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6 12:16 瀏覽量:12081 來源:中國農村網
中國農村網四川訊(記者 李剛 范方清 通訊員 李智)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以農民夜校為載體,根據群眾需求創新推行“菜單式”點課,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覆蓋面廣、實用性強的“知識套餐”,實現農民夜校“輸入式”教學向“自助式”教學轉變,為農村家庭能人和貧困村致富帶頭人培養注入新動力、新活力。

(農民夜校:農技人員現場教授草莓種植技術)
截至2018年底,該縣累計培養農村家庭能人17.5萬人,開展“菜單式”教學300余場次,參訓人員達1.3萬余人次,500余名家庭能人納入村級后備干部隊伍庫,家庭能人發展農業經營主體3000余個、吸納就業4000余人。
一、摸清群眾真正需求精心“備餐”
(1)問卷+走訪,注重學習需求“全摸底”。在該縣33個鎮386個村開展農民夜校課程需求大調研,收到意見建議1080條,經分類整理,確定了政策答疑、實用技術、文化科普等5大方面26項學習需求。
(2)專家+能人,注重師資隊伍“接地氣”。結合職能職責,遴選103名縣級部門業務骨干、技術人才作為專家隊伍,為農民群眾提供專業化的可選課程;在鎮級師資庫990名教師中,擇優遴選33名土專家作為能人隊伍;將780余名家庭能人納入村級師資庫,以身邊人講身邊事的方式,帶動農民群眾脫貧奔康。
(3)理論+實用,注重教學內容“合口味”。結合教師專業特長、產業發展方向、個體知識結構等設置課程,讓內容更符合群眾胃口。截至2018年底,136名教師為群眾配備有《血橙、不知火種植及交接技術》《涉及“三農”維權的常用法律法規解讀》等159個可選內容。
二、鎖定供需基本導向精致“配餐”
(1)精心制作“菜單”。印制《資中縣農民夜校自主點課單》發放至386所農民夜校,內容涵蓋授課課程、教師所在單位、聯系電話等,清晰明了易操作,便于農民群眾自助點課,成功在夜校與教師、教師與群眾之間形成了“溝通直通車”。
(2)有的放矢“點餐”。夜校結合農民群眾學習需求和產業發展實際,根據農民群眾意見建議確定點課內容及授課教師,同時選派專人與教師進行“點對點”對接,溝通確定課程時間、教學地點及授課形式等,提高了農民夜校教學的實用性。
(3)有序組織“聚餐”。利用公示欄、微信等途徑廣泛動員,確保農民群眾做到“授課時間、授課地點、授課內容”全知曉;探索打破地域限制,在鎮域內組織有意愿參學的種養殖大戶、貧困戶、留守婦女等參與學習,擴大“菜單式”點課受益面。

(農民夜校:資中縣發輪鎮廟溝村電動縫紉示范班)
三、堅持因村因戶施策精準“送餐”
(1)當好知識“送餐員”。教師對照各所夜校“點餐”內容,通過“固定+田間+實踐+廣播+網絡”五大課堂教學模式,開展現場指導及個性化教學,實現群眾“點餐”與教師“送餐”無縫對接,使“合口味”“接地氣”的課程充分發揮作用。
(2)全面收集“反饋信”。采取“群眾打分、村委會評價、鎮黨委反饋”的方式進行教學質量評估,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水平;對于群眾反饋的意見建議,采取“村收集、鎮匯總、縣梳理”的方式進行整理,改進“菜單式”點課方式。
(3)按需開展“加時課”。根據教學成效、群眾反饋、不同時節等,對農業技術、電商發展、就業政策等方面的疑難問題開展持續性指導,推進教學“個性化”補短板;建“網上問診所”,隨時答疑解惑,不定期推送惠農政策、實用技術、法律法規等知識,促進農民群眾思想素質和致富能力“雙提升”。(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