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8 08:42 瀏覽量:19888 來源:中國食品網
水滴石穿,玉汝于成,執著堅守,永不言敗。時代匠人創新發明匠人,就在我們身邊體現。
四川省青神縣一等傷殘退伍軍人張仲安就是一個用自信創造奇跡的人!他1969年至1980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69軍206師618團一營二連服役十年零六個月,四次因公負傷,榮立兩次三等功,嚴重的腦外傷導致腦神經癱瘓并伴有癲癇,第四次負傷后在解放軍總醫院治療中又被確診為淋巴癌晚期……
在苦難絕境中尋找光芒
"1980年初,經過一年多治療后病情仍無起色,醫生預言:他腦神經癱瘓已無法治愈,氣血已瀕臨枯竭,癌癥隨時可能復發,預計最多只能活3個月。此時,正是我國南方戰事之后,重傷員需要送到全軍總醫院治療,醫院病床位非常緊張。醫院的現實狀況,張仲安眼見心明,此時若能回部隊療養是較好的。但是,他又怕自己成為部隊的拖累。經過短暫的思考,張仲安決定返鄉。"(節選自《百戰人生》"第12章鐵骨赤子三返鄉",第63頁)
當時組織安排張仲安到療養院享受終身療養。然而這位被醫生認為最多只能活3個月的人,毅然放棄了國家安排的優越療養待遇,在軍地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回到了家鄉四川省青神縣。
回到家鄉七天后,張仲安舊病復發,又癱臥在床達三年之久,因治病又欠了不少債。此時的張仲安,在部隊一次次受傷癱瘓、淋巴癌手術超時不能用麻藥時疼得咬爛牙床滿嘴淌血也沒流過淚的漢子,卻被貧窮的心酸、傷痛的折磨和不能自食其力的無助折磨得黯然神傷、流下淚水,他的心一陣陣絞痛。
有人勸張仲安向政府申請補助。他想,請求政府補助那不是最終出路,"百病苦不如貧窮苦"的深切感受使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生存之路,既能自己掙錢還債,又能為社會做點貢獻,還能為政府減輕負擔。
對于一個貧病交加的傷殘軍人來說,要找到一條這樣的道路談何容易?干體力活打工掙錢,他的身體不允許;擺個攤點,家里既無本錢又沒有人手。他想,最好是在自己的家里搞點兒帶技術性的門路。誰曾想到,這一個想法脫穎而出誕生了三項發明專利,幫助上萬人脫貧致富,產生社會價值超過10億元。
艱難困苦 玉汝于成
"我1976年在北京解放軍301總醫院動過四次淋巴癌切除手術后,在康復鞏固治療中使用了中藥湯藥為我康復治療,中醫老師用中草藥和竹瀝汁配方為我治淋巴癌,從此我開始了中草藥和鮮竹瀝(竹汁)治病的歷程,并在此后的創業中將這些藥物應用到飼養畜禽魚的防病治病過程中。"
——張仲安
古有西漢匡衡鑿壁借光讀書當丞相,今見癱瘓老兵臥床觀察研發獲專利。
對于苦苦掙扎的張仲安來說,何處是出路?一天早晨黎明的雞叫聲讓他得到了啟發: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雞肉需求量不斷增加,可以在孵化小雞方面下工夫。因為孵化小雞可由愛人具體操作,而他自己可以躺在床上觀察、測溫、記錄和研究改進。就這樣,癱瘓在床的張仲安開始了在家中病床上的科研探索之路。
張仲安發現,傳統的孵化方式成本高、小雞成活率很低,普通農戶不太適合,他決定要探索一種投入成本低、孵化成活率高、使用方便的孵化技術。
一次次實驗的失敗,更讓他債臺高筑,最高時欠債達26000元。為了擺脫貧困,他咬牙堅持,不斷記錄和總結失敗原因,他讓愛人在自己臥床的隔墻位置挖了一個孔,在墻外側的房間里建了實驗孵化箱。就這樣,他癱瘓在自家的病床上,通過墻孔日夜觀察、記錄、分析,需要測溫、翻蛋操作時就叫愛人具體操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歷時三年之久,經過了100多次失敗和無數個不眠之夜,幸運之神終于降臨了。1982年秋,他偶然從愛人晾曬帶水的稻谷時稻谷吸收光熱的原理中受到啟發,他利用稻谷吸熱和儲熱原理,終于解決了最重要的傳熱介質問題,研制成功了仿生孵化箱,幾百只小雞在仿生孵化箱里破殼而出。后經一步步技術升級改造,研制出了一次能孵化5000多枚種蛋的仿生孵化套箱,并正式定名為"孵禽薄水溫箱"。這種孵箱不直接用電和燃料,每天只需往孵箱內注入少量的熱水,就能營造出與自然孵化相似的環境,孵禽出殼率、成活率高達97%,具有生長快、耗能費用低、成活率高的特點。該孵箱還能孵化鴨、鵝、火雞、烏龜、鱷魚、蛇、鵪鶉、鴿子、蝸牛等,也可用于冬繁蝸牛、速生豆芽、培育菌種等,后來在此基礎上又發明的冬季孵蜂溫箱也獲得了專利。
