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5 11:44 瀏覽量:12484 來源:農民日報
走進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集團榆家粱煤礦43101薄煤層智能綜采工作面,伴隨著巡檢機器人來回穿梭行進,神東煤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王存飛向記者詳細介紹了實現自主智能割煤的“秘密武器”,三維激光掃描巡檢機器人。該機器人通過智能攝像頭、慣性導航系統、三維激光掃描裝置,可以替代煤機司機的眼、耳、皮膚,實時監測和準確記錄工作面煤層地質變化和煤機、支架的運行軌跡,通過對比工作面各項數據采集和智能分析,自主制定未來10刀煤的割煤策略,從而實現自主智能割煤。
這是國家能源集團的“無人化采煤”現場。事實上,該集團的煤炭開采先后經歷了從機械化示范,自動化、數字化迭代,到如今的智能化幾個階段。
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國家能源集團,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產公司、火力發電公司、風力發電公司和煤制油煤化工公司。國家能源集團新聞發言人張玉新告訴記者,國家能源集團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有三個目標,即力爭到2022年,戰略性重組整合、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世界一流示范企業“三項試點”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其中,智能化建設作為一流示范企業的核心和標配,又尤為引人注目。
據國家能源集團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到2022年,國家能源集團將實現煤礦智能化技術及建設100%覆蓋,采煤工作面100%實現智能化,掘進工作面100%實現智能化,選煤廠100%實現智能化,固定崗位100%實現無人值守,建成10個國家級智能化示范煤礦,5個露天煤礦實現無人駕駛。
需要智能的還有風電場的值守。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風電場的日常運維都是一件大工程。且不說風電場多建設在人跡罕至的“荒郊野嶺”,單單動輒相隔數百米的風機,幾十米高需要人力攀爬檢查的塔筒,一旦出現問題就要花費幾十萬元進行更換維修的風機組件,就讓風電行業的精益化發展成為不小的難題。
那么,在“荒郊野嶺”的風力發電場,可以實現“無人值守”嗎?答案是可以的。比如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安徽龍湖風電場,作為“數字化智能化融合”的標桿,已完成智能生產管理系統上線運行,使得風電機組無線網絡無死角覆蓋,智能安全帽、智能五防鎖、智能機器人、智能監視、聲像采集全面部署。
國家能源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些年來,集團下大力氣進行數字化和智能化建設,取得了多項階段性成果。包括,神東、準能建設的智慧礦山體系,首創億噸級礦井群協同智能管控新模式和一體化平臺;國電宿遷電廠、南寧電廠、廊坊電廠構建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131”智慧模式;龍源電力建成并推廣風電區域集控管理模式,實現風電生產過程的遠程監測,有效實現風電場的減人、少人;黃驊港綜合采用集團統一設備管理模塊和水規院專業管控系統,支持國內最大2.1億噸吞吐,已經實現吞吐量和人均效能雙超;包神鐵路集團朔黃鐵路智能駕駛重載列車正式開行,并在全球首次將LTE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應用于重載鐵路,為兩萬噸列車安全、穩定、可視化視頻調度提供無線寬帶通信平臺;鄂爾多斯煤制油公司智能化生產、安全和消防系統的集成使用,等等。
在國家能源集團“十四五”規劃中,數字化轉型首次單獨作為一個章節“創新驅動工程”列入,國家能源集團將繼續以人工智能為核心,促進能源生產方式轉變,推動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為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團提供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