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在线观看黄色av,国产中文字幕精品在线观看,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麻豆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中國食品網,食品行業門戶網站,宣傳食品安全發展,服務品牌創建品牌傳播。食品行業影響力融媒體整合傳播推廣平臺。
服務消費經濟 誠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現在的位置:中國食品網 > 要聞 > 正文

季克良:一生匠心付茅臺

2021-07-19 14:19   瀏覽量:10780     來源:中國食品安全報

  來到茅臺——也許是“緣分”

  季克良出生于1939年4月24日,籍貫江蘇南通。他是顧家第五個孩子,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要養育五個孩子,個中艱辛可想而知。在季克良三歲的時候,父母做了一個艱難決定——把他過繼給膝下無子的姑姑,從此改姓季。

季克良:一生匠心付茅臺

  雖然父母們都是農民,沒有接受過教育,卻十分重視子女的培養。在兩家人的支持下和期望中,季克良考上了大學。想到家庭的貧寒,季克良在填志愿時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路費便宜”無錫輕工業學院,并在那里認識了一生相濡以沫的妻子徐英。

  盡管路費便宜,季克良仍然因為付不起一塊二毛錢的車船費,有三個寒暑假沒有回家。其間,顧家被一場大火燒得只剩下一床鋪蓋、一個哥哥病重去世,季家養母因為闌尾炎連續兩次手術……家人體諒季克良的難處,善意地隱瞞了家中的變故,季克良總是到事情過了許久才慢慢甚至無意中知曉。這也為他后來成為茅臺不想當廠長的好廠長埋下伏筆。

  1964年9月,25歲的季克良從無錫輕工學院食品工程系發酵專業畢業,作為輕工部為振興茅臺派遣的新興科技力量,和他的同學、未婚妻徐英一起,被分配到了茅臺酒廠,成了這家被當時的國家最高領導人寄予厚望的白酒企業的技術員。

  從老家張芝山出發,懵懵懂懂,他一路西行。從南通坐船到上海花了一天,坐火車從上海到湖南株洲花了兩天,再坐火車從株洲到貴陽又花了兩天,坐汽車從貴陽到遵義又花了兩天。然后,要在遵義等客車去茅臺鎮——三天才有一班。

  在遵義城三天的等待中,囊中羞澀的季克良“奢侈了一把”:用三角六分錢,買了一杯散裝茅臺。他要親口品一品,這聞名于世的茅臺酒,到底是什么樣的?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杯茅臺,當酒端上來時,一股濃郁的醬香撲面而來,季克良為之一震。但是,那時候的他,并不知道,他這一輩子,就緊緊與茅臺聯系在了一起,他的人生故事,也就成為了茅臺的故事。

  一路顛簸,季克良百感交集。

  一方面,他很興奮,被分配到茅臺廠工作意味著即將吃上“商品糧”——季克良說:大學畢業后終于可以拿工資了,不但能夠獨立了,而且還可以照顧家庭了。他清楚地記得,第一個月工資拿了42塊5角。拿到手以后就到郵局去,給親生父母寄了15塊錢,給養父母寄了15塊錢,自己只留了12塊5角。

  另一方面,則是越來越濃的不適應和忐忑。回憶當年,季克良仍然心有余悸:“一路走來,越來越偏僻,越來越荒涼。因為有恐高癥,根本不敢看山底下,死死地抓住公共汽車的把手,全身冒汗,就怕翻下去。那個路兩個車子都很難錯開,那個時候都是大車,沒有小車,很危險很危險,一不小心就可能翻下去了。”

  閉塞的交通、沒有保障的產能、不穩定的質量、艱苦的生活條件……種種困難,不一而足,但季克良都一個個的將其攻克、改良,甚至做出了奇跡。1981 年,季克良被任命為茅臺酒廠副廠長;1983 年成為廠長;1985 年他主動辭去廠長職務成為茅臺酒廠歷史上第一位總工程師;1991 年他又擔任廠長;1998年,集茅臺黨委書記、董事長、總工程師等身份于一身;一直到 2011 年卸任董事長任職董事;在延長退休五次,延長工作時間近50%之后,2015 年,辦理退休手續。屈指算來,季克良在茅臺工作時間超過了半個世紀。

  季克良成了茅臺的傳奇,茅臺也在季克良手中成為傳奇。

  這中間,一位朋友曾托人帶了一份1939年4月24日的中共機關報《新華日報》,當天的報紙上,赫然刊登著一則茅臺酒的廣告。期間數度欲離開茅臺而不成的季克良,看著廣告半晌無語,心想:“也許這就是命中注定的緣分吧!”