1989年9月,孵禽薄水溫箱獲得中國專利權;
1990年,該專利榮獲得我國首屆專利技術展覽會優秀獎;
1992年,該專利獲得92樂山全國新技術新產品展銷會金獎。
該專利技術及產品至今三十余年無質量問題、無合同糾紛、零投訴,受益人群累計達10萬余人。他還減免費用幫助傷殘人員、退伍軍人和失足青年達7000多人,免費贈送技術資料50000余份,回復咨詢信函達30萬份,累計創造社會價值超10億元。
風雨砥礪 參天成長
"我從1994年開始新增竹汁飲料、花生奶、水晶粒粒橙、波蘿汁、草梅汁等飲料的生產并獲得成功,1998年又增添純凈水項目同樣獲得成功。在90年代期間和到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前,我們翠微食品己發展到企業自有資產3000萬元以上。在2008年以前,翠微企業生產醬油、大曲(中藥材)醋、酒、竹汁飲料、花生奶、果汁飲料等快銷食品,銷售到了山西、西昌、攀枝花、云南、貴州等地,產銷都很好。"
——張仲安
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沒有憑空的幸運,只有長期的積累和不斷的探索,才能有更多創新。
孵禽薄水溫箱的成功并沒有使張仲安感到一絲滿足和驕傲,他又開始了新的追求。也許是由于久病成醫的緣由,張仲安對部分藥物的性能和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出于自身抗癌的需要,他對諸如清熱解毒消腫散瘀之類的中草藥更是情有獨鐘。
張仲安兩歲時母親去世由外婆撫養,他從小就愛看書、學習,其中就涉及到諸如清熱解毒、消腫散瘀之類中草藥及中醫相關知識,對一些中草藥的性能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特別是對竹子的關注,更是與他的淋巴癌恢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少年時代,他看到鄉親們患"紅眼病"無錢醫治,就讓大家用竹葉芯泡水當茶喝,結果鄉親們的"火"退了,病好了。張仲安復員回家鄉搞養殖初期,家里養的畜禽因熱癥而生病后,他也用竹葉和及其它中草藥泡水拌在飼料中喂養,那些畜禽的熱癥也竟然消失了。
在他做了淋巴癌切除手術后醫生說他"活不過3個月"時,他堅持按照中醫專家的叮囑服用中草藥和"鮮竹瀝"配合治療,不但活了下來,他還發現中草藥和"鮮竹瀝"的合理配伍對自己的抗癌和身體恢復非常有效。為了更直接吸取竹汁的有效成份,他開始自己采摘竹葉芯搗成汁喝,并重點研究竹子的藥用價值和提取竹汁的方法。到現在他依然每天喝竹香茶,已經堅持30余年。
張仲安查到傳統提取竹汁的方法主要有壓榨法和火烤法兩種,然而,使用這兩種方法出汁率低、有效成分損失嚴重、衛生指標很難保證,而且竹材的浪費大、利用率不高,更重要的是,這兩種提取方法提取的竹汁液本身寒性較重,寒性體質的人不適合服食用。
1994年,張仲安在歷時三年、翻閱了大量資料分析研究和做了大量實驗之后,終于以幾十味中草藥科學配伍、采用三級循環往復式萃取法成功提取出了竹汁液,這種用中草藥調節陰陽屬性后的竹汁液可廣泛應用于多種食品領域。而且這種方法出汁率高、原材料利用率高、竹原汁的有效成分利用率高、雜質少、衛生安全,最主要是以中藥配伍調合平衡了竹汁液的寒性,適用人群更加廣泛。
張仲安將竹汁液運用到自己企業的各類食品生產中,生產出竹汁飲料、竹汁水、竹汁酒、竹汁醬油、竹汁醋等系列食品,并多次獲獎。
1998年3月,竹汁酒、竹汁飲料獲得98四川省群眾喜愛的商品稱號;
