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4 14:08 瀏覽量:27045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梳理2019年我國漁業發生的大事,其中一件不得不提,那就是去年10月發布的“中國遠洋魷魚指數”。這是我國遠洋漁業發展的一個新亮點。該指數包括魷魚資源豐度指數、魷魚價格指數、產業景氣指數,按月、季度、年進行周期性發布。可以預測各大洋、各種類來年大洋性魷魚資源補充量及本年度可能的捕撈產量,從而為漁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科學制定管理策略、編制發展計劃提供科學依據,也為遠洋漁業企業合理安排生產提供依據。可以說,這是指導我國乃至全球魷魚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風向標,由此也提高了我國在遠洋魷釣業上的話語權。

事實上,我國的魷魚年產量已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產業規模也位居全球前列。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已有600余艘遠洋魷釣漁船,產量達52萬多噸,約占世界魷魚產量的20%,產值約70億元。而輝煌的成就要得益于我國遠洋魷釣業30年來高速迅猛的發展。
遠洋漁業被譽為重要的“藍色糧倉”,是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戰略性產業。而大洋性魷魚占世界遠洋漁業總產量的四分之一,被世界糧農組織(FAO)確定為“最具持續開發潛力的三個海洋漁業種類”之一,正因如此,才為世界各國競相開發。日本是遠洋魷釣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之一,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而我國在1989年以前在這一方面還是空白。但就是在這短短30年間,通過一代又一代遠洋魷釣人的辛勤努力,我國如今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產量最高、技術最強的遠洋魷釣漁業國家之一。漁場從當初的日本海擴展到西北太平洋、東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和印度洋四大公海;科研實力從最初的光誘魷釣試驗與資源調查發展到如今發布分量有著舉足輕重的“中國遠洋魷魚指數”,這些都彰顯了我國遠洋魷釣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發展歷程。
回望過去是為了未來該產業能更好地前行。當前,科技創新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遠洋魷釣絕非簡單的捕魚撈魚,只有依托強大的科技支撐,不斷創新,淘汰落后的漁船與魷釣設備,推廣綠色、節能、環保型裝備和新技術,遠洋魷釣產業才能取得更大發展。雖然近年來,我國已經在大洋性魷魚新漁場發現與資源認知新技術上取得進展,如在全球發現了4個魷魚新漁場;創建了魷魚棲息地模型、魷魚資源分布預測圖;遠洋魷釣甲板設備已全部實現國產化。但是未來還將在增強魷魚資源認知能力、人工智能高效捕魚、不斷開發新漁場等方面向更高一層邁進。
2020年,又一個十年開啟。相信在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技術不斷走向深度應用的時代,不僅智能化將被廣泛應用于遠洋魷釣領域,改變傳統生產結構,拓展新的作業方式,而且還會促進此類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同時也期待在大洋性魷魚資源國際性競爭與開發中,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報告”,發出越來越強的“中國聲音”。
上一篇:江蘇東海:“南果北種” 拓寬致富路
下一篇:上緊自熱食品安全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