  回望半世滄桑,這位銀發蒼蒼的矍鑠老人,仍記得自己的初心與使命,他說:“一是偉大的黨的教育,組織的需要,就是第一志愿,堅決服從組織的分配,從來沒有動搖過——到現在還是這樣的;二是很喜歡所學的食品工程系發酵專業,特別是到了茅臺之后看到工人釀酒,體會到了相比課本上理論的不足,感到茅臺酒工藝確確實實很復雜、很特殊;但也很科學、又很合理,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下去,值得我為它奮斗一輩子;三是員工、領導甚至包括輕工廳的領導,省委省政府的領導,都對我、對茅臺十分關心,那種淳樸的情感鼓勵我一直努力和奮斗在這里。”

  留在茅臺——不想當廠長

  由于工作成績突出,季克良慢慢從副科長、副廠長一直到1983年做了廠長。這期間,質量穩定下來的茅臺廠,也早已擺脫了虧損。

  其實,為了親情和家庭,期間季克良也曾有過動搖,寫過數次請調報告。

  季克良來到茅臺只有三年,養母就離開了人世。因為交通實在不便,他趕了五天五夜回到老家,還是沒能見到養母最后一面。百善孝為先,季克良在深感悲痛遺憾之余,一邊在茅臺攻堅克難,一邊申請調令回到江蘇。“但一級一級都不放我。”季克良說。先是廠里不放,后來是輕工廳不放,再后來是省委不放……

  1985年,技術出身的季克良在做了兩年廠長之后,覺得搞行政還是不如搞技術,他主動提出辭掉廠長的工作。此時的沿海開放城市正是求賢若渴之際,很多公司聞訊紛紛開出高價搶人,他也有了機會回到離家更近的地方。曾經還有人承諾給他5萬的年薪加一棟別墅讓他加盟。但那時候月工資僅有幾十塊錢的季克良,最終還是拒絕了。

  有了機會真的可以離開了,季克良為什么又不走了呢?

  “去那些地方,我感到對不起茅臺。”季克良說,“不光是說不申請回老家了,其他地方我也都不愿意去。后來有機會了,要調我到省里去,到輕工廳去,我說我不去。我就在茅臺了。”在他心中,茅臺成就了他,是他一生無法割舍的情懷。

  季克良說,在茅臺的長期工作中,工人階級的高貴品質深深感染著他。他剛到茅臺的時候,這里的員工文化程度很低。但是這并不妨礙季克良與他們的溝通,反而恰恰是因為這份淳樸天然,讓季克良感到這些員工身上有很多他們這些“文化人”所缺乏的東西,在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好的品質。比如勤勞、吃苦、互相幫助、團結……這些品質對季克良此后長期在茅臺的生活、工作、學習都是大有幫助。

  在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季克良這樣的大學生技術員一樣要去車間參加勞動。工人們總是提醒他,不要摔跤,不要摔倒,不要因為他們的工作而使得我受傷,這讓季克良感到很融洽很溫暖。而工人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對他的影響也很大。

  那時候很苦,一個禮拜要工作六天,每天工作時間有10個小時,勞動工作量很大,但是他們從不叫苦從不抱怨,一直默默堅持著;工作之余,也都努力地把艱難的家庭生活兼顧得很好,不耽誤生產,萬分的敬業。季克良認為,正是那段時間,學到了工人階級很多的優秀品質,對他后來當領導很有教育意義。

  也就是在那段艱苦歲月里,看到工人們經歷生活困苦卻從不懈怠生產,季克良深深體會到,茅臺酒廠是這些工人的命根子,而要確保酒廠發展壯大,讓工人們生活得更好,更有奔頭,就必須確保茅臺酒的質量——質量不優秀、不穩定,一切都不行。他說:“茅臺酒質量是產品的生命,品牌的生命,也是企業的生命,還是領導人的政治生命。質量全靠我們工人的手,全靠我們工人的覺悟。”

