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9 12:03 瀏覽量:13214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記者 袁國鳳
每到夏日,山東濱州惠民縣黑樓村孫武街道蛙聲小鎮微風習習,荷香陣陣,引得來這里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紛紛拍照留念。如今這里的村民不僅能享受到鄉村美景,小鎮發展有機農業帶來的成果也讓他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蛙聲小鎮創始人閆洪明說“:有機農業是在最干凈的土地上尋找營養源,認證有機作物的功能性,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從一開始,我并沒有把有機農業當做產業去做,我更喜歡把它當做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共處、傳承傳統文化的方式。”18年來,他身體力行并希望用蛙聲喚來田園牧歌式新鄉村生活。
潛心鉆研走上有機路
1992年,作為錢學森院士營養師的閆洪明受錢老囑托,用3個月時間去全國各地調研,看哪些食物和飲食習慣易造成人體高血脂、高血壓等。閆洪明在海南、內蒙古、新疆等地發現,很多當地人都有“二兩花生配白酒”的飲食習慣,他認為這是造成當地中老年人血脂高等疾病的原因之一。
當閆洪明興致勃勃地拿著調研報告請錢學森審閱并準備發表時,卻被錢學森當場潑了一盆冷水:你要搞,就搞點實實在在的。
錢學森又提醒道:“你改變不了人的飲食習慣,那你能否從科學的角度,改變食物和植物的一些營養結構?如從高脂變成低脂、從飽和脂肪酸變成不飽和脂肪酸、減少農作物不利人體健康的元素、提高對應的健康營養功能性元素等,要用逆向思維思考解決問題。”
受錢學森啟發,閆洪明開始了對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并且發現,如果原料不好就無法做出好的功能性食品。
2001年,閆洪明回到家鄉山東濱州惠民縣成立了有機農業基地,同時也正式開始對功能性食品基礎原料進行探索和研究。在不被大多數人看好的情況下,閆洪明頂著壓力,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專家,從研究花生開始,走上了有機農業的探索之路。
“我們共研發了5代花生,用了12年,觀察了4年,待花生性狀穩定后,送到中國農科院去做營養成分分析,目前應用到工廠的第四代黑玉花生,在營養結構上已經有了質的改變。”
除此之外,閆洪明用了7年研發出一款黑綠豆,利用綠豆中的蛋白質可與有機磷農藥、汞、砷、鉛等結合形成沉淀物的特點,使之減少或失去因施藥帶來的毒性。蛙聲小鎮也正是在他研發黑綠豆時而得名。
蛙聲小鎮名字的由來
當時,閆洪明找到中國農業大學相關專家以及北京農科院教授袁士疇,共同研究濃縮黑綠豆。然而,黑綠豆的性狀卻一直不穩定,達不到理想的營養系數。為了方便研發,他干脆吃住在田間,睡帳篷、吃方便面......直到研究的第七年,終于有了新突破。
“記得那天傍晚,下著瓢潑大雨,我一邊喝著悶酒,一邊昏昏欲睡,迷糊中忽被一片蛙叫聲驚醒。”閆洪明回憶道,“當時我忽生一個念頭,人們都是白天給植物雜交,晚上為什么不能也試試呢?想到此,我找來鑷子,趴在小腿肚子深的水里,將一朵閉合的綠豆花強行撥開,去掉雄蕊,一口氣撥了3個多小時,100多朵花。”
第二天上午,待花開后,閆洪明立刻進行下一步雜交工作。下午,花朵閉合,大功告成。擦拭著因喜悅流下的眼淚,閆洪明給自己的基地起了一個既詩意又充滿田園氣息的名字——蛙聲小鎮。
自做有機農業18年來,閆洪明先后研發了水果性甜紫蘆筍、黑魔豆、野旱麥等17種經認證的特色有機產品。
有機農業生物技術專家朱安妮評價道,“他是一個懂營養學的有機農業從業者,能夠把作物的營養成分做得很有特色”。
新鄉村合作模式共贏發展
“有機農業是在最干凈的土地上尋找營養源,認證有機作物的功能性,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從一開始,我并沒有把有機農業當做產業去做,我更喜歡把它當做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共處、傳承傳統文化的方式。”閆洪明認為,只有環境好、土壤好,種出的作物健康,人吃了才健康。
在閆洪明基地附近的幾個自然村,村民經常因為“養牛污染村里環境”和養殖戶發生爭執。閆洪明聽說后,提出為這些養殖戶提供養牛的場所,化解了雙方的矛盾。此外,他還為養殖戶免費建造青貯池,有機秸稈給牛作飼料,并把牛糞提供給基地制作有機肥。這些有機肥既滿足基地所需,也凈化了農村環境。
閆洪明的基地聯合了7個村莊130個貧困戶,60歲以上村民去基地負責環境維護、作物晾曬等工作。2017年,工資最高的是一位73歲的村民,他3個月拿到了9000塊錢,相當于老兩口一年的生活費。
惠民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王軍說,這里的農民種麥子和玉米等作物,每畝每年純利潤1000元,很多農民不懂技術,收入又不高。于是閆洪明把自己研發的黑玉米、黑魔豆、黑花生、黑綠豆等,以科學套種的方式傳到周邊7個村,通過實行“一村一品”,保證村民每畝地收入達到2000多元。在提高土地收入的基礎上再進行經濟作物的調控,逐步實現高效經濟農業,帶動農民致富。他與村民達成協議,實行“五戶聯保制”,互相監督,統一技術和有機肥,不施農藥,很多村民主動加入合作社。
蛙聲小鎮的發展得到了縣里和鄉里的支持。硬化路面、修建亭子......準備依托蛙聲小鎮做民宿文化旅游,帶動鄉村振興。王軍說:“惠民縣是貧困縣,截至2018年底,還有9000多戶貧困人口,目前縣里已經圍繞蛙聲小鎮的3000畝有機農業開展文化旅游項目,希望帶動當地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并通過發展相關產業,實現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
閆洪明認為,鄉村基地旅游不是一般意義的旅游,而是認可有機農業理念的愛好者的游學。這也是閆洪明把基地做成開放式的原因之一,既方便人們來參觀學習,又帶動周邊發展。
在探索功能性食品中前行
閆洪明并沒有忘記自己做有機農業的初衷——做功能性食品研發。
他說:“普通玉米賣9毛錢能掙錢,有機玉米賣3塊錢會賠錢。如果把有機農產品加工成功能性食品,在帶給人們營養健康食品同時,價格會比普通農產品翻10倍。”
為此他跑了北京好幾家大醫院的膳食科和體檢科,結合100多萬份體檢報告,用了4個月進行營養源分類。并運用有機原料進行深加工功能性食品研發,目前和山東理工大學食品與工程學院以及中國農業大學聯合研發科學配比的五谷粉已經申報省級企業標準,正在申報國家級企業標準。
閆洪明說:“做有機農業只是起點,我的目標瞄準在我國功能性有機農業和功能性食品研發上,創建中國有機模式。”
“未來人體健康和生命延續的必需營養是常規營養源和新型營養源結合,這將是未來食品的發展方向。目前我準備結合實際,在康養產業食品領域進行研發,綜合應用現代膨化技術、營養緩釋技術、功能性小肽營養強化技術等前沿技術,致力功能性醫養結合輔助調理食品行業技術創新,在緩釋食品、速食功能食品等方面展開工作,力爭將蛙聲小鎮打造成新興高科技康養食品創新基地。”閆洪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