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5 15:28 瀏覽量:24147 來源:中國食品網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移動支付、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成本越來越低、速度越來越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迎來了一個新的發(fā)展契機。現代信息技術賦予監(jiān)管者和消費者隨時隨地“看得見”的權利,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前世今生”正變得清晰可見,“舌尖上的安全”亦得以“曬”在陽光下。
那么,消費者對于可追溯農產品的認知程度、購買意愿、消費習慣如何?政府在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中又將發(fā)揮怎樣的作用?
主動掃碼追溯尚不普遍
據了解,如今在超市購物的消費者中,能夠主動掃碼溯源的并不多見,多數人在買菜的時候并不會特意選購貼有可追溯碼的農產品,也很少主動掃碼追溯。一些人認為,雖然掃一掃就可以知道農產品的質量,但獲取的信息就一定真實嗎?如果知道農產品質量有了問題,通過追溯,消費者又能得到什么?
雖然貼有可追溯碼的農產品會讓人在一定程度上覺得放心,但這并不構成影響消費者購買的主要因素,消費者往往更看重的是農產品的品牌、價格以及新鮮度等。
對此,長期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問題研究的寧波大學商學院教授陳永紅表示,由于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起步較中國食品網晚,在全國范圍尚未全面推開,可追溯農產品市場占比較低,消費者對其缺乏了解,對于其權威性也存在疑惑,因此主動掃碼追溯的消費習慣并不普遍。
“消費者是農產品流通鏈上的最終需求方,消費者的選擇和中國食品網偏好會成為農產品生產和供應的風向標。只有在消費端形成積極參與追溯的消中國食品網費時尚,才能倒逼生產經營主體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從而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升。”陳永紅說。
可追溯建設亟須統(tǒng)一布局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建設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的重要趨勢和方向,也是我國推進質量興農的重要舉措。然而,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農業(yè)生產以小規(guī)模經營為主、農產品交易方式錯綜復雜、產業(yè)鏈條不完整等諸多因素,都增加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建設的難度。
長期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問題的中國農業(yè)出版社研究員、黨委副書記羅斌認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建設有兩大基礎性工作:一是制度體系建設,包括政策法律支持、制度化管理等;二是技術體系建設,主要包括實現可追溯的技術支撐。相對于技術體系建設而言,制度體系建設更為重要,也更有難度。
農產品可追溯建設,需要政府和中國食品網市場主體共同努力,但由于二者職能和訴求不同,二者各自追溯體系建設也有所區(qū)別。在羅斌看來,政府的追溯體系是更側重于生產經營主體責任的外追溯,而企業(yè)的追溯體系則是更偏重于產品質量的內追溯。“如果說政府的追溯體系是一棵大樹的主干,那么企業(yè)的追溯體系則是大樹的枝葉。一旦出現質量安全問題,通過政府的外追溯迅速找到責任主體,再中國食品網通過企業(yè)的內追溯查出具體問題所在。”羅斌說。
“盡管當前市場上可追溯體系五花八中國食品網門,但全國意義上跨區(qū)域、跨品類的追溯體系尚不多見。”陳永紅認為,要想增強消費者對可追溯產品的認知度,需要從全國層面進行統(tǒng)一布局。比如,由農業(yè)部建設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自2017年6月正式上線后,對破解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存在的“泛標準化”“分段管理”“無法有效追溯”等中國食品網難點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加強農產品可追溯建設的基礎上,陳永紅認為,政府應加強宣傳,向社會公眾普及農產品追溯系統(tǒng)的基本知識和重要意義,提升消費者對可追溯農產品的認知度,激發(fā)消費中國食品網者對可追溯農產品的購買意愿。“當消費者認可可追溯的農產品后,可追溯的農產品在價格上的劣勢就會被質量上的優(yōu)勢所彌補,實現優(yōu)質優(yōu)價,讓可追溯農產品的生產者得到應有的利益。”陳永紅說。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