  季克良認為,工人的生產理念、覺悟、甚至情緒都會影響到酒的出品質量,所以擔任廠長期間,季克良在不斷總結改進釀酒技術的同時,始終關注著廠里工人的生活、成才、情感等等方方面面的問題,讓茅臺不僅僅是生產酒的工廠,更成為培養人的學校和溫暖的家庭,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從申請調走到不愿離開茅臺,季克良成了茅臺最不想當廠長的好廠長。他做了一系列的變革,把茅臺和茅臺人的精氣神提升了一大截。

  從季克良1964年到茅臺一直到1984年當上廠長,期間因為種種原因,茅臺酒廠整整20年沒有進過一個工科大學生。中間1971年、1972年招了一部分知青之后,工人的平均文化程度才慢慢提高起來。大學畢業的季克良深感培養人才的重要性。恰好毛主席提出要辦工人大學促進工人學習,1973年,季克良就開始利用辦夜校掃盲的機會,給員工講授釀酒的科學知識。后來又辦了721工業大學,他也主動去講微生物知識,培養技術人員。1981年,連領導談話環節都沒有的情況下,他又突然被宣布破格提升為副廠長。從此,他更加注意員工的培養,從方方面面關心員工,關心知識分子,提高了茅臺人的整體文化素質。

  季克良第二次當廠長時,恰逢當時的輕工部副部長到貴州來當副省長,那時候正好是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茅臺迎來兩千噸的擴改建項目。期間,除了繼續辦學外,省領導批準解決了茅臺的三大基礎性問題——電力、通訊、交通。

  1993年以前,茅臺酒廠乃至茅臺鎮,只能依靠小水電,生產都保證不了,生活更保證不了——夏天最高40多度,但是不能用電風扇,更沒有冰箱、空調這些東西。

  季克良等公司領導多方奔走,到1993年終于讓茅臺酒廠接入國家電網,這才讓生產有了保障,生活質量有了提高;同時又向省委省政府申請,在省長特批下,讓茅臺建了1200門程控電話,通訊也得到了改善;然后又修了一條從中樞經五馬到青坑的公路,交通才方便了。就這樣,電力改善了,通訊改善了,基礎設施改善了,隨著大環境好轉,開始有很多大學生愿意到茅臺來,到1993年之后人才發展蓬勃,對后來茅臺業務突飛猛進有極大的幫助。

  在管理方面,季克良的改革也成效顯著。他同意有位副廠長提出的走動式管理的做法,要求管理人員主動到生產一線去了解情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通過為員工解決后顧之憂,幫員工調動積極情緒,充分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把酒釀好,把事情做好。在人事管理政策上,廠里規定凡是質量好的獎,產量多的不獎,所以只有質量獎,沒有超產獎。他認為只有綜合性的把問題協調好,才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破譯茅臺密碼——為醬酒定型

  中國有著悠久的釀酒歷史,也有著深厚的酒文化,朋友小聚要喝酒,人生大事要喝酒,喜怒哀樂都有酒的陪伴……這瓊漿玉液似乎有一種超然的力量,吸引著一代代匠人為之奉獻、為之傾倒。

  長期以來,無數人迷戀茅臺酒獨特的芳香,而這芳香中的奧秘卻不為人所知。唯獨季克良,勤勉一生破譯茅臺酒的密碼,讓茅臺酒一次又一次發揚光大。

  季克良去茅臺的前一年,1963年12月,《大公報》公布了全國第二屆評酒會的評選結果,茅臺酒的名酒排名從上一屆的第一名掉到了第五名,這引起了周恩來總理的重視。周總理責令茅臺酒廠整改,并派專家幫助茅臺酒廠提高產品質量。季克良第一次踏進茅臺酒廠時,廠區散落著低矮黢黑的破舊小房子,豬崽狗崽散養在泥濘的路邊,酒廠領導和工人們的生活、生產條件極其簡陋……

  但是,季克良很快就被廠區濃郁的酒香吸引了,對茅臺酒神秘的釀制工藝深深著了迷。據他描述,當時目之所及,幾乎所有的重要工序都與炎熱連在一起:高溫制曲,高溫發酵,高溫蒸餾;還有那漫長的堆積發酵,入池發酵,7次取酒,9次蒸煮……一次次等待如同求仙問道,容不得絲毫急功近利與馬虎懈怠。課本上高深考究的理論,與揮汗如雨的躬身操作實在是相去甚遠,季克良的探索精神爆發了。

  茅臺酒為什么要用整顆高粱?為什么要高溫蒸餾?為什么要高溫制曲?為什么要季節性生產?為什么要堅持人工踩曲?面對這些老傳統是要恪守陳規還是有所取舍?一道道特殊工藝到底給酒質帶來了哪些特殊品質?

