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9 15:29 瀏覽量:19872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冷鏈食品追溯的高度關注。“當前我國正在快速推動冷鏈食品追溯體系建設,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日前,中國副食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高海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與傳統追溯體系相比,冷鏈食品追溯體系情況更為復雜,存在編碼規范不統一、追溯對象信息采集管理復雜、包裝物賦碼易受損、追溯系統兼容性差、標準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國冷鏈食品追溯體系運行的效能和產業發展。
冷鏈食品追溯須抓好關鍵點
追溯體系作為責任界定和風險控制的關鍵技術手段,被廣泛應用于食品、藥品、危化品等重要產品的生產、流通管控體系中。事實上,我國在肉菜、酒類、中藥材、農產品及嬰幼兒配方奶粉等領域的追溯體系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好成績。疫情的蔓延,讓冷鏈問題再次凸顯,為此,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于2020年11月27日發出《關于進一步做好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和完善由國家級平臺、省級平臺和企業級平臺組成的冷鏈食品追溯管理系統,以畜禽肉、水產品等為重點,實現重點冷鏈食品全鏈條信息化追溯。
高海偉介紹,追溯的核心目的是責任界定,核心技術手段是對各追溯對象間的關系建立與保存。追溯對象主要包括責任人、主體物品、節點(環境)及行為,在商品生產、流通過程中將各追溯對象的唯一ID號進行關聯記錄,就形成了商品的全生命周期追溯。
具體到冷鏈食品追溯,其中的關鍵點則主要包括追溯對象的信息采集、支撐追溯的軟硬件管理系統、標注追溯對象的信息載體及考評追溯體系是否合格有效的評價體系。其中追溯對象包括冷鏈食品本身、裝卸貨、流通加工、包裝、交易等和相關人員。
系統兼容性等問題制約產業發展
高海偉認為,當前,編碼規范的統一、追溯對象信息采集的管理、包裝物賦碼的受損、追溯系統的兼容性、標準體系、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制約著我國冷鏈食品追溯產業的發展。
“追溯碼是產品唯一的‘身份證’,一般包括主體碼、產品碼、批次碼和單品碼。”高海偉具體介紹說,追溯碼記錄了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主要關鍵點的責任信息,是食品追溯體系建設的基礎。與常溫食品相比,冷鏈食品需要更加嚴苛的流通環境,涉及的關鍵信息節點更多,追溯要求也更復雜。
首先,在物品編碼方面,編碼規則的差異化不利于形成全球統一的追溯體系。據了解,不同國家編碼規則也不盡相同。即使在國內,由于編碼主體眾多、管理分散、數據結構各異等原因,同種產品編碼規范也存在差異。如果產品在流轉過程中出現跨國家或跨地區的差異化編碼現象,追溯信息的暢通性就無法保證,追溯過程很容易出現“斷鏈”情況。“尤其在新冠疫情流行期,將造成冷鏈食品,尤其是進口冷鏈食品的問題鎖定、責任界定往往難以實現。另外,冷鏈食品還涉及溫度數據追蹤方面的信息。如果編碼規范涉及的關鍵信息不完整,將造成對成品進行質量追溯時缺乏生產、運輸等信息要素。
其次,追溯對象信息采集是追溯體系構建的根基,貫穿冷鏈加工、倉儲、運輸、銷售四個環節。由于新冠病毒低溫下能長期存活,冷鏈進口食品追溯信息采集還需增加核酸檢驗信息及消毒證明等內容。“追溯對象信息采集管理仍是冷鏈食品追溯需要完善和關注的方面。”高海偉指出,由于信息采集環節復雜、內容繁多、主體涉及廣泛,采集方式還存在改進空間。
另外,在包裝物賦碼環節,由于冷鏈食品儲存環境較為特殊,極端的溫度和濕度條件可能會對包裝物賦碼產生影響。據介紹,常用的包裝物賦碼主要以一物一碼的數字包裝和標簽為主。冷鏈食品的標簽要求比常溫食品更加苛刻,如果標簽選用不合理,低溫、潮濕環境可能會使產品標簽出現變形、發皺、脫落、模糊等現象。高海偉提醒,企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用標簽。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世界各國冷鏈食品追溯系統及平臺的建設。尤其在我國,目前各地區都在陸續建立冷鏈追溯系統,如北京市“冷鏈食品追溯平臺”、陜西省“冷鏈食品追溯管理系統”、江蘇省“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系統”等。但與此同時,多系統的推廣也帶來了系統的兼容性問題。
高海偉分析認為,一方面,我國冷鏈追溯體系標準尚不健全,追溯碼規范、追溯內容、追溯目的等不一致,造成追溯系統數據標準不統一,容易形成信息孤島;另一方面,我國沒有專門負責冷鏈食品追溯的機構,造成不同地區對冷鏈追溯理解不同,各自為政。冷鏈追溯系統間的“割裂”,阻礙了信息流轉效率,甚至影響冷鏈食品追溯效果。如何解決不同追溯系統的兼容性問題,高效、快速整合各類追溯信息,實現各追溯系統間有機互連和各追溯主體間信息的互通互享,推動冷鏈追溯體系從“碎片化”向“系統化”邁進,已成為當前冷鏈追溯體系信息化建設的迫切問題。
標準體系不完善導致“斷鏈”現象常存
標準體系則是落實冷鏈食品可追溯的支撐和保障,目前我國在這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如標準體系存在交叉或者沖突。高海偉指出,“同種可追溯食品下,政府、地方、企業、團體存在多個標準,標準層次不清晰,導致最終的冷鏈食品追溯效果參差不齊。”同時標準體系覆蓋不全面,重要標準、重要指標存在缺失。比如,冷鏈食品追溯過程中,缺乏數據采集、傳輸與協同標準,給追溯實施帶來困難,冷鏈追溯“斷鏈”現象常存。
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傳統食品追溯系統的安全性愈發顯示不足,中心化平臺容錯能力差、傳統信息錄入手段出錯率高、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頻出。區塊鏈技術具有防篡改、去中心化、公開透明等特性,天然適應于食品追溯產業的發展,但是由于技術發展不完善、市場認知度低、相關人才緊缺等原因,“區塊鏈+食品追溯”的成功項目依然不多。如何聚合供應鏈主體共同參與、解決區塊鏈應用難題,是當下破解冷鏈食品追溯信息安全問題應當重點考慮的問題。
高海偉強調,現階段,冷鏈追溯“痛點”仍在,上述問題仍制約著冷鏈食品追溯體系運行的效能和產業發展。與此同時,消費升級激發了消費者對冷鏈追溯的迫切需求,疫情影響推動了政府在冷鏈追溯方面的工作進展,“當下,亟須加快技術創新,彌補冷鏈追溯體系建設上的不足。”高海偉表示,隨著政府的引導和政策支持,標準體系的不斷完善,依托不斷創新的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冷鏈追溯過程中的技術難點,構建各地區協同的冷鏈追溯網絡,推動冷鏈追溯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指日可待。
上一篇:黑龍江佳木斯"菜籃子"有保障
下一篇:海關總署加大進口冷鏈食品檢疫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