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5 10:10 瀏覽量:26111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實現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撐。
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就如何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確保鄉村振興有序推進建言獻策,提出意見。
本報訊 (記者王金臣)當前,我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但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方面仍存在一些難點和薄弱環節。“通過在中部一些地區調研發現,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銜接方面存在統籌謀劃銜接不夠、產業發展質量不高、鄉村振興活力不足、治理體系運行不暢等一些難點。”全國政協委員楊維剛說。
針對難點,楊維剛建議,要加強政策體系銜接,將針對絕對貧困的脫貧措施逐步調整為針對相對貧困的幫扶措施。在保持現行政策總體穩定的基礎上,全面總結梳理脫貧政策,科學把握鄉村差異性,通過在縣市區、鄉鎮、貧困村三個層級開展試點的方式,統籌謀劃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按照保留一批、延期一批、整合一批、取消一批的原則,對現行脫貧政策進行分類處置,探索將脫貧攻堅的區域性、特惠性、階段性政策體系,逐步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全域性、普惠性、長期性政策體系。
推動特色產業發展,變“被動扶”為“主動興”。加強鄉村產業謀劃,充分釋放鄉村生態優勢,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構建具有鄉土特色和資源優勢的產業體系。培育長效扶貧產業,健全扶貧產業發展用地、環保、信貸等配套政策。鼓勵農戶利用閑置住宅,發展符合鄉村特點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餐飲民宿、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特別是要充分借鑒產業扶貧的經驗和模式,深化“龍頭企業+產業基地+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推進土地入股、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等多種經營方式,實現小農戶、經營主體、集體經濟組織三方共贏。大力開展“以工代賑”,組織動員農村勞動力和低收入群體,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有效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激發農民內生動力。
此外,楊維剛建議,要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變“引不來”為“留得住”;完善鄉村治理體系,變“管群眾”為“群眾管”,確保鄉村事務依法妥善處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善治格局。
上一篇:鵬彥酒業董事長許鵬:無名的酒廠有名的酒水背后的故事
下一篇:盧慶國代表:鼓勵現代化科技企業"下鄉"參與鄉村振興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