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9 12:02 瀏覽量:15524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近日,央視焦點訪談節目曝光了美國認證協會(簡稱“ACI”)注冊國際心理咨詢師的認證亂象,同時也提到國際注冊營養師的認證問題。該機構稱獲得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認證,實際上卻未在人社部注冊,其頒發的證書也未獲得人社部認可。營養專家對此表示,央視曝光的ACI只是冰山一角,國內類似的不正規國際培訓機構還有很多。
利益驅動 營養師培訓亂象橫生
近年來,社會上涌現出大量的“營養師”,這些人不管是什么教育背景,只要經過培訓機構短時間培訓,就可以拿到一張營養師資格證,進入了藥品、保健品或者特殊功能食品行業后,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為何山寨認證機構泛濫?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于康分析認為,國內大眾對營養師的需求非常旺盛,加上國內相關部門沒有建立針對培訓機構的相應監管機制,監管系統尚不完善,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這些所謂的培訓機構受利益驅動乘虛而入。國內正規培訓機構的傳播聲音力度相對較弱,遠遠不能夠制止違規行為。同時,老百姓并不充分了解正規培訓機構,往往容易上當受騙,不合規的培訓機構因此大行其道。
于康認為,“媒體曝光對于糾正這種違規?培訓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僅靠媒體遠遠不夠,只要不解決監管問題,不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從根本上治理,媒體曝光只能是杯水車薪。”他建議,建立規范的培訓監管體系,通過監管讓市場上具有欺騙性、以賺錢為目的、短平快的所謂營養師培訓盡快消失,對違規培訓堅決查處,絕不手軟,才能凈化市場。
“作為多年在一線打拼的臨床營養工作者,我迫切地希望國家能夠培養大量符合國際要求和規范、具有真正含金量的營養師。”于康如是說。
建立滿足營養人才需求的培訓體制
2016年底,國務院下發《關于取消一批職業資格認可和認定事項的決定》,取消共計114項職業資格許可,其中包括公共營養師資格認證。于是,一些原來做公共營養師培訓的機構,轉行做起了“國際注冊營養師”生意。
“市面上混雜的培訓,使大眾對營養師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很多人甚至對營養師產生了懷疑。”于康說。
營養界業內人士指出,除ACI外,這幾年還有國際自我保健基金會(ISF)、國際認證協會(IPA)、整體自然療法醫學院(DCHM)、國際營養師協會(INCA)都在做與國際注冊營養師或臨床營養師相關的培訓認證。這些民辦機構或打著某某部委某某學會/協會頒證的培訓機構認證營養師,都無國家認可,更不用提所謂的國際認可。
據了解,我國營養行業內部公認的營養師認證,只有中國營養學會建立的注冊營養師認證,英文簡稱RD。這個認證是一個水平考試,包括教育背景考察、曾經上過的必修課和選修課認定、從業經歷、考試成績認定等。
有人認為,中國營養學會的注冊營養師報考門檻高,考試難,通過率低。對此,于康表示,這正符合國際注冊營養師培訓的基本要求和規范,因為注冊營養師要經過艱苦的學習、培訓和繼續教育,具有一定比例的淘汰率,只有這樣培訓出來的營養師才具有含金量。此外,國內還有醫科大學招收營養專業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等。這種專業人員的培養途徑目前還需要擴大影響和知曉率,讓更多人了解如何通過正規途徑獲得營養師培訓。
很多非營養、食品專業的人士或是不滿足注冊營養師報名要求的人,同樣有提高專業水平的培訓需求。與此相補充的是,現在國內正在建立營養指導員培訓體制。它針對上述人群的營養技術人員進行的培訓,解決臨床營養一線實際問題,為大眾提供更廣泛的營養服務。營養指導員是近期中國營養學會重點打造的專業培訓項目。今年7月,國務院部署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的目標之一就是:到2030年,要實現每萬人配備1名營養指導員。
于康表示,國內注冊營養師的培訓和營養指導員的培訓相輔相成,互有聯系又有區別。營養指導員貼近基層,能解決大眾營養問題;注冊營養師則相對來說更加高端,更加復雜,具有國際化要求。兩者結合使得國內營養師整體培訓更具有立體感和完整性。(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