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7 14:10 瀏覽量:29474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千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著生命和怎樣防止人體衰老的問題。中國探索衰老問題的歷史,有文字記載的可追溯到商、周及春秋時代,古人們當時只想從自然中找到可使人“長生不老”的藥。古時候的西方人側重于探究人體的生理結構。自從荷蘭的詹森兄弟(1590)發明顯微鏡之后,英國科學家胡克(1665)通過顯微鏡發現了生命的基本結構——細胞,使人們對生命的研究進入到精細的階段。
后來,人們發現了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的主導作用,發現了核酸、脫氧核糖酸等生命物質;研究了生命的本質,并破譯了人體生命的密碼,使人們對生命的了解到達了分子水平。對人體衰老的問題,用“長壽基因”“衰老基因”“基因突變”“基因丟失”來解釋。生命“基因”的發現,是西方科學家對人類的貢獻。
山東長彤生物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蔣松柏經過40多年努力,發現人體衰老似乎不取決于“基因”。首先,基因影響的首先是蛋白質結構,生化研究表明人體中的蛋白質并不隨年齡發生相關的結構變化,也就是說,人進入老年后,蛋白質結構并沒有發生可引發衰老的改變;其次,基因雖然決定細胞中所有蛋白質的合成、各種蛋白質的活性也由基因決定,但人體中有數以億計的細胞,而各個細胞中的蛋白質合成都是互相獨立的,不管哪一個細胞或哪幾個細胞的基因發生不利的變化,也不管這種變化將給細胞自身帶來什么影響,也不會影響到同組織中其他的細胞。人可由幼年發育到成年,證明人的基因是健全的,更沒有使所有的人體細胞會在同一年齡段發生相同的基因變化的可能。此外,染色體雖然是基因的載體,但是有人發現了隨年齡增加染色體端粒變短,這實際上是人體內生理合成下降而使核原料合成減少,引起細胞中的DNA合成減慢造成的。
蔣松柏認為,身體的各種組織是由細胞組成的,各種組織的生命活力,主要決定于組織中有分裂功能的細胞密度,只要細胞繼續保持著分裂的功能,它就始終保持著生命活力而不衰老。對于人體來說,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組織細胞的分化速度悄悄超過分裂速度,但如果設法促進人體各種組織細胞的分裂,就有可能恢復老年人的年輕。細胞的分裂速度是一變二、二變四的方式遞增的,這種增殖方式往往比細胞的一減一的老化強,這就使恢復各種組織的代謝活力,使老年人的身體的生命活力恢復年輕成為可能。
上一篇:濰坊市濰城區: 不讓“三無”餐具成為食安隱患
下一篇:稻田鎮:為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