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4 14:03 瀏覽量:13538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訊 (記者楊曉晶)隨著我國奶牛養殖和乳品加工能力的顯著提升,與國際的交流與合作也不斷深入,中國奶業已成為國際奶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今年2月,由中國奶業協會國際奶業專業委員會、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牽頭成立的中國奶業協會國際奶業專業委員,日前在京召開工作會議。會上,專家達成共識:今后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與國際奶業共同贏得未來,實現我國奶業的全面振興。
從歷史來看,我國奶業和國際奶業發展緊密相連。我國高產奶牛、飼料玉米、苜蓿都起源于中亞。會上,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二級巡視員王俊勛表示,近年來,我國奶業國際交流不斷深化,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我國奶業大力借鑒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同時堅持消化吸收為我所用,助力我國奶業轉型升級,提升我國奶業的國際影響力。一方面持續引進優良奶牛品種、優質苜蓿飼料細化精細化飼養管理技術以及先進的養殖加工設備;另一方面,與新西蘭、阿根廷、荷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典、美國等國的交流不斷深化,國內奶企不斷引進人才與技術資源,并在海外布局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廠,資源配置能力和國際影響力逐步顯現。
“中國奶業的發展離不開長久以來的國際合作交流。”中國奶業協會名譽會長高鴻賓進一步介紹說,“我國借鑒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廣泛吸納引進高產奶牛管理技術、飼料技術、養殖設備、加工設備,通過消化吸收,轉化為自己的發展源動力,使得我國奶牛單產水平、生鮮乳質量、加工技術等水平處于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會上,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奶業處鄧興照在《我國奶業發展情況和政策工作解讀》中指出,近年來,我國奶類產量、人均奶類占有量快速增長,奶類品種不斷豐富,供應充足;規模化水平提高,百頭以上規模養殖比重不斷提高,萬頭以上奶牛養殖企業數量有所增加;規模養殖場機械化擠奶率、全混合日糧(TMR)攪拌車普及,機械化水平提高;奶牛單產水平提高;質量安全水平提高;乳制品加工實力明顯增強;綠色發展能力顯著提升;奶業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
中國奶業已成為國際奶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化程度逐步提升,對全球奶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時,我國奶業還面臨奶牛養殖成本偏高、進口影響加劇、養殖加工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乳制品消費培育不足等問題。另外,乳企科技創新投入比例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國內和世界頂級水平的差距依然顯著,在國際奶業價格體系中發言權有限。“今后一個時期,將從抓好質量振興、養殖振興、效益振興、品牌振興、消費振興五個方面振興上開展工作。” 鄧興照表示。
對此,王俊勛強調,今后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與國際奶業共同贏得未來。“實現我國奶業的全面振興,國際交流必須堅定不移、毫不動搖,同時拓寬合作交流領域、提高合作層次、豐富合作形式,最終服務于生產企業。”王俊勛同時指出,要重點研究國外奶業相關的政策法規體系,學習借鑒國外產業相關的先進集成技術,跟蹤掌握國際前沿技術,加強國際生產和乳制品貿易形勢的分析研究,收集掌握國際主要奶源基地布局和發展形勢,以幫助中國產業更好地引進來走出去,展示中國奶業形象,提升中國奶業品牌,推動我國奶業健康持續發展。
據了解,中國奶業協會國際奶業專業委員會成立的目的就是整合國際資源,搭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服務中國奶業、奶協會員企業,增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據該委員會主任卜登攀研究員介紹,2020年,委員會的主要工作是引薦推廣青貯飼料、應激管理、糞污處理、奶業新技術,通過國際奶牛新技術大會、全國青貯飼料質量評鑒大賽、國際奶業可持續發展論壇等活動促進國際奶業交流合作,使其成為我國與國際進行奶業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