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5 09:21 瀏覽量:13163 來源: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北京10月14日訊 國務院新聞辦14日發表《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白皮書約1.2萬字,分為前言、中國糧食安全成就、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未來展望與政策主張、結束語6部分。白皮書全面總結反映了我國糧食安全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白皮書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白皮書說,2018年中國糧食產量近6.6億噸,比1996年的5億噸增產30%以上,是1949年1.1億噸的近6倍。目前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0公斤左右,比1996年的414公斤增長了14%,比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的209公斤增長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中國谷物自給率超過95%。近幾年,稻谷和小麥產需有余,完全能夠自給,進出口主要是品種調劑,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白皮書顯示,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基本解決了“不愁吃”問題。按現行農村貧困標準計算,2018年末,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數量1660萬人,較1978年末的7.7億人,累計減貧7.5億人。按世界銀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國際貧困標準,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國家。
白皮書指出,中國全面建立糧食科技創新體系。2018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比1996年的15.5%提高了42.8個百分點。科學施肥、節水灌溉、綠色防控等技術大面積推廣,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的農藥、化肥利用率分別達到38.8%、37.8%,病蟲草害損失率大幅降低。
白皮書顯示,中國與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20多份糧食和農業多雙邊合作協議、60多份進出口糧食檢疫議定書,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農業科技交流和經濟合作關系,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雙邊農業合作工作組。2013年以來,中國積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與參與國建立經貿合作關系,推動糧食領域合作。
一份“沉甸甸”的白皮書
國務院新聞辦14日發表《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這是一份“沉甸甸”的白皮書。
白皮書里有中國糧食生產“沉甸甸”的成就。僅從2010年算起,中國糧食總產量先后跨過5.5億噸、6億噸、6.5億噸三大臺階,2015年開始連續4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水平。目前,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0公斤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如果從產值規模看,從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看,糧食生產的分量并不重。但是,如果把國民經濟比做一個巨大的陀螺,糧食生產就是陀螺底部的轉珠。這顆轉珠不可或缺,而且質地越硬就越能支撐整個陀螺轉得越穩越快。從這個角度講,中國糧食生產的成就不限于自身,還奠定了百業繁榮發展的基礎,其分量是超值的“沉甸甸”。
白皮書里有中國人“沉甸甸”的時代記憶。曾幾何時,我們在統計家庭人數時用“幾口人”來描述,家庭成員幾乎直接物化為一份口糧。“吃了嗎”曾是我們打招呼的常用語,這承載了一個民族長久的饑餓記憶。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能否解決都是一個世界之問。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經過艱苦的努力,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徹底不再是一個“問題”。
白皮書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糧食產量近6.6億噸,比改革開放之初的3億噸增產116%,是新中國成立時1.1億噸的近6倍。目前,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比1949年增長了126%。
白皮書里有中國“沉甸甸”的人權貢獻。中國一向主張,生存權、發展權是最基本的人權,是享受其他人權的前提。70年來,中國在農業基礎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的基礎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牢牢地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上,切實保障了近14億人口的生存權,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各項發展權的大幅提升,這是對世界人權事業的巨大貢獻。
白皮書里有中國道路“沉甸甸”的示范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白皮書顯示,1996年以來,中國積極支持國內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在100多個國家推廣糧食生產、加工、倉儲、物流、貿易等技術和經驗。當今世界糧食安全挑戰依然嚴峻,仍有8億多饑餓人口。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欠發達國家具有重大的示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