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5 12:51 瀏覽量:26339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組織專家編寫的《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6月3日在京發布。報告基于中國農業產業模型(CASM)模擬結果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產量預計達到6.7億噸,而去年我國糧食產量為6.6億噸。疫情之下,我國糧食產量依然有望保持豐收,靠的是什么?
政策扶持 科技支撐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袁龍江介紹,疫情之下,我國糧食產量不但不會降低,反而有望上升,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袁龍江表示,第一,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既抓疫情防控,又確保春耕生產的恢復,可以說疫情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幾乎不大;第二,國家支持糧食的政策是一貫的、連續的。比如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來確保種糧的積極性;同時,今年有8000萬畝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這也是“藏糧于地”的一個重要的措施。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毛世平提出,2020年糧食生產中,科技起到了強大的支撐作用。毛世平說:“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后,每畝產能可能提高10%—20%,具體的數量可能達到每畝100公斤,今年要完成建設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的任務,那么按照每畝100公斤,就相當于增產80億公斤的糧食,對糧食安全起到支撐作用。這樣既能旱澇保豐收,也擺脫了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已經說了很多年,無論何時,它們依然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寶。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說,高標準農田建設是糧食安全長治久安的一個大的保障,中國人的吃糧問題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盡管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五句話“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科技支撐、適度進口”,但最重要的還是前兩句話,“以我為主、立足國內”。
報告認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面對國內外風險與挑戰,必須穩住農業,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據了解,2020年,報告繼續突出戰略導向、定量分析的特點,基于統計數據和中國農業產業模型(CASM)等前沿研究方法,從農業—食物系統的視角回顧與展望了國內外宏觀經濟和農業產業走勢。
“壓艙石”作用凸顯
光吃主糧是不夠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水平的升級,人們對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的肉夠吃嗎?報告認為,在不考慮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沖擊的情況下,預計生豬產能到2020年底可基本恢復至常年水平的80%以上,2022年基本恢復到2017年正常水平。中國農業產業模型的模擬結果表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估計2020年豬肉產量比無疫情情景下降2個百分點。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表示,今年豬肉進口量將有所增加。梅旭榮說:“估計進口量會增長57%,接近400萬噸。完成今年生豬產能恢復的目標任務,需要在堅持‘兩疫’防控的基礎上抓好生豬的穩產保供。”
除了疫情的影響,蟲災也值得關注。2020年,我國草地貪夜蛾重發態勢明顯、形勢嚴峻,預計全年發生面積在1億畝左右,玉米產業可能面臨草地貪夜蛾導致的減產風險。
中國農科院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向東表示,草地貪夜蛾導致的玉米供需缺口,可通過釋放庫存、玉米進口以及替代品進口等多種途徑進行彌補。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韓昕儒說,在新冠肺炎疫情給國民經濟造成沖擊的特殊時期,農業—食物系統受到的影響較小,農業—食物的“戰略后院”“壓艙石”“蓄水池”作用更加凸顯。
國務院參事、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何秀榮認為,正是因為我國一直以來堅持重農的政策,才讓農業“壓艙石”的作用在關鍵時刻顯現出來。何秀榮說:“以往很多人可能不在意重農這件事,尤其是非農人士,他們對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的感受并不是很深,因為他住在安穩的房子里,永遠感覺不到地基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地震來的時候,他終于發現有的房子倒了、有的房子沒倒,原因就在于地基,農業正是這樣。這次我們悟出了只有重農,在關鍵的時候才能顯示出它‘壓艙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