  剛到不久,廠長就安排他總結酒庫勾酒經驗。季克良領了任務開始琢磨,光想是萬萬不夠的,他深入車間、深入班組,看老師傅們勾酒、調酒,不懂就問,認真學習,甚至從滴酒不沾練到天天嘗酒,頓頓品酒,一喝就是50多年。

  季克良發現,茅臺工藝和世界上任何一種蒸餾酒都不一樣,有的甚至完全相反……茅臺獨具一格的釀造工藝,實際上就是一個個深深的疑問,讓季克良顧不上初來乍到的水土不服,讓他忘記了自己是個異鄉人,徹底投入到了釀酒之中。“我要弄清楚茅臺酒特殊在哪里,秘密在哪里!”季克良無比堅定。

  優秀的勾兌酒師必須保持嗅覺和味覺的敏感,很多食物即使再愛也不能多吃。為了保持嗅覺的靈敏度,季克良一直遵循有規律的生活習慣:不酗酒、不抽煙、不熬夜、不吃辛辣食物。對此,他云淡風輕:“我是學技術的,你不了解酒的質量是不行的,所以慢慢慢慢學,能喝點酒了。”仿佛品酒就是天然的,血液里的事。

  經過堅持不懈的現場學習和思考總結,他發現茅臺酒同一批原料要經過八次攤晾、加曲、接種(微生物)堆積、入池發酵,取七次酒,工藝復雜而漫長。由于早期的酒師文化程度有限,個人經驗又不同,即便嚴格按照量質看花摘酒,也難以保證批批酒精濃度相同、酒質毫無差別。季克良完成技藝總結工作的決心更大了,標準化工藝對品質的作用,他再懂不過。

  于是,經過長期積累,一些日后被奉為金科玉律的茅臺生產規律,一條條被季克良總結出來。1965年底,在四川瀘州召開的全國第二屆名酒技術協作會上,茅臺酒廠代表宣讀了季克良整理總結的成果——《我們是如何勾酒的》的論文,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各廠家的高度重視。

  這是茅臺第一次向世人公開闡明茅臺酒體的醬香、醇甜、窖底三種香型,并回答了茅臺為什么要勾兌和茅臺酒是怎樣勾兌的問題。可以說,這是酒業首次引入了香型的概念,在此之后,其他酒企運用這一成果,紛紛效仿茅臺勾兌技術,據各自的特點研究確定香型,掀起勾兌熱潮,推動了全國白酒的生產和發展。

  1966年,在輕工業部組織專家的兩期試點中,提出了茅臺酒堆積發酵“嫩點好”的結論。季克良首先對這一論點提出了質疑。后來他經過多次的探索分析,提出堆積發酵還是“老點好”的觀點,并得到了釀酒專家的一致認可,被納入茅臺酒生產操作規程。而他自己的品酒經驗和方式也慢慢精進,愈加純熟。甚至只要用鼻子一聞,就能區分出不同年份、不同輪次、不同酒精濃度、不同香型的茅臺酒。

  到了1974年,也就是季克良進入茅臺酒廠十年后,他細心總結十年以來的生產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寫下了一篇六千字的文章——《提高茅臺酒質量的點滴經驗》。這篇文章很快被茅臺上下所接受和高度評價,并被昵稱為“九條經驗”,成為廣泛傳播與遵守實操標準。老酒師鄭義興當時看過文章就說:“你的九條有革新,說到點子上了。我們那時文化水平低,看不到那么深。”

