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6 14:24 瀏覽量:14207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人民政府官網日前發布通知,公開銷毀99.425噸不合格大米。本次銷毀的不合格大米存在著霉爛變質、保質期超期、重金屬超標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問題。政府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其中重金屬超標案13起,主要是鎘超標,沒收大米77350公斤,查處時間為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涉及生產企業7家。
經溯源,該批“鎘大米”來自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鎘污染,受害者不光是人類,還有土地。據報道,“鎘大米”的形成通常不是人為添加,往往是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土壤污染,比如農藥化肥超標或者企業排污,進而導致土壤中的鎘元素超標。“鎘大米”重現,再次引起人們警惕,禁止在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地修復前耕種,加快對受污染土地的修復與整治為當務之急。
長期攝入鎘或可引發“痛痛病”
鎘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的威脅公共健康的十種化學物質之一,鎘及鎘化合物對人體的致癌性已被廣泛證實。鎘主要在人體肝、腎積累,鎘讓人中毒的最通常路徑是造成腎小管等臟器損傷,導致腎功能不全,并使人體骨骼代謝受阻,繼而引發骨骼病變。人體中的鎘均來自外界。來源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工作場所出現職業鎘暴露;另一種是通過土壤、水、空氣、食物等外在環境途徑接觸,即環境鎘暴露。前者僅為一般職業病范疇,后者則事關公眾的身體健康。
北京市營養學會理事顧中一表示,“鎘大米”再次重現,很大原因是對鎘大米危害認識不足、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不夠。
“鎘是一種重金屬元素,它一般通過廢水排入環境中,再由灌溉進入食物。鎘大米的出現和環境有關,若長期食用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尤其嬰幼兒的身體比較嬌嫩,當體內的重金屬達到一定量的時候是比較危險的。”顧中一稱。
“鎘超標或可引起‘痛痛病’,但目前在國內,大面積的‘痛痛病’的報道是沒有的。”顧中一表示,早在日本出現的“痛痛病”,根據相關研究,主要是由于水稻重金屬鎘中毒引起的,表現為腰、手、腳等關節疼痛。日積月累,導致骨軟化、骨質松脆及腎衰竭。鎘暴露人群中出現慢性輕度及重度鎘中毒現象最為嚴重。
2017年發布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規定,稻谷、糙米、大米中的鎘含量每公斤不能超過0.2毫克。此前我國的膳食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攝入鎘平均量是15.3微克/千克,低于安全線。“雖說日常通過食物獲取的鎘含量不高,但如果天天食用鎘超標的大米,其風險還是不可控的。”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表示,“一般來說,大米中發現鎘的存在,不可能是通過‘添加’而成,而是大米的種植區域鎘污染嚴重所致。”不僅是大米,蔬菜、貝類、皮皮蝦等都曾出現過鎘超標的現象。
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是個瓷器活
據報道,“鎘大米”的形成,通常不是人為添加,往往是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土壤污染,比如農藥化肥超標或者企業排污,進而導致土壤的鎘元素超標。為此,有關專家指出,釜底抽薪之舉應是禁止在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地修復前耕種,同時加快對受污染土地的修復與整治。
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其實是個瓷器活。首先,污染糧食僅需要微量的鎘,而修復土壤則需要很長時間。有專家表示,治理受污染農田和祛除鎘大米陰霾,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的事情。以0.2毫克/千克為標準來計算,大米(1000公斤計)一次帶走的鎘也只有200毫克,和每畝地高達4500毫克以上的鎘含量相比,帶走的量極為有限。一位日本學者曾經利用日本各地的污染土壤進行滲透性試驗,進行土壤鎘收支平衡計算。他發現,即使用鎘含量很低的灌溉水進行水稻栽培,如果要凈化土壤,需要的時間也在百年以上。
2016年,我國出臺《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在耕地土壤污染詳查和監測基礎上,將耕地環境質量劃分為優先保護、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三個類別,實施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分類管理。在《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中明確了原農業部對全國農用地土壤安全利用、嚴格管控、治理與修復等工作實施監督管理。嚴格管控類農田將不再生產糧食,而對于安全利用類的農田可以通過一些農藝措施來降低糧食中的鎘含量。分類管理和措施到位將大大提高對于糧食的鎘安全的保證,大米的鎘風險將大大降低。
統計顯示,2007年至今,我國僅工業污染場地修復資金就增長了8倍,項目數量增長36倍,國家累計投入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達219億元。2016年我國土壤修復行業訂單總額為62.9億元,2017年達到240億元,大幅增長281.56%,毫無疑問,行業已經邁入高速發展軌道。
2016年我國土壤修復市場規模為42.09億元,2017年達到151.45億元,漲幅高達259.98%,有行業專家樂觀表示,到2020年,我國土壤修復潛在市場將達到超10萬億的規模,遠超過《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1.7萬億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4.6萬億。
仍需要正視的問題是,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產值不足環保總產值的2%,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土壤修復產業發展面臨要素支撐能力不強、配套基礎條件薄弱和環境監管基礎能力不足等問題,還需要盡快破題。有專家表示,土壤重金屬污染事關國民健康,但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時間、技術和資金的投入。
強化源頭治理 管好生產排污
有關專家指出,“鎘大米”重現的一個不容忽視問題便是源頭的把控。監管的端口理應前移,強化源頭把關,至少要對相關的大米生產企業,加大抽檢抽查的力度。同時,以嚴格的執法懲戒,倒逼企業自律,提高銷售“鎘大米”的違法成本。
另一方面,考慮到“鎘大米”的源頭往往是土壤污染,在強化對大米生產銷售的全流程監督檢測的同時,對土壤污染同樣得有針對性的治理手段。
土壤中的鎘等重金屬超標,說到底主要還是企業生產排污所致,這同樣對應著一種更深層次的監管責任。所以大米生產企業要管,排污企業同樣要抓。不能用透支環境的方式來換取GDP,最后再將污染的代價轉移給“鎘大米”的消費地區。
食品安全問題重于泰山,尤其大米還是基本的口糧,食用鎘超標大米的危害不會立即出現,而是會有很長的潛伏期。鑒于這種隱蔽性,更得強化源頭治理,特別是對于污染重災區,從水稻種植到大米的加工,把好糧食安全質量關,避免“鎘大米”再現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