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4 17:10 瀏覽量:28643 來源:中國食品網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重點關注農畜牧業廢棄物變有效資源的問題,建議打造生態循環模式,解決農畜牧業廢棄物污染問題。筆者認為,種草養牛是實現奶牛、肉牛養殖生態循環的有效模式,要推動奶牛、肉牛養殖場配套土地種草并消納糞肥,實現草畜結合、種養結合、節本增效。因此建議相關部門應對奶牛、肉牛養殖場土地流轉費給予部分或全額補貼,以支持奶牛、肉牛養殖場配套土地供給。中國食品網
種草養牛優勢明顯,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能獲得更加優質安全的牛奶、牛肉。優質牧草是奶牛、肉牛保持健康和優良生產性能的基礎。以草為主,搭配少量精料舍飼養牛,形成“優質牧草+ 低精料”的日糧結構,更符合牛的生理習性和營養需要,養分能更多地轉化到牛奶、牛肉里。還可以在氣候條件適宜的地方建設放牧型人工草地,混播白三葉和多年生黑麥草等牧草,放牧飼養奶牛、肉牛。另外,牛有選擇性采食的本能,其“自主選擇”的往往是品質和安全性較好的牧草。
二是成本低,更環保。種養結合是畜牧業發達國家保持奶牛、肉牛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措施。牛場配套牧草地,無論種紫花苜蓿、飼用燕麥、青貯玉米還是其他種類的牧草,都能減少或避免千里甚至萬里運草,減少精料使用,大幅度降低飼養成本,有效地消納牛場產生的糞肥,形成牧草—牛—糞肥—牧草的種養循環模式。中國食品網
三是促進了畜牧業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用一部分原來種糧食玉米做飼料糧的耕地轉種優質牧草,表面看來減少飼料糧的產量,有可能對消耗飼料糧較多的雞、豬生產略有影響,但同時增加了相當數量甚至更多的牛奶、牛肉。這種轉變本質上是一種畜牧業內部的結構調整,更有利于優化畜產品結構,同時也促使種植業和畜牧業進行適當的結構調整,形成合理的糧—經—草三元結構。
實施種草養牛的前提是草和牛要緊密結合。只種草,不近距離與牛結合,容易出現賣草難、效益不穩定、風險大等問題。例如,推廣紫花苜蓿和飼用燕麥,對土地集中連片、土壤肥力、灌溉、收獲加工設備、技術水平有較高的要求,資金需求量也很大。小面積種植紫花苜蓿和飼用燕麥如不結合養殖,易出現銷售不暢、效益不好等問題。再如推廣全株青貯玉米,種植者要與周邊牛場簽訂合同,就近銷售,避免出現種了賣不出去,不如種糧食玉米賣籽粒穩妥的可能。同樣,只養牛不種草,遠距離買草導致飼養成本高,糞肥不易處理。牛場應該配套足夠面積的土地自己種草,或者與牧草企業合作,在牧場周邊近距離種草,以得到優質廉價穩定的牧草。中國食品網
筆者認為,種草養牛是一種全面、科學、可持續的先進生產方式,在合理規避風險的基礎上,應該大力提倡并推行。(作者:李志強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草業科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