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在线观看黄色av,国产中文字幕精品在线观看,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麻豆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中國食品網,食品行業門戶網站,宣傳食品安全發展,服務品牌創建品牌傳播。食品行業影響力融媒體整合傳播推廣平臺。
服務消費經濟 誠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現在的位置:中國食品網 > 農牧 > 正文

農產品流通70年: 從肩挑背扛、提籃叫賣到網上批發

2019-10-09 12:06   瀏覽量:17985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記者  付敖蕾)“2018年,全國農產品產量超過23億噸,主要農產品產量均居世界第一;2019年上半年,我國農產品進口額1086.5億美元,成為農產品貿易大國。我國農產品逐漸形成了包括橫向、縱向的流通體系以及保障體系在內的完整流通體系,農產品在規模化生產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中國特有的農產品流通網絡體系框架。我國農產品流通大國地位形成。”在近日于浙江省紹興市舉辦的中國農產品流通70年暨農產品電商高層研討會上,中國農業展覽協會農產品電商工作委員會會長洪濤在發布《中國農產品流通70年發展報告》時表示,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農業農村市場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農產品流通體制不斷健全,從統購統銷到放開市場經營,從農民肩挑背扛、提籃叫賣到買全國、賣全國的批發市場網絡,從曾經政府定價到如今現貨、期貨市場影響,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日益凸顯。

  由中國農業展覽協會農產品電商工作委員會、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等單位主辦的此次會議,回顧了我國農產品流通70年發展歷程,總結農產品電商發展經驗。與會專家、企業代表深入交流了70年來農產品流通變遷,共同為農產品流通和農產品電商發展出謀劃策。

  農產品流通制度經歷多次變革

  “農產品流通與70年間的每一個經濟發展階段都緊密相連。”原國內貿易部總經濟師丁俊發介紹說,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糧食統購統銷”制度,基本不存在農產品流通。“當時供銷社里的火爆場景,人們至今記憶猶新。”供銷e家副總裁郭榮敏說,計劃經濟時期,供銷社幾乎壟斷了農民的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人們憑糧票、油票、布票、肉票等購買。當時,供銷社體系完整,覆蓋了全國村鎮幾億農民的生活圈。

  改革開放前期的探索,為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打下了基礎。改革開放40年來,農產品生產流通全面躍升。洪濤介紹說,1979—1984年,定購糧食實行“減購提價”,幫助提高農民收入。1985年,取消了“糧食統購統銷”制度,實行國家定購、市場收購的“雙軌制”,是一次革命性的變革。隨著2004年中國加入WTO的過渡期結束,我國全面放開糧食等農產品市場;采取最低收購價政策和臨時收儲政策;大幅度提高糧食收儲價格;出臺取消農業稅、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加大種糧補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洪濤表示,自1949年我國采取自由收購政策,保證糧食供求平衡到如今,我國已經進入以消費為導向進行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要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夯實農業基礎,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階段。

  電商成為農產品流通有力渠道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農產品流通在保供給、促發展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與此同時,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隨著互聯網技術在農產品領域的應用,涌現出一大批電子商務平臺,他們能有效整合各方資源、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尤其對于增加農民收入、助推脫貧攻堅具有顯著效果。

  商務部原副部長張志剛認為,互聯網將全國的消費市場與城市農村的生產、加工、制造對接起來,突破了商貿交易在空間和時間方面的制約,讓工業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相互對接,逐步實現“買全國、賣全國”。

  洪濤介紹說,1994年,中國農業信息網和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相繼開通,我國農產品信息化開始起步。25年來,我國農產品電商形成了B2B、網絡零售并存的多種模式,有綜合性電商、垂直性電商、社交電商、跨境電商等,各種配送供應鏈、“電商+易貨貿易”等農產品上行新模式不斷創新發展。據統計,我國現有各種涉農電商平臺3萬多個,其中農產品電商平臺4000多個。2019年以來,我國各級政府繼續把促進農產品上行作為主要任務,農產品上行成為消費扶貧和電商扶貧的重要內容。

  互聯網助推農產品流通跨越式發展

  我國是農業大國,來自廣大農村的農產品交易是我國商品市場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村本身也是一個體量龐大的商品消費市場?;谶@樣的現實,滿足農產品線上交易需要的農村電商,不可避免成為解決“三農”問題、助力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

  然而,農產品電商扶貧是一場持久戰。當前一些偏遠山區的農產品想要“走出去”仍存在困難,由于交通或基礎設施等條件差,農產品電商很難發揮作用。“還應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農業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后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丁俊發指出了制約農產品電商助力扶貧的農業農村現狀。未來,需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加強國家數字農業農村系統建設;繼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依托“互聯網+”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此外,重慶工商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宋瑛建議,可以讓合作社、供銷社等成為連接農戶和企業的有效組織,發揮“電商服務站”功能,從代買代賣變成農戶離不開的生活平臺好助手,從而讓農戶融入電子商務中,為農戶增收創造可行的現實路徑。

  今年1月1日實施的電子商務法提出,促進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的互聯網技術應用,鼓勵各類社會資源加強合作,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發揮電子商務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今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提出,加快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建設,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農產品流通迎來政策利好環境。張志剛表示,要敏銳抓住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帶來的歷史機遇,助推我國農產品流通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分享到:

上一篇:赤峰舉辦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簽約儀式
下一篇:孩子走進國家一線研究室 品鑒互動認識食材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