  季克良的研究從未止步。1979年,他通過長期實驗和不斷思考,又發表了《增產醬香酒的十條經驗》等一系列論文,總結出了茅臺酒不同于其他名酒的十大工藝特點——一是嚴格的季節性生產,一年一個生產周期;二是兩次投料;三是茅臺酒產品要經過三年儲存,茅臺酒的香型有三種典型體,還有30天高熱發酵;四是制曲四十天高溫發酵;五是五月端午踩曲;六是六個月存曲;七是七次取酒;八是經過八次攤涼、接種、加曲、加回酒、堆積發酵;九是一共要經過九次蒸煮,還有九月重陽投料;十是十個獨特工藝:三個高,高溫制曲、高溫堆積、高溫餾酒。三個低,酒胚的水分低、曲子的糖化率低、糧食的出酒率低。還有三多一少,輪次多、用曲量多、糧耗多,輔料少。

  這十大經驗也成為茅臺工藝的金科玉律,被一代代釀酒人默默遵循著,徹底解決了生產工藝中長期懸而未決的水分之爭、曲藥之爭、窖材之爭、原料之爭、溫度之爭等問題,使茅臺酒在1995年后實現了質量、產量的恒久如一,又在2001年提出一萬噸的目標,并在2003年實現。在季克良任內,茅臺酒才真正定型,具備了規模化生產而品質如一的可能性。

  面對質量問題,季克良幾十年如一日不厭其煩地宣貫質量第一的原則,并且提出——產量服從質量、速度服從質量、效益服從質量、工作量服從質量的“茅臺鐵律”。甚至不論多忙,只要在公司,季克良每天早上的品酒會一次不落,親自抓質量。“質量是茅臺的金牌,消費者越信任茅臺,我們越要一如既往的視質量為第一生命。”季克良說強調。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季克良在沒有國際和國家標準參考的前提下,通過上千次實驗,制定了科學指導茅臺酒生產的企業標準,在此基礎上,2001年制定了國家標準,這從根本上保證了茅臺酒質量的穩定提高。

  季克良做廠長,在關注質量的同時也提出了創新——在傳承的基礎上開發茅臺酒新的品種,一方面為了培養醬香型酒的消費者,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出口。80年代中期,季克良帶領茅臺人開發了39種茅臺酒,后來90年代初又開發了43種茅臺酒。

  到了90年代后期又因為價格和市場等原因,陸續開發了茅臺迎賓酒、茅臺王子酒,并且把解放初成立茅臺酒廠時的華茅、王茅、賴茅也開發出來,為茅臺培養了一大批不同年齡、不同消費能力,甚至不同國籍的消費者。

  保持敬畏 一切服務于質量

  季克良認為,茅臺酒的發酵工藝就是中國釀酒工藝的“活化石”,必須要保護和發揚。他說:“季節性生產也好,兩次投料也好,整顆高粱也好,堆積發酵也好,都保留了農耕社會的特征。茅臺酒能夠保留農耕社會的生產工藝至今并不斷發揚光大,可以說,茅臺酒的生產工藝是中國白酒工藝的‘活化石’。”

  茅臺之所以是茅臺,與生產茅臺酒的自然條件和特殊工藝密不可分。茅臺的品牌,茅臺的文化,都是茅臺的核心競爭力。季克良說:“茅臺的工藝是追求高品質的工藝,比如低水分、整顆高粱、低糖化率、高溫等,但是真正我認為很重要的就是匠心和敬畏心。”

  季克良回顧與茅臺共度的時光,總結出四大“敬畏之心”——

  一是對消費者要有敬畏之心。茅臺必須高度重視消費者,對每一位消費者有敬畏之心,一定用好酒回報消費者的信任。

  二是對歷史要有敬畏之心。季克良列了一個時間軸,從華茅開始算有200多年,從漢武帝說“甘美之”開始算有2500多年,再到新中國成立70多年,一代代茅臺人奮力把茅臺酒做成了如今的高度。季克良說:“歷史已經不允許我們往后倒退,我們要對歷史有敬畏感,不能做罪人,要把茅臺酒、醬香酒做好。”

  三是對傳統工藝要有敬畏之心。茅臺是在沒有大數據、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之下,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寶貴傳統工藝。季克良對老祖宗的傳統與傳承十分敬佩,也希望酒業同仁,尤其茅臺人都能敬佩和尊重茅臺酒的工藝。他認為,這是高標準的工藝,是高質量的工藝,是綜合利用環境當中微生物的典范。

