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0 14:33 瀏覽量:27480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截至4月14日,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已達99%,人員復崗率達到94%。”日前,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許科敏介紹。隨著制造業有序快速復工復產,不少企業面臨的困難由“復工復產難”變成了“找訂單難”“融資難”。如何推動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在疫情期間做到庫中有原料、廠中有工人、手中有訂單、產品有銷路,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統籌協調產業鏈協同復工
截至4月15日,全國中小企業復工率為84%。根據全國工商聯4月上旬提交的調研報告:91.39%的民營企業已復工,49.99%的企業產能利用率超過50%,24.86%的產能利用率達到80%以上,全行業、全產業鏈同步恢復跡象十分明顯。其中,第三產業企業復工率達到89.97%,較3月下旬上升了8.21個百分點,大型企業復工復產基本恢復正常,57.84%已復工的大型企業產能利用率在8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頭部企業對上下游帶動效應強,有力促進了整體產業鏈的復工。小微企業的復工復產提速,復工率達到86%,較3月下旬有大幅提升。
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秦志輝表示,當前,中小企業的復工復產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從行業看,第二產業復工率高于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復工率高于生活性服務業,特別像住宿和餐飲業等行業復工率相對較低。從地區看,各地區的復工復產率呈現齊頭并進的趨勢,25個省份的復工率超過80%,湖北省近日也呈現出快速上升的勢頭。從企業類型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復工率高于中小企業整體水平,規模越大復工復產率越高,微型企業復工復產難度比較大。隨著疫情在國外的加速蔓延,市場需求下降,訂單減少也成為當前中小企業反映比較突出的問題。
許科敏坦言,當前境外疫情快速擴散蔓延,制造業復工復產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國際國內市場需求不足、企業生產成本上升、資金周轉困難、國際人流物流不暢造成已復工復產的企業面臨再次減產停產的風險,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受到一定沖擊。
對此,工信部按照以大帶小、上下聯動、內外互動的思路,針對制造業復工復產中的問題進一步采取措施,推動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激發內需市場活力,抓好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復工復產。維護國際供應鏈穩定,加大向國際市場供應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資等產品,保障在全球產業鏈中有重要影響的企業和關鍵環節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同時,暢通產業鏈循環,持續梳理重點領域龍頭企業及其核心配套企業名單,動態調整、壓茬推進,協調解決企業遇到的實際問題,打通難點、堵點,讓產業鏈有效“轉”起來,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共同發展。
推動數字賦能中小企業
秦志輝表示,下一步,工信部主要從推動龍頭企業發揮作用、推動公共服務體系支撐有力、推動數字賦能中小企業等方面著手助力中小企業復工復產。
特別是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形成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培養新增量、新動能。此次疫情催生了企業線上辦公和數字化轉型,但是對于不少中小企業來說,這種技術升級仍然是一件“卡脖子”的難題。對此,秦志輝表示,數字化轉型給人感覺摸不著、看不到,但實際上在日常生活、生產經營中無處不在。所謂“卡脖子”可能和一些中小企業不熟悉、不了解、找不到或者用不起有關系。
為了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解決“卡脖子”問題,工信部征集一批數字化服務商、優秀數字化產品和服務,進而促進資源對接和推廣應用。總結推薦一批數字化賦能標桿中小企業和實踐案例、典型經驗,起到示范引領作用。組織一些系列活動,進一步在全社會營造氛圍,進而提高中小企業數字化應用意識和能力。發動一批電商平臺,助力中小企業降成本、拓市場、穩就業,進而幫助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開展一批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培訓,以解決不熟悉、不了解的問題,提高小企業家這方面的素養和技能。工信部還開通了“企業微課”,向企業提供公益免費培訓,其中數字化應用課程占有相當比重。
“與此同時,也鼓勵地方加強政策激勵,本著‘企業出一點、服務商讓一點、政府補一點’的思路幫助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秦志輝如是說。
加大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支持
