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3 14:46 瀏覽量:24032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中國食品報四川訊 成都,一座有著足以自傲的金融歷史記憶的城市。世界上第一張紙幣“交子”,就誕生在這里。交子的問世,比歐洲紙幣出現早了600多年,是現代金融紙質貨幣的雛形。

高新發展
成都高新區,一個將“創新”融入成長基因的區域。在其30年創新史中,“金融”同樣是一個沉甸甸的關鍵詞。在成都高新區不斷致力于科技創新、創新企業壯大的30年里,金融領域的演進和探索,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推動科技創新“財富化”,讓技術創新成果融入資本市場,抵達更大的市場,做強“創新”的“分母”——金融創新,無疑是“高新速度”得以實現的催化劑和杠桿之一。
而從金融視角衡量,成都高新區30年上市企業的蓬勃發展,更是這個區域不斷走強的縮影。30年高新強區史,也是一部高新上市軍團煉成史。
1994年,成都高新區企業鵬博士登陸上交所主板,同年,成都普天電纜登陸香港聯交所。2004年,海特高新登陸中小板。2009年,硅寶科技登陸創業板。今年3月,四川森淼融聯科技有限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交易……迄今為止,成都高新區的上市企業,已遍布滬深交易所主板、中小板、創業板、香港聯交所以及美國納斯達克。
今天,成都高新區在滬深交易所及境外上市企業總數已達34家,占全省上市企業總數近三分之一。區域經濟證券化率更是居于中西部前列,上市企業業態多元,創業團隊日趨年輕化,上市企業頻繁打出并購重組等“組合拳”。如今,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海外市場也在不斷涌現成都高新區上市企業的身影。
對科技金融的關注,其本質是對科技創新的關注。30年來,成都高新區始終專注地做著一件事——創新科技金融產品與模式,做優富含科技金融要素的“土壤”,不斷扶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讓他們從“苗”到“樹”,構建起成都高新區科技創新之“林”。在這個過程中,資本與創新的故事,一直在綿延生發,從未停止。

成都普天電纜
兩次“試水”:
普天赴港上市 倍特股改“破荒”
1992年,成都倍特成為國家級高新區首個股份制企業;1994年,在中國資本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時,成都普天電纜“破天荒”地成為四川省早期赴港上市企業,演繹了一段中國西部金融界的傳奇故事。
成都高新區企業資產證券化之路,是在不斷“試水”中趟出來的。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同年,深圳證券交易所也成功開市。滬深交易所開市,成為真正推動中國股票交易制度突飛猛進的改革創舉。
在滬深交易所開設之后,處于西部內陸的成都高新區,對資本市場的“嗅覺”異常靈敏,不少企業成為中國早期資本市場的“弄潮兒”。
從成都高新區早期上市企業背景來看,不少是國有企業,個別企業當時主要通過獲得國家下達的上市指標沖向資本市場,這也是當時國家支持企業上市的一種特事特辦。縱然如此,在那個年代敢于“嘗鮮”政策紅利的企業并不多見——在成都高新區企業上市之路時間軸上,成都普天電纜是早期為數不多的獲得國家上市指標的先行者之一。
“我們幾乎是與成都高新區一同‘起步’的。”成都普天電纜相關負責人回憶,在成都高新區建區之初,企業自身財政實力并不雄厚,但在規劃用地、稅收、企業服務等方面,成都高新區的支持,給成都普天電纜解了燃眉之急,“這些‘雪中送炭’,強過企業進入發展期的‘錦上添花’。”
1993年,即成都普天電纜拿到上市指標的頭一年,該公司已成為我國最大的銅纜制造商及第三大光纜制造商。1994年,當國內眾多企業苦于謀求滬深交易所上市時,成都普天電纜“破天荒”地成為四川省早期赴港上市企業,在中國資本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時,演繹了一段中國西部金融界的傳奇故事。而在這傳奇背后,是成都高新區注重資本市場運行邏輯、扶持企業上市的“試水”之舉。
在當時的成都高新區決策層看來,政府扶持區內企業上市恰如“樹”與“土”的關系,樹木的茁壯成長需要沃土支撐,一方水土營養富集,新苗定成參天大樹。受益于成都高新區創新創業肥沃土壤的滋養,日后又有許多上市新苗在資本市場扎根。
與成都普天電纜同年上市的企業還有鵬博士,而繼成都普天電纜和鵬博士成功上市后,1995年,成都高新區企業東方電氣、匯源通信也分別登陸上交所主板和深交所主板,東方電氣還同時登陸香港聯交所,成為成都高新區迄今為止唯一一家同時在A股和H股上市的企業。
而定向募資,則是成都高新區在金融創新上的另一次“試水”。
建區之初,2.5平方公里起步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費用驚人,資金緊缺成為當時阻礙區域提速發展的“絆腳石”。當時的成都高新區決策層腦海中迸出了全新思路——成立自己的股份制企業,通過定向募集資金,提速園區開發建設。