2000年5月18日,在申報專利6年之后,"竹汁液的制取方法"正式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2001年8月,"竹汁液的制取技術"獲得倫敦國際專利技術成果博覽會金獎;
2001年9月,翠微牌竹汁飲料、竹汁酒、米酒獲得"國家級星火計劃項目證書";
2019年6月,翠微竹汁醬油被評為"中國食品行業年度創新品牌"。
無獨有偶,1992年,張仲安因為一句"泯江水獨不富青神"而開發原汁醬油開始,他對藥食兩用中草藥發酵食品的研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采用古法傳統工藝的翠微原汁醬油1993年4月問世,1993年10月就獲得了93中國長江流域五省七方新技術新產品交易洽談會金獎,轟動四川和全國;2006又榮獲"全國名優產品"稱號。
2017年7月12日張仲安研制天然微生物發酵無鹽醬油獲得成功,填補了天然無鹽發酵技術的世界空白,中國食品報兩次報道。
2018年1月,張仲安以拐棗為原料,使用五種方法釀酒、3種方法釀醋、兩種方法釀造醬油,全部取得成功,產品口感和品質極佳。
2019年2月,張仲安"一種醬油的釀造發酵系統"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2020年2月,張仲安發表的《抗病毒中藥材發酵功能性食品技術前景廣闊》引起食品加工、釀造食醋、植物飲料、中醫藥等諸多行業專家及企業家的關注,紛紛電話咨詢交流,一些企業家和專家表示認同,同時表達了疫情結束后深度探討合作的意向……
張仲安在養殖、釀酒、釀造醬油、竹汁液制取等方面共取得了9項發明專利。除此之外,他還有很多未申報專利的創新技術,如:
搞養殖初期,在老家張家壩利用微生物發酵飼料進行水體生態鏈循環立體養殖,收益超過常規養殖三倍;
1991年,張仲安的"活性纖維素分解菌種制作節糧型飼料技術"在寧夏中衛縣取得成功,用這項技術制成的秸桿發酵飼料喂養生豬環保、節約,一頭生豬日均增重1.6斤以上,困擾當地兩年之久的秸桿飼料問題得到解決,全縣轟動,縣里四大班子召開萬人大會公開表揚他為該縣科研工作做出的顯著成績并獎勵他5000元獎金(見《百戰人生》"第25章西北風暴",第166頁);
國內外利用微生物發酵雞糞牛糞提取生物燃料酒精技術,提取的酒精度不超過20度,2012年11月~2013年7月,張仲安利微生物發酵用雞糞牛糞提取生物燃料酒精獲得成功,酒精度高達34度;
一般釀造米酒的酒精度很少有超過45度的,張仲安利用自己的專利技術和設備釀造米酒,平均酒精度高達55度以上,竹汁酒就是以此技術釀造的竹汁米酒為原液陳釀而成的53度營養健康酒。
他一直在發酵食品領域創造著一個又一個行業內諸多專業人員看似不可能的技術奇跡,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常人看似不可能的人生奇跡……
自信和信仰,指引方向
"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我們3700平方米的綜合生產廠房全都垮塌了,價值幾千萬元的機器設備和產品都被埋在了廢墟里。大地震使翠微企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把生產車間、機械設備全部損毀了,企業欠貸三個銀行上千萬元債務。此后,我們省吃儉用生產銷售竹汁酒、飼養藥用黑烏骨雞等銷售,主動付還銀行債務,直到2013年9月30日,我們才還清了三個銀行的全部債務。把銀行的債還清后,我們已經沒有資金實力重建地震震塌的翠微企業主廠房了,只好把辦公樓改造成了生產廠房。重頭再來恢復了無鹽醬油、竹汁低鹽醬油、竹汁酒(翠竹飄香酒)等翠微企業核心項目的生產。"
——張仲安
