因背后出資方善林金融資金鏈斷裂,鄰家便利店突然“失血”,一夜之間關閉了168家店鋪,快速發展后快速衰亡。2018年9月,因投資方春曉資本出現問題,131便利店創始人失聯。11月中旬,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全時便利店出現大規模不供貨現象,被傳正尋求出售。
在好鄰居CEO陶冶看來,近期很多倒下的便利店,除了上游資金鏈斷裂的直接原因外,還因其沒有形成造血能力,或正處于“養店”的階段。資本市場爆雷背后浮現出的依然是長期成本過高、盈利困難的問題。
從業務層面來看,連鎖便利店品牌都需要通過規模化來盈利,在業內人士看來,區域便利店盈利的平衡點一般在200—300間左右,且規模化后,對于門店選址、供應鏈能力、人員培訓都要求極高。
而在更多業內人士看來,便利店行業最大的痛點在于對供應鏈的把握,庫存率過高、運營效率較低,都會降低毛利。這也意味著一旦便利店的上游資金鏈出現問題,企業只能選擇關停門店來及時止損,也正因為此,便利店行業雖然每年都有百分之十幾的復合增長率,但確是最容易被資本拋棄的小賽道。
資本的加持可以使得便利店品牌快速擴張,但速生如何不速朽,成為人們不斷思考的問題。
實際上,便利店等傳統零售企業主動擁抱新技術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不論是沃爾瑪、7-ELEVEN還是亞馬遜,在商品的管理上,一直都對技術有所應用,并且取得相當大的突破。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7-ELEVEN就導入了自己的ERP系統、區域系統以及POS系統,沃爾瑪更是用了50年的時間完成了供應鏈端的技術變革。1987年,沃爾瑪成功發射了全球第一顆商用通信衛星,對全球4000多家門店所有商品的進銷存信息進行統一管理,這些在當時遠比互聯網新零售的理念先進。
“但是從POS機應用之后,零售業的數字化技術幾乎沒有再前進,最多只是支付手段發生改變。”在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看來,隨著電子商務的下沉,線上線下一體化程度的逐漸提高,很多傳統零售的玩家都希望嘗試摸索電商項目,當然大部分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在此后,喜士多選擇天貓,好鄰居選擇京東,便利店一度成為電商平臺的包裹自提點。
“年輕人確實在往線上走,但線上電商跟線下零售完全是兩回事兒,我們根本不懂,也競爭不過”,陶冶希望好鄰居能與顧客在手機上更好地去交流。在他看來,2010年是北京便利店市場的一個轉折,北京“三個半”的城市環境恰好為O2O的發展提供了最好的土壤,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優秀的連鎖便利店品牌也通過技術獲得了管理效率的提升。
對于互聯網企業,便利店絕對是好的合作伙伴,隨著美團、餓了么等本地生活平臺發展壯大,便利店更成為重要的“流量入口”。“便利店品牌入駐美團、餓了么,更多是幫助線上平臺完善了生態”,在羅蘭貝格執行總監馬路明看來,面對第三方的“線上化”服務,更多便利店品牌是“騎虎難下”。
早前,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曾表示,未來很難有商業不智能化。在他看來,線下門店的數字化大多還處于POS收銀機的階段,而作為“阿里系”的曠視科技,自然希望能夠實現“人—貨—場”的有效信息互動。
在鄰家168家門店全部關店之后,物美與部分鄰家團隊組成北京鄰鮮連鎖便利店有限公司,接手原鄰家70—80家門店,掛牌“多點便利店”,并由多點“賦能”。早前,物美就已在便利店領域有所布局,而在整個物美的體系下,多點已成為了重要角色。
物美創始人張文中表示:“2006年至2015年我和物美錯過了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期。直到2015年我辦了一家公司叫“多點”,盡管我們經歷了很艱難的時刻,但再次從數字化入手,嘗試對零售企業的改造。”
多點Dmall聯合創始人張峰反復強調,多點便利店仍在嘗試的階段,“目前主要是對IT系統的一個重構,我們也會做只能選品與選址,另外就是供應鏈的改造與優化”。目前,多家便利店已安裝自購助設備,并有“多點自由購”的流程引導圖,而這套系統在“物美系”已大面積應用。