謀勢而動,在全國企業股份制改革活力迸發之際,1992年,國家級高新區首個股份制企業——成都倍特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倍特公司”)在成都高新區正式設立,總股份達1.2億元,有效破解了園區發展面臨的資金瓶頸。
倍特公司募集的資金,除了用于保障基礎設施和創新載體建設外,還參股了區內入駐的多家科技型企業,通過資本的力量推動企業加快發展。這一資本“組合拳”,很大程度提升了成都高新區在資本市場的操盤能力。
1996年,成都倍特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后來,倍特公司更名為高新發展,形成了包括建筑施工、期貨、廚柜制造等業務在內的多元化業務格局,同時也成為成都高新區迄今為止唯一“自持”的上市企業,繼續扛起了成都高新區開發建設的重任。
在倍特登陸資本市場后,易見股份、泰合健康、匯源通信、長城動漫等企業,陸續趕在新世紀前夕成功上市。
在早期上市企業的示范帶動下,成都高新區企業上市步伐從此一刻不停,伴隨后來中小板、創業板及資本市場日趨完善的監管舉措落地,區內科技型企業上市節奏不斷加快。

硅寶科技
扎堆叫“板”:
“海特之力”與創業板“新材料第一股”
海特高新率先登陸中小板,體現了成都高新區推進企業做大做強的眼光和決心;而硅寶科技登陸創業板,更成為成都高新區深化企業內培工作的經典案例。以此為代表,成都高新區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體系加速成型。
歷史步履邁過新世紀的時間之門,天科股份、藍光發展、成發航空、四川路橋、通威股份等企業相繼上市。彼時,成都高新區企業上市板塊均集中于滬深交易所主板市場,這一“狀態”持續到2004年。
其時,全球主要證券交易所——紐交所、納斯達克、東京證券交易所、倫敦證券交易所,都已形成了多層次的企業上市體系。相較而言,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起步較晚。本世紀初,全新的企業上市板塊開始在國家層面醞釀。
據成都高新區財政金融局相關負責人回憶,建區之初,成都高新區并沒有專門的金融部門,但建立了各部門統籌協調工作機制,和企業一起研究資本市場運作規范,推動企業上市。
2004年5月,中小企業板正式啟動,同年6月,首批8家公司掛牌上市,中小企業板的設立,成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創新舉措。而這一年,對于成都高新區企業上市之路,同樣意義非凡。2004年7月21日,海特高新成為成都高新區首家登陸中小板的企業。
“海特之力”,這四個字如今經常被海特高新董事長李飚提及。在李飚看來,海特高新的成功上市背后是企業創新力、拼搏力的生動詮釋,也體現了成都高新區推進企業做大做強,多渠道力挺企業上市的眼光和決心,“顯而易見,成都高新區很懂‘企業服務’的內涵,很多時候,他們在科技金融的視野,比企業更寬廣,謀劃得更長遠。”繼海特高新 “嘗到”募資甜頭后,成飛集成、衛士通、紅旗連鎖、久遠銀海等企業紛紛在中小板上市,壯大了成都高新區中小板上市企業“陣營”。
中小板推出后的第五年,創業板市場也應聲落地。2009年10月,深交所創業板市場正式啟動。被業界稱為中國創業板“新材料第一股”的硅寶科技,是成都高新區首家創業板上市企業,也是我國首批28家創業板上市企業之一。“硅寶科技上市是成都高新區深化企業內培工作的經典案例。”成都高新區財政金融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硅寶科技早期發展過程中,成都高新區為企業協調解決工廠建設用地;在壯大發展之際,硅寶科技拿到的第一筆政策性貸款,就是來自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在上市前,成都高新區還通過企業改制上市聯席會議機制,為硅寶科技解決上市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一系列具有“高新特色”的企業內培舉措力挺硅寶科技,為其掃除了上市障礙,最終幫助企業抓住證監會開辟的上市“綠色通道”,成功登陸創業板。
以硅寶科技成功上市為契機,成都高新區加快完善企業上市培育機制,通過培訓會、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向區內企業宣講改制上市相關專業知識,讓潛在上市企業了解資本市場融資策略,避免在改制上市過程中走彎路。
創業板市場的活躍度是客觀的。僅在2015年,運達科技、中光防雷、迅游科技、邁克生物、華氣厚普等成都高新區企業均“征戰”創業板,這一年,也是成都高新區建區30年來企業上市數量最多的年份。
企業上市背后,新面孔層出。相比于早期區內上市企業,如今成都高新區上市企業創業團隊日趨年輕化,號稱“四川互聯網第一股”的迅游科技創始人袁旭則是“80后”。
海特高新和硅寶科技等企業上市,意味著成都高新區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體系搭建完成。目前,成都高新區有34家上市企業,在滬深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以及香港聯交所和美國納斯達克均未缺席,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躍升。
加速“出海”:
借助“一帶一路” 融入國際市場
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四川路橋、通威股份、運達科技、天科股份、匯源通信等企業的產品和業務加速“出海”,在全球市場,成都高新區上市企業的“身影”開始四處活躍。
當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體系加速搭建之際,2008年,成都高新區正式推出專項金融扶持企業上市政策,按照企業條件和工作進展,將后備企業分為準備、簽約、改制及上市掛牌4個階段,由此開始為企業提供不同的推進方案和服務方式。
2014年,成都高新區先后攜手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提速區內企業上市步伐。去年,成都高新區和香港聯交所也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同年9月,《成都高新區關于加快國際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建設的若干政策》正式印發,“劍指”國際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建設,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核心區,鼓勵企業上市(掛牌),并給予最高300萬元獎勵。
在資本市場,上市企業拓寬了自身外部融資渠道,改變了其原來單純依靠銀行貸款和財政撥款的局面。隨著我國《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和《企業境外投資管理辦法》相繼施行,并購成為上市企業實現資源整合的常用金融手段。
2012年到2016年,相較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跨境并購交易量遙遙領先,成為海外并購的主力軍,這其中就有來自成都高新區早期上市企業鵬博士。
2014年是鵬博士海外投資“元年”。“美國子公司鵬博士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在2015年出資900萬美元收購擎天電訊有限公司100%股權。”鵬博士高級外聯總監唐德雙告訴記者,同年鵬博士還在韓國成立全資子公司。一年之后,鵬博士海外收購再出大手筆,“2015年,鵬博士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通過借款給擎天電訊有限公司,由擎天電訊有限公司出資1500萬美元收購古歌寬帶有限公司100%股權。”
在海外資本市場加速布局的背后,是成都高新區上市企業對國際投融資規則的日漸熟悉。“國際化并不是簡單的戰略規劃、產品輸出以及品牌曝光,更需要全產業鏈展開國際合作,整合全球優勢資源,提升自身體系創新能力,才能走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唐德雙說。
隨著投融資方式的不斷創新,用好用足資本市場金融工具,讓成都高新區上市企業金融創新活力十足。去年底,正在全國加速擴張的永輝超市受讓紅旗連鎖12%股權,成為賦能新零售模式的全新案例。紅旗連鎖還攜手新希望、小米,創辦中西部首家互聯網銀行——新網銀行,如今,這家落地在成都高新區的互聯網銀行正深刻改變未來銀行業格局。
在成都高新區上市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面孔”居多,這批企業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也“擔當”大任。今年上半年,四川省科技廳發布《2018年科技成果轉化“十大行動”工作方案》,多家川股被“點名”參與,包括成都高新區的衛士通、久遠銀海、中科信息等上市企業。
2017年12月9日,亞洲第一長壩、柬埔寨最大的水電工程——由東方電氣提供全部水電機組的桑河二級水電站首臺機組順利通過72小時試運行,正式投產發電。而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四川路橋、通威股份、運達科技、天科股份、匯源通信等企業的產品和業務加速“出海”,在全球市場,成都高新區上市企業的“身影”開始四處活躍。
30年一路走來,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相關制度的設立與完善,成都高新區企業在產品及業務方面的“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拓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在國內國際資本市場深刻變革的當下,成都高新區上市企業仍將中流擊水,破浪前行。(記者 宋嘉問) (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
上一篇: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創產業交流合作中心落戶成都高新區
下一篇:伊利擬收購巴基斯坦乳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