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7 10:56 瀏覽量:12601 來源:新華社
從冀南古城邯鄲向西出發,驅車百余里,2019年我們探訪河北省涉縣關防鄉后池村不下五次。
后池村,遁跡于太行山深處,“八山半水分半田”,卻是一個傳奇所在。
遠至上古,傳說中女媧在這里補過天,愚公在這里移過山。那“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的氣魄至今被華夏子孫奉為奮斗的精神源頭。
近溯80年前,劉伯承、鄧小平率八路軍129師在這里寫下了“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抗戰壯歌。
今天,后池人挺立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他們不改愚公“本色”——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開山筑路,鉆巖找水,開荒播綠,奮力搬掉“貧窮”這座大山,創造了新時代的愚公傳奇。

2019年9月17日,游客在后池村參觀。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筑路
“有了路,才有希望”——百余留守老人,扛锨拎镢,自帶干糧,用雙手在石山里鑿出一條致富的“愚公路”
太行深處,汽車在山路上行駛,車窗外溝壑縱橫,山峰林立。快進村時,但見漫山遍野郁郁蔥蔥,一條心形山路躍然眼前。
“那是我們后池村的愚公路。”村支書劉留根一見面開口就給我們介紹這條路,在他心里,“有了路,才有希望”。
后池村的“路”來之不易——
“地在半空中,路無半步平”。自幾百年前建村起,后池人就在因為行路難與山斗。
出門難。那會兒,村民出門得翻過一座山嶺,徒步八里地到西嶠村坐車,“天不亮就得動身,晚一步車就開走了”。

2019年10月5日拍攝的后池村新愚公小學(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種地難。全村上千人掙嚼裹兒的900多畝梯田,都在離家幾里地的桃花山上。然而,通往梯田的山道,僅一米多寬,崎嶇難行。從家到地里,來回3個小時。運送農具和山貨,全靠肩挑背扛……
“早些年,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婦女想去地里收點紅薯都難,撂荒的梯田越來越多,日子越來越難……”
回憶起當年的困境,村民們都是一聲嘆息。
樹挪死,山挪活。這是愚公留給后池人的啟示。
不靠天,不靠地,靠就要靠自己。這是后池人從先祖那里發揚光大的精神力量。
“要想富,就得開山修路,讓農用車能夠上山,先把梯田搞活了。”
“修路沒錢怎么辦?”
劉留根找施工隊計算過,如果要把一米的小路拓寬到三米半,10公里的路光土石方工程就要100萬元。而此時村集體賬上,一分錢也沒有。
沒錢、沒設備、沒技術,怎么修路?
“黨員帶頭先干起來!”
“趁我們還能搬得動石頭,走得了路,今天不修路,還等什么時候?”
……
這是后池人永遠銘記的一天——
2015年12月8日。清晨的太行山,滴水成冰,寒風往骨頭縫里鉆。天還沒亮,7位“老愚公”扛著锨,拎著镢,自帶干糧上山了。帶頭的是黨員劉虎全、劉土貴和劉社會,年長的劉羊年74歲,最年輕的劉土貴也64歲了。

2019年10月5日拍攝的后池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山上石頭多,要拓寬山道,就必須破石頭。他們用土辦法,鉆開幾百斤的大石頭,把石頭撐破后,碎石頭墊路基,大石塊壘石堰。
壘石堰更是個技術活兒,石頭與石頭之間得咬緊,一旦松動路面就塌了。
這一天,他們修了3米長的路。
“誰有空就上山修路喲!”第二天早6時,村支委劉擁軍一聲吆喝隨著大喇叭傳遍全村。
這天,參加義務修路的有12人。第三天30多人。到第六天,隊伍擴大至130余人……在家里的村民,幾乎都加入到筑路隊伍。
數九寒天,山風像刀子一樣。村民們的修路熱情,卻在群山中沸騰著。
每天天剛亮,工地上已是紅旗招展。男人們鑿石、搬運、壘堰,婦女們挖土、推車、鋪路面。為節省午飯時間,支口大鍋在工地上,每天自發背白菜、蘿卜、面條上山做飯。
劉留根跟我們講起了劉虎全的故事:“他可是我們愚公路上的一塊碑啊!”
發起修路有他,在工地上跑前跑后有他,遇到事沖在前面的還有他。修路占了誰家的地,他出面去說;施工時需要用三馬子車拉石頭,他出面去借。工地上,鄉親們總聽他喊“看我的”。
67歲的人,干活出了汗,劉虎全照樣脫了衣服光膀子干。感冒,血壓上來了,可他不聽勸:“我是黨員,一輩子也沒做啥貢獻,現在我把群眾發動起來了,我卻不干了,這算啥?”
“那天夜里,他到我家商量租用鉤機的事,說著說著就感覺他舌頭不聽使喚了。送他走到街口,眼看著他腿也邁不起來了。送到醫院一查,腦溢血。他從此再也沒有回到過工地。”
“如今路修成了,他卻沒了。”劉留根唏噓著,旁邊有村民眼圈紅了。
有人說,后池人身上鮮亮亮地帶著愚公的基因——骨頭比山上的石頭還硬。
這話真不假。
史河真,67歲的老大娘,每天裹著頭巾扛著鐵锨去修路。她是在替老伴兒和兒子出工。
她的老伴修路時突發腦溢血不能上工了,她讓兒子頂上。沒多久兒子出車禍,多根肋骨骨折,史河真就自己頂了上來:“修路是全村的事,不能不來,缺工會讓人家看不起。”
“在外的游子們!家里老人們在修路,我們也該做點什么。大家少喝一瓶酒,少抽一包煙,省下錢支持老人們!”在縣里打工的村民劉獻平在手機“聊天群”里一吆喝,短短幾天,近在河北,遠在內蒙古、新疆甚至美國、埃及務工的后池人,捐了一萬多元……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2019年9月17日,后池村村民在修路。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傳說中,愚公以奮斗感動了天神而移走了太行、王屋二山。后池這群面龐黝黑、手上布滿老繭的愚公們同樣是靠奮斗感動了社會各界。
外出打工的游子回來了,媒體記者來了,企業家們伸出援手,縣市領導更給予了堅定的支持:“你們路基修多少,我想辦法讓有關部門給硬化多少。”
后池村民干勁更足了。
臘月干到二十八,正月初四又出工。村民們不畏嚴寒,早出晚歸,義務出工100天修出一條通到梯田的路——2016年3月15日,村后南、北槐峧兩條溝總共長達6100多米、4到6米寬的標準路基竣工。
路通了,銀練一樣閃著光直通山頂。原本進山需要一個半小時,如今開著農用車,風一樣就上去了。
人們給這條路起名“愚公路”。
村民們沒有想到,更廣闊的路還在延伸:
在后池愚公精神感召下,2017年,涉縣人民大干100余天,一條從涉縣東南到西北,穿越10個鄉鎮158個村,總長1300多華里的“千里鄉村振興路”建成通車;
2018年,桃花山旁,高速公路橫空出世,將太行山“千里畫廊”連在一起。
“愚公移走了兩座山,而我們修路修出了廣闊的未來。我們比愚公幸運。”劉留根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