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5 15:12 瀏覽量:16752 來源:中國食品報
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為新時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總書記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本報記者 粘 新
近年來,我國奶業快速發展,產量、質量、裝備水平等各項指標穩步提升。作為一名在奶業一線耕耘了20年的科研工作者,全國人大代表、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高級專家、伊利集團全球創新中心科學研究總監王彩云見證了中國人從“喝到奶”到“喝好奶”的重要歷程,也參與了中國奶業從“落后”到“現代化”的轉型突破。她認為,這些都是科技創新帶來的改變。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王彩云帶來了“如何通過加強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做優奶業精深加工項目、提高益生菌菌株的研究與應用水平,更好滿足國民營養健康需求”的議案。“對奶業來說,當前仍需激發產業加速升級的新動能,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王彩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需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奶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強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將“奶瓶子”牢牢地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
對于奶業來說,新質生產力的內涵之一就是要通過科技創新加速產業升級,推動產業走向更創新、更高效和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作為科研工作者,我將和同事們一道,繼續圍繞全產業鏈進行創新,形成‘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創新鏈路,解決全產業鏈技術瓶頸,加速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增強中國奶業的核心競爭力,搶占全球產業技術創新制高點。”王彩云說。
如何加快形成奶業新質生產力?王彩云提出,應加強科教創新、產業創新的融合與平臺打造,加強對于創新人才和創新成果的培養、保護,為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人才支撐,實現更多的技術突破和成果轉化。
在建設平臺方面,目前,伊利已經建立了三級研發平臺。在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里,伊利作為重要合作方和參與方,正在聯合其他共建單位開展高水平協同創新。為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與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緊密合作,更好了解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推動行業技術進步。
在培育人才方面,要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和成果產業化合作;要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與人才鏈深度融合,優化高校的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全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
在支持創新方面,王彩云認為,最有力的舉措就是保護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對奶業全鏈條創新發展的引領和促進作用越來越顯著,知識產權工作逐步將產業和企業的創新研發、生產制造、品牌營銷等進行有效聯結。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將“奶瓶子”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對我國供應鏈產業鏈的穩定性提出了挑戰。“我們深刻認識到,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局,就必須加快在奶業精深加工、自主菌株研究和應用等方面實現突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確保產業鏈的穩定與安全,將‘奶瓶子’牢牢握在我們自己手里。”王彩云說。
20年來,王彩云始終深耕在奶業精深加工領域,從事牛奶中各種功能蛋白的特性研究、提取及產業化示范工作,并取得了多項成果。開發出低乳糖奶,解決了消費者乳糖不耐受的問題;研發出的濃縮乳清蛋白制備技術,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為維護嬰配粉供應鏈安全提供了堅實支撐;開發的益生菌新型遞送技術,有效降低了益生菌在加工過程和胃腸道消化過程中的損失;首創乳鐵蛋白定向保護技術,將常溫純牛奶乳鐵蛋白保留率由10%提高到超90%……這些技術成果,已經或即將應用在生產中,為提高我國奶業核心競爭力提供了創新動能。
“每當看到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成為生產線上的產品、消費者手中的食品,我們研發團隊都倍感自豪。”王彩云介紹,以乳鐵蛋白定向保護技術為例,乳鐵蛋白是一種具有多種活性的天然蛋白質,在調節胃腸道等方面有一定的價值。不過,乳鐵蛋白是熱敏性蛋白,制備難度極高。王彩云研發團隊對乳鐵蛋白提取技術的研究持續了16年,致力于在牛奶生產過程中保留乳鐵蛋白的活性,同時控制成本。如今,乳鐵蛋白定向保護技術的應用,將常溫純牛奶中乳鐵蛋白的保留率由原來的10%提高到了90%以上,這一研究成果打破了國外關鍵技術壁壘,同時實現了成果轉化。伊利利用自己的平臺設計合適的生產設備,解決了工業化生產的難題,推出相關產品,大大降低了消費者攝取乳鐵蛋白的成本。
當前,王彩云的目光仍然聚焦在“加強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上。“我們要持之以恒,繼續圍繞全產業鏈進行創新,不斷實現行業的技術引領,搶占全球產業技術創新制高點,為奶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同時,也要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深挖牛奶的營養價值,開發出成分更健康、品類更多樣的產品,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王彩云說。
《中國食品報》(2024年03月05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