從醫生預言活不過3個月,到建立四川省第一個縣級私人科研所、創辦當地第一個計算機培訓班;從臥床搞孵化養殖到擁有9項國家專利數十項先進技術,從病床上看書自學到考取六個高級工程師證(包括通過英語考試);從養殖業轉型釀造醬油到原汁醬油一問世便獲得國家金獎轟動全國,再到成功發明填補世界釀造技術空白的天然無鹽發酵醬油技術;從創辦企業、傳授技術,幫助無數創業青年、失足青年成功創業就業,到成為全國自學人才、省級科技先進工作者,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因為發自內心的信任和真心幫助他人,他收獲了更多人的幫助和信任;因為相信老中醫的話而堅持服用發酵竹汁食品,他收獲了身體康復和 "竹汁液制取方法"專利并摘得國際金獎,收獲了竹汁飲料和竹汁酒被列為"國家級星火計劃項目證書";因為他相信科學技術可以改變生產力,他收獲了孵禽薄水溫箱專利技術并傳遍神州。
從為了活命和活得更有意義開始學習,到"在造福于人類的過程中自己也幸福起來的事業是高尚的"(選自《馬克思傳》)來要求自己,一次次的技術突破、事業轉折和一次次的人生起伏,都是對張仲安自信心的一次次考驗,也一次次創造了新的奇跡。一次次的淬煉,成就了一等傷殘軍人、科技工匠張仲安的特有精神:
永不言敗、從不退縮的拼搏精神!
勤學鉆研、不斷突破的創新精神!
精益求精、科學嚴謹的工匠精神!
虛懷若谷、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
讓張仲安戰勝癌癥、從死亡的邊緣活下來、從癱瘓的病床上站起來的,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自信,一種精神的支撐!
張仲安認為,自信絕不是自負。自信是源于對信仰的堅定,信仰更是一種精神力量。現在,他深信無鹽發酵食品對高血壓為首的三高人群的食療作用將起到深遠的社會作用;他相信發酵中藥材食品是食療產品和中醫藥行業的共同未來;他相信天然淬取竹葉黃酮的竹汁食品也將會是食療行業和竹產業未來的一塊瑰寶,竹汁水、竹汁飲料、竹汁無鹽醬油醋、竹汁酒等產品發掘和升級,將帶動竹產業、食品加工、中藥材發酵產業的蓬勃發展。
"你有信仰就年輕,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輕,畏懼就年老"。對于今年72歲的張仲安來說,人生有信仰才有追求,而自信就是追求成功的精神支柱。正如張仲安在病床手記中寫的一樣:"人生中的不幸是難免的,而對這些遭遇,我十分坦然。為了消除貧困,我什么都不在乎"。(文圖/龍順)
最新消息:
2020年4月5日,世界中醫藥服務貿易聯合會副主席、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副會長兼道地藥材分會會長,全球川商聯合會副會長、中康福集團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唐賢敏董事長、廣東養和醫藥有限公司董事長、廣東華盛唐醫藥供應鏈有限公司董事長、四川中康福醫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暨南大學碩士生導師、深圳大學碩士生導師、成都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唐賢敏博士,親自率領中醫藥專家團隊光臨四川翠微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考查藥食同源項目,唐賢敏董事長及專家團隊一行在參觀了翠微食品的生產工藝、釀造技術,品嘗和相關產品后,對四川翠微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仲安利用藥食同源原料,發酵生產的天然微生物發酵無鹽醬油、低鹽竹汁醬等醬油、中藥材發酵竹汁醋等系列保健醋、中藥材發酵豆瓣醬辣醬、無糠殼釀造竹汁酒等藥食同源產品和發酵技術給予了高度認可,對四川翠微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公司董事長張仲安的創新開拓精神,和科學嚴謹的工匠精神給予了高度贊賞,雙方就合作生產發酵藥食同源功能性酒、醋等產品項目達成了合作共識。中國食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