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4 14:11 瀏覽量:12250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本報訊 (記者薛海軍 孫鶴 通訊員武曉瑞) 日前,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2019年全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數據分析報告,內蒙古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按照科學、公平、公正的原則,以發現和查處食品安全問題為導向,依法對食品生產經營活動全過程組織開展食品安全抽檢檢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報告顯示,2019年全區共對34大類80123批次食品進行了抽檢監測(不含盟市、旗縣食用農產品抽檢任務)。其中,監督抽檢78668批次,檢出不合格樣品1608批次,監督抽檢樣品合格率97.96%;風險監測樣品9825批次,發現問題樣品129批次,問題樣品發現率為1.31%。
生產環節抽檢監測對象為內蒙古自治區內生產企業的產品(部分樣品為原料、半成品和待檢區產品)。監督抽檢樣品8162批次,不合格樣品189批次,監督抽檢樣品合格率97.68%;風險監測樣品970批次,發現問題樣品10批次,問題樣品發現率為1.03%。
流通環節抽檢監測對象多為內蒙古自治區確認的重點企業在流通環節銷售的食品,以及超市、農貿市場等銷售的食用農產品。監督抽檢樣品56627批次,不合格樣品842批次,監督抽檢樣品合格率98.51%;風險監測樣品7824批次,發現問題樣品114批次,問題樣品發現率為1.46%。監管部門表示,抽樣場所主要為大眾消費量較高的場所,抽檢不合格樣品原因一是貯藏不當所造成,二是生產環節帶入,比如因生產過程控制不嚴格,導致調味料中金屬污染物不合格等。
餐飲環節抽檢監測對象為校園周邊餐館、學校和托幼機構食堂等餐飲服務單位購進原料及自制發酵面制品等。監督抽檢樣品13879批次,不合格樣品577批次,監督抽檢樣品合格率95.84%;風險監測樣品1031批次,發現問題樣品5批次,問題樣品發現率為0.48%。
全區12個盟市行政區域內,通遼市(12278批次)、赤峰市(11157批次)、包頭市(10049批次)、呼和浩特市(8243批次)、呼倫貝爾市(7480批次)抽檢量較大。監督抽檢食品不合格率較高的盟市有赤峰市(3.54%)、興安盟(2.51%)、巴彥淖爾市(2.36%)、錫林郭勒盟(2.22%)、呼和浩特市(2.15%)、烏蘭察布市(2.05%)。
在抽檢的34類食品中,抽檢監測大眾消費量大的糧食加工品共7006批次,占總抽樣量的8.74%,監督抽檢樣品6857批次,不合格53批次,監督抽檢樣品合格率99.23%。抽檢監測內蒙古特色產品——肉制品和乳制品共10800批次,占總抽樣量的13.48%,其中肉制品監督抽檢樣品7609批次,不合格樣品58批次,監督抽檢樣品合格率99.24%,風險監測樣品1928批次,發現問題樣品5批次,問題發現率為0.26%;乳制品監督抽檢樣品3096批次,不合格樣品5批次,監督抽檢樣品合格率99.84%,風險監測樣品297批次,發現問題樣品2批次,問題發現率為0.67%。
監督抽檢樣品合格率較低的食品主要有:其他食品(餐飲具、食鹽)、淀粉及淀粉制品、茶葉及相關制品、餐飲食品、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蔬菜制品、水果制品、蜂產品,監督抽檢樣品不合格率分別為25.00%、13.72%、12.17%、5.08%、3.60%、3.06%、2.49%、2.32%。
2019年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涉及24種業態。不合格樣品所占比例較高的場所是企事業單位食堂、學校及托幼食堂、小型餐館、菜市場、機關食堂、網購、小吃店、特大型餐館等,不合格率分別為9.96%、6.32%、4.58%、4.35%、4.35%、4.35%、4.08%、4.01%。
監管部門表示,從食品檢驗項目看,不合格率較高的項目主要是:其他污染物不符合規定,如餐飲食品中的陰離子合成洗滌劑等;微生物,如餐飲食品和肉制品中的菌落總數、大腸菌群等;重金屬,淀粉及淀粉制品中的鋁的殘留量(干樣品,以Al計);品質指標,如酒類酒精度不合格,以及食用農產品中農獸藥殘留和工業加工食品食品添加劑超標等。
監管部門指出,下一步抽檢監測工作一是要以問題為導向,加強抽檢科學統籌,針對本年度抽檢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對抽檢樣本量不足以及不合格率較高的品種、業態、區域加大抽檢力度;二是做好對不合格(問題)食品的核查處置,督促生產經營者落實主體責任;三是進一步完善常態化公布機制,建立健全信息公示體系,及時回應社會關切,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四是針對食品抽檢中發現的問題和隱患及時做好與相關部門、企業和消費者的風險研判和信息交流,有效控制風險,消除消費者的心理恐慌,提升廣大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