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在线观看黄色av,国产中文字幕精品在线观看,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麻豆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中國食品網,食品行業門戶網站,宣傳食品安全發展,服務品牌創建品牌傳播。食品行業影響力融媒體整合傳播推廣平臺。
服務消費經濟 誠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現在的位置:中國食品網 > 農牧 > 正文

“貧困”不應是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代名詞

2019-10-17 11:04   瀏覽量:23377     來源:農民日報

  2005年,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開啟了中國系統性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的工作。2012年以來,農業農村部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工作,進一步助推了全社會對于農業文化遺產價值和保護重要性的認識。截至目前,我國已發布4批91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其中18項整合為15個項目成功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

  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要特征的農業文化遺產地大多位于交通不便的地方,但同時也是生物與文化多樣性富集區、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區,國際上是這樣,國內也是如此。

  據統計,91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布于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4個縣、市、區,其中40多個屬于國家級貧困縣,即使是在東部經濟發達的浙江、江蘇等地,也多位于山區或濱湖地區。“貧困”似乎是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最顯著的標簽。因為同時肩負著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的多重任務,農業文化遺產地需要探索新的發展模式,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潛在生態與文化價值的轉換,是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不二選擇。

  換個角度看,農業文化遺產地也有著明顯的后發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生物資源、厚重的地域文化、傳統的農耕技術、優美的鄉村景觀,為特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和加工以及文化創意、休閑觀光、健康養生、科普研學等新型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資源基礎。國家正在實施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等重大戰略,以及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為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社區支持與個性定制等社會生態農業、“農業+文化+生態+旅游”等多業態融合發展,推動了農業文化遺產地發展與經營理念的變化;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及技術,為農業文化遺產地產業轉型和升級提供了技術保障。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不是“固守”傳統,而是一種動態保護和適應性管理,是在做好農業物種、農業技術、農業文化、農業景觀保護的前提下,探索生態脆弱、經濟落后、文化底蘊豐厚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中國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的成功實踐者和主要貢獻者。今天擷取的一些典型案例,只是我們眾多農業文化遺產地成功實踐的一小部分,但足以證明,農業文化遺產的認定正在成為地方發展的新動能,農業文化遺產的品牌價值已經明顯顯現出來,農業文化遺產在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中具有特殊價值,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對于脫貧攻堅也具有特殊意義。而且,我們的成功實踐,還將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護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過去10多年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實踐表明,“貧困”不應是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代名詞,相信不久以后,“貧困”不再是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代名詞。

分享到:

上一篇:8.81萬家民企參與“萬企幫萬村”行動
下一篇:農遺品牌成阿旗脫貧“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