然而與其他品牌不同的是,張峰希望打通多點便利店與物美超市的供應鏈,這無疑要比天貓、京東等電商巨頭希望通過2B的方式改造夫妻小店更有實踐性。
“電商巨頭或許希望通過全國性的供應鏈體系打破便利店的地域性難題,但目前來看很難實現,很多供應商跨區域的能力都有限”,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王洪濤說。
有統計顯示,中國的便利店品牌超過260個,但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便利店行業集中度很低。目前僅上海和廣東的便利店門店數量超過5000家,大多數地區的便利店總數都少于1000家。
“對于不同地區、甚至是不同業態,供應商都有不同的價格,很多經銷商有嚴格的區域代理制度,不支持串貨。此外,像京東、蘇寧,供應鏈的優勢還是在3C產品,而便利店與大賣場、電商又不一樣,便利店還有一個進貨后拆零的問題,所以這個環節就又復雜了一道,當然如果企業能夠快速規模化,搭建全國性的供應鏈體系肯定是趨勢。”王洪濤說到。
可以肯定的是,在資本和政策的推動下,行業競爭會更加激烈。有消息稱,阿里巴巴5億元入股喜士多便利店,同時,阿里巴巴聯手百聯集團推出“逸刻新零售”,有市場認識認為,逸刻新零售主要定位做生鮮便利店、新型便利店。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報告》顯示,近一年來便利店行業的運營成本正在快速上升,房租成本上漲18%,人工成本提高12%,便利店企業繼續通過技術提升管效益,來對抗成本上升。
而技術爆炸的趨勢已經能夠看到。曠視科技副總裁謝憶楠表示,“在零售行業,大家都能看到同樣的終局,就是希望通過技術將日常的經營參數化,但這個過程怎么去演變?還沒有人能回答,這就像BB機到底是如何升級為智能手機的,過程沒有辦法從一開始就給出答案。”
實際上不論是新零售還是舊零售,本質都是交易。“我認為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企業能拿出一個完整的或者系統的解決方案,能夠讓所有人都完全應用,大家基本上都是在用一些碎片式的方式、或者碎片式的程序來解決門店運營過程中的某一些問題”,王洪濤表示。
(謝蕓子)
食評
期待便利店搭載更多社區服務
便利店一般位于社區的一隅或街角,因為距離社區近而受到居民歡迎。但過去多年,各地便利店功能普遍比較單一,以零售日用消費品為主,沒有最大化地挖掘便利店的服務潛力。實際上,便利店完全可以利用自身便利優勢為周邊居民提供更多服務。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時,便利店自身也可增加收入,推動城市零售業發展。
便利店搭載更多社區服務,需要政策支持和市場創新。2018年10月,北京市商委等7部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便利店發展的若干措施》,通過拓展發展空間、加大資金支持、改革經營許可、規范執法檢查等舉措,積極支持便利店發展。同時,管理部門要意識到,新零售時代便利店與傳統上的糧油店、雜貨店有明顯區別。便利店投資者只有深入研究居民需求,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提升服務質量,拓寬服務功能,有望獲得快速發展。以在多座城市開設便利店的國安社區為例,其線上線下服務已覆蓋零售、海外購、家政、維修、快遞、養老、公益、金融等方面。
其實,便利店搭載更多社區服務的空間很大,因為社區是居民比較集中的地方,居民需求是多元化的。如果便利店僅提供日常消費品,不僅局限性很大,而且只能維持基本經營,很難發展壯大。所以,便利店的投資者、經營者,既要借助政策“東風”,也要挖掘并抓住社區居民需求,才能讓便利店從過去功能單一化轉型為“一店多能”。
期待搭載更多社區服務的便利店能早日走進更多居民小區,讓傳統的便利店實現更新換代,以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需求。其他一些城市也應該借鑒北京促進便利店發展的相關措施,通過政策引導鼓勵便利店搭載更多社區服務,提升本地居民的生活便利度。馮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