  “不要小看茅臺酒工藝,更不能光靠背生產流程就認為懂了。一定要敬畏我們的工藝,不要一看就懂了,一看就會做了,實際上很深奧。更不能不懂裝懂,更不能隨便變化。我們一定要把大曲醬香做好,把仁懷茅臺這個家鄉酒做好,要把仁懷醬酒做好,要把遵義醬酒做好。”季克良的信條,如今已經成了仁懷釀酒人的座右銘。

  四是對環境要有敬畏之心。季克良在上世紀90年代之初就說,離開了茅臺鎮生產不出茅臺酒,這個觀點現在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可。季克良講到,當時說這句話主要是從微生物的角度看待,離開了茅臺鎮找不到和茅臺鎮一樣的微生物和微生物發酵環境。海拔高度一樣、經度一樣、緯度一樣、濕度一樣、溫度一樣、土質一樣、水質一樣、空氣質量一樣、風力一樣、風速一樣、雨量一樣,甚至暗物質、負氧離子一樣,這樣的自然條件不可能復制,和茅臺一樣有同樣微生物群的環境也不可能復制,所以其他地方做不出茅臺酒。季克良斬釘截鐵地說:“我們要敬畏環境,要主動、積極地保護環境!”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季克良總結了“離開茅臺鎮的環境就生產不出茅臺酒,茅臺酒不可克隆,不能異地生產”的結論,并身體力行保護茅臺的環境,以身作則傳播茅臺的敬畏心。

  保持敬畏心,堅守質量,對季克良來說,是一種信仰。

  面對質量問題,季克良仿佛虔誠的傳教士,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幾十年如一日不厭其煩地宣貫質量第一的原則,并且提出——產量服從質量、速度服從質量、效益服從質量、工作量服從質量的“茅臺鐵律”。甚至不論多忙,只要在公司,季克良每天早上的品酒會一次不落,親自抓質量。

  為了堅守質量,他更愿意也敢于慢工出細活。上世紀八十年代,冬天二次酒普遍減排的問題困擾著茅臺酒廠,為解決這個問題,老師傅們甚至連燒香拜佛都用上了。后來有一次,工人反映某個班組二次酒烤得不錯,但卻經常挨批評,因為他們做得慢,其他班組都做完了,他們還要做兩天。

  聽到這個消息,季克良茅塞頓開,原來問題的癥結就是耐心,而解決問題的法門就是一個字——“慢”。涼堂上的酵母少,且季克良得出結論——冬天冷,空氣中的微生物群數量少,也不活躍,在酒糟中的微生物品種之間數量不平衡,微生物之間的接力賽沒有做好,但是只要付出時間用對方法,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隨后,季克良及時調整冬天二次酒的生產節奏,讓效率為質量讓路。

  感恩所有 一生無悔

  如今的季克良,既是茅臺酒的傳奇,也是中國白酒的標志性人物,但面對人家的贊譽與敬仰,他只是淡淡地說:“我沒有虛度年華,這是我自己給我自己的評價,我總是在努力的工作著。”

  在他的心里,他的一生,早就與茅臺酒合為一體了,只要茅臺酒廠好,他就滿意了。所以,在2003年,慶祝茅臺酒產量首次突破一萬噸活動上,季克良發自肺腑地說:“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2018年,茅臺集團為了滿足生產需要,成立了工藝技術攻關小組,已經退休三年、年近八十的季克良二話不說,又加入小組繼續發光發熱。

  在現在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季克良依然秉承感恩、匠心、堅持、奮頭:“我到茅臺酒廠之后,各方面都對我很關心,黨組織、政府都很關心我。我延長了50%的工作年齡,這些都是黨組織、政府領導和員工對我的關心。我一直有一顆感恩的心,雖然開始申請了二十年也沒能夠調回家盡孝照顧父母,但我始終沒有因為家里的困難而影響工作。對于年輕人來講,我希望行業同志應該發揚老一輩的工人階級艱苦奮斗、艱苦創業的光榮傳統,理論聯系實際,努力奮斗一生,老來無悔曾經。”

  (中國食品安全報)

分享到:

上一篇:遠明老酒駛入“高鐵時代” 品牌發展搭載中國速度
下一篇:環境、消費、價格,以及競爭,酒莊模式的成長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