融資難、融資貴是中小微企業面臨的老大難問題,特別是這次疫情暴發以后,很多企業遭受了更加嚴重的資金短缺問題的挑戰。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加大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支持,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很多政策來助推企業解決融資問題。
全國工商聯經濟部部長林澤炎介紹,全國工商聯就金融支持開展了深入調研,推動地方工商聯結合企業實際創新金融服務。會同螞蟻金服網商銀行等100多家金融機構推出了無接觸、純信用、快捷辦的“助微計劃”,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已經服務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806.33萬戶,累計發放貸款3258.31億元;與交通銀行、興業銀行、中國銀行等合作推出疫情期間的特別貸款服務“助微計劃”,目前交通銀行向27個省份的134家企業提供了61.5億元融資服務。
秦志輝說,工信部針對中小企業資金鏈緊張問題,在推動相關部門出臺政策的同時,指導各地中小企業主管部門摸排中小企業融資需求,“一企一策”推動惠企金融政策落地。指導各地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需求,通過中小企業融資公共服務平臺等形式,加強政銀企對接。通過推送微信、“企業微課”等方式,一方面加強惠企政策宣傳,另一方面開展小微企業金融知識培訓,從而提高中小企業融資獲取能力。此外,工信部還將加大清欠力度,確保2020年底無分歧的欠款應清盡清,并防止發生新的拖欠。
惠企政策不斷優化落實
針對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由“復工復產難”到“找訂單難”,為了幫助中小企業紓難解困、渡過難關,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比如,國家針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出臺了減免增值稅的政策,同時提高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以及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等措施;解決企業的資金流、流動性短缺問題,通過3次降準、再貸款再貼現向金融機構提供了3.55萬億元低成本資金,用于向企業發放低利率貸款;幫助降低人工成本、物流成本、資金成本以及用電、用氣、用水等生產經營性成本和房租等運營成本。截至3月底,已對8800億元企業貸款本息實行延期,另外還延長交通運輸和餐飲住宿等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緩繳住房公積金。
秦志輝表示,除此之外,推進對于中小企業的服務優化,工信部會同民政部專門發文推動開展中小企業志愿服務,會同教育部共同舉辦“全國中小企業網上百日招聘高校畢業生活動”,進一步擴大就業渠道,優化人才結構。
許科敏補充說,工信部強調要統籌協調暢通產業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復工。據了解,工信部把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工復產作為工作重點,指導地方摸清情況、精準施策,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企業的調度,推動企業精準對接,協調解決資金、原料運輸等方面的問題。對92家大型龍頭企業堅持日調度,推動7600余家核心配套企業復工復產,帶動上下游40多萬家中小企業。聚焦重點產業鏈,建立龍頭企業“一對一”聯系機制,落實援企惠企政策,發揮“互聯網+”作用,加快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引導企業穩固供應鏈,提升產業鏈的水平。
盡管如此,在政策的實際落實過程中還有一些障礙。對此,秦志輝指出,要推動政策落地落實落細,及時總結推薦各地的經驗和做法。林澤炎表示,“政策的落實一直受企業高度關注,打通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企業獲得感的問題”。
據悉,全國工商聯通過各商會、協會和全國各省區市工商聯,對包括中央各部委以及地方的所有政策進行了梳理,把這些政策進行分類和索引,真正讓企業知曉。動員所有工商聯系統,包括商會組織的工作人員去協助企業政策落實。加強調查研究,發現政策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痛點、難點,及時建言獻策,推動政策不斷優化。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動民營企業在疫情期間做到庫中有原料、廠中有工人、手中有訂單、產品有銷路,真正使復工復產的效果比較明顯,并且能夠穩產。
此外,針對近日個別餐飲企業漲價引發消費者質疑,林澤炎表示,倡議全國工商聯系統配合當地執法部門,對不法的、以次充好的、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給予嚴懲,要宣揚做得好的餐飲企業,真正讓消費者得到滿意的消費。
“餐飲企業主要是靠人聚集,特別是堂食,靠人集聚才可能真正把餐飲做起來。”林澤炎介紹,據調查,目前餐飲企業復工復產復業大概在50%以上,疫情得到控制以后,餐飲企業復業比例在慢慢提高。堂食不能推行的情況下,餐飲企業也在尋求轉型,比如做線上銷售。還有一些餐飲業的平臺也和全國各地的餐飲企業建立一些聯系,減免傭金,提供補貼,包括金融服務也在助推餐飲業復業。
“從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目前全國排在前十的餐飲業復業比較好的比如青海、寧夏,主要是與政府支持和線上平臺創新有關,當然與疫情控制也有很大關系。”林澤炎表示,近期收到一些餐飲業協會、商會等來信,反映餐飲業漲價等問題,“我們在通過商協會做工作,宣傳一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