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6 09:43 瀏覽量:26663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4月1日,備受關注的羅永浩在首場抖音帶貨直播間中售賣真空麻辣小龍蝦,后被質疑產品“臨期”及包裝脹袋、漏袋問題,再度引發公眾對“直播產品質量問題”的擔憂。從去年開始,直播帶貨中的問題就頻頻出現,主要集中在產品質量、售后,主播虛假宣傳,平臺數據造假等,不僅影響了公眾的消費體驗,也損害了商戶利益,直播帶貨造成的“兩頭坑”事件多次引起爭議。那么,直播帶貨中企業、主播與平臺各自應當承擔什么責任,這種模式是否能走得長遠,在購買直接關系身體健康的食品類產品時消費者應當注意什么呢?
出現質量問題,主播、平臺和商家都要擔責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理事陳音江認為,表面上,直播帶貨和以前的電視購物非常類似,以前的電視購物主要是個人或小企業通過廣告轟炸銷售高利潤商品。直播帶貨開始也差不多,其中不乏通過虛假宣傳或銷售劣質商品獲利的情況。只是隨著移動網絡的普及和短視頻業態的發展,直播帶貨很快被大型平臺和大型企業廣泛采用,迅速發展成為一種非常火爆的商業模式。
直播帶貨火爆的背后,既是電子商務發展和直播視頻傳播技術的普及,也是新型消費方式對購物思維與購物行為的匹配。說到底,直播帶貨就是互聯網下新形式的廣告宣傳銷售,只要是廣告宣傳,就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在給消費者帶來豐富消費體驗、促進商家產品銷售的同時,直播帶貨確實也暴露出許多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包括虛假宣傳、兜售三無產品以及無法聯系銷售商家等。這些問題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影響到這種新興業態的良性發展。
那么,直播帶貨亂象頻出,是法律滯后還是監管沒有跟上?陳音江表示,一說到直播帶貨的亂象,有人認為是法律滯后,更有人認為是有關直播帶貨的法律存在空白。其實,廣告法、電子商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有關法規都涉及直播帶貨,只要真正用好這些法律和相關規定,還是可以規范直播帶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目前直播行業主要的問題是平臺太多,明星、網紅甚至個人都可以直播帶貨,所以全方位、全覆蓋的監管比較困難。還是要壓實大型平臺的責任,及時查處一些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典型案例,像一些虛假宣傳的網紅主播,完全可以按照廣告法中的廣告代言人進行處罰,這樣會有很強的示范效應。
陳音江介紹,我國廣告法規定,在廣告中以自己的名義或者形象對商品、服務作推薦、證明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廣告代言人。在直播帶貨過程中,主播一般是受商家委托在某一直播平臺上,對其銷售商品的外觀、性能、功效等進行直播介紹,或以自身的影響力、知名度和使用體驗推薦商品,此時的主播實際上就是廣告代言人,應該承擔廣告法中廣告代言人的責任。如果主播自己就是網店的店主,通過直播推薦自己網店的商品,此時的主播不僅是廣告主,而且是與消費者發生交易關系的經營者,應當承擔廣告主、廣告發布者和銷售者的法律義務,不僅需要對廣告的真實性負責,而且要對商品的質量和售后負責。
具體來說,廣告代言人在廣告中對商品、服務作推薦、證明,應當依據事實,符合廣告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并不得為其未使用過的商品或者未接受過的服務作推薦、證明。廣告代言人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制作、代理、發布或者作推薦、證明,造成消費者損害的,應當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此外,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造成消費者損害的,廣告代言人也應當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
直播平臺雖然不是交易的直接相對方,但也有義務向消費者披露銷售者名稱、地址等真實情況,盡到審慎的注意義務。根據電子商務法有關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知道或應知經營者銷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或有其他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商品的銷售者承擔連帶責任。對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平臺經營者對商品銷售者的資質資格未盡到審核義務,或者對消費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可能面臨責令限期改正、罰款或者停業整頓的處罰。
直播帶貨中的商家,一般指為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經營者,也是商品質量和售后服務的第一責任人,應該承擔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電子商務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經營者的所有責任和義務。
食品直播空間大,消除誤解很重要
“短視頻和直播方式是發展趨勢,而且隨便一個平臺或網站就可以直播,不像以前的電視購物必須依賴電視等稀有資源,此外受互聯網影響,電視媒體也受到巨大沖擊。所以我覺得直播帶貨模式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關鍵是要在規范中發展,在發展中規范。”陳音江說。
具體到食品行業的直播帶貨,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作為新零售的一種形式,直播帶貨在疫情期間已為許多食品企業采用,其效果也受到普遍認可,未來將向常態化發展。直播帶貨的推廣方式能夠匹配消費端與消費者情感需求,決定這種模式能否長遠的關鍵就在于“貨”的質量。事實上,一個新興行業能否長遠,主要取決于四個維度——產品品質、品牌調性、服務體系與客戶黏性,直播售賣食品,如何突出這四方面的競爭力,應當是平臺、主播、企業乃至整個行業關注的重點。
就本次小龍蝦出現的產品臨期“問題”,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表示,這又是一起“因為消費者不了解食品加工技術而質疑”的典型案例。“‘保質期越短產品越新鮮、越有營養’‘保質期長就是添加了防腐劑’之類的觀點都是不對的。”阮光鋒說,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經讓用于種植的農田和用于養殖的基地遠離城市,要將生產的農產品運輸到消費者手中,必要的保鮮與加工方法必不可少。現代食品加工技術的不斷發展,使農產品的長距離保鮮運輸不再是難題。此外,科研人員也在根據消費者的訴求,不斷改進保鮮方式方法,從過去的應用添加劑到現在的充氮、真空、液氮等物理保鮮手段,對食品本身口感、營養成分的影響越來越小。“但消費者并不太了解這一情況。”阮光鋒解釋,“就像去年的‘罐頭保質期長是因為大量使用防腐劑’事件,事實上罐頭的加工方式早已決定了其根本不需要使用防腐劑,只是消費者還不了解。再比如保質期達到半年甚至更久的常溫奶,也被一些消費者認為不新鮮、營養不好,事實上常溫奶采用的瞬時滅菌技術能更好地殺滅微生物,保留產品營養,延長保質期。”阮光鋒認為,這次小龍蝦事件,也凸顯出食品加工技術科普的重要性,只有先讓消費者理解新技術,才能構建起對食品產業、行業與產品的信任,也有助于食品行業更好地與直播、時尚等領域合作。
要理性購物,保留消費憑證
陳音江提醒消費者,相比過去文字、圖片形式的靜態宣傳,直播通過聲音、動態畫面等方式,更能實現立體的宣傳效果,既能讓消費者對產品有全方位的了解,也更容易引發沖動消費。所以對消費者來說,提醒自己“理性購物“”按需購物”是必要的。此外,一旦選擇直播帶貨消費方式,應當查看直播平臺公示的商家信息,查看其是否有營業執照,如果平臺沒有公示商家營業執照,建議盡量不要購買其商品或服務,否則一旦權益受到損害,很難依法維權。同時消費者要保存好直播視頻、聊天記錄、支付憑證等證據,遇到問題及時聯系商家和平臺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成,可以向當地消協組織或市場監管部門投訴,也可以申請仲裁或到法院提起訴訟,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上一篇:山東阿膠協會下發通知: 對電商平臺含阿膠類產品進行自律監督檢測
下一篇:瀘州發布2020年酒類產業目標,涉及多家企業、大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