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5 10:19 瀏覽量:26055 來源:中國食品報
世界貿易組織數據顯示,早在2011年,我國就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食品農產品進口市場。近年來,隨著貿易全球化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進口食品來源愈加廣泛。在日前舉辦的2021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上,行業專家表示,保障國際食品貿易安全,只有加強國際合作,構建食品安全國際共治格局,才能使全球消費者共享“舌尖上的安全”,才能有繁榮的國際食品貿易市場。
全球食品安全面臨供應鏈、疫病等風險
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長湯德良表示,全球每年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屢見不鮮,當前國際食品貿易安全仍然面臨較多的風險和挑戰。一是食品安全供應鏈依舊復雜,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全球食品安全供應鏈變得更加復雜,食品原料生產、產品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可能存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新科技、新產品也可能帶來新問題,加上人為蓄意摻雜虛假,食品遭受污染的事件時有發生。二是疫病疫情風險持續加大,禽流感、非洲豬瘟、口蹄疫、新冠肺炎疫情等嚴重威脅著全球食品安全,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食品貿易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消費者對進口食品安全的信心下降直接影響消費,進而影響市場和國際食品貿易。三是監管難度不斷加大,伴隨著貿易多元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新技術、新業態大量出現,如何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線是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課題。
國際科學理事會前主席Gordon McBean表示,氣候變化、災難防控也是當前國際食品安全面臨的巨大挑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傳統方式已經無法解決新出現的問題,當前全球面臨的很多挑戰都是一體化的,影響深遠,但是回應的速度卻越來越碎片化,這樣的趨勢不逆轉將會對全球食品安全產生災難性影響。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副局長Frank Yiannas介紹,當今正處于食品革命的浪潮,世界各地食品都在重新配置,食品生產方法也都在發生變化,食品系統越來越數字化。在食品安全新時代,必須要用新的思考方式去解決遺留的問題。
完善進口食品全鏈條治理體系
安全是食品行業的底線,是食品貿易的基礎。湯德良表示,面對世界范圍內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和復雜的疫病疫情形勢,海關總署始終堅定不移的堅守食品安全底線,尊重國際規則,不斷加強進出口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推進國際食品安全共治,敦促主管部門切實履行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壓緊壓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保障進出口食品安全,從而維護國際食品貿易健康持續發展。
4月12日,海關總署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辦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注冊管理規定》,并將于2022年1月1日起實施。湯德良表示,這是推進進出口食品安全治理現代化建設的一件大事。隨著兩個規章的實施,海關總署將進一步加強進口食品安全監管,不斷完善進口食品全鏈條治理體系,包括開展準入評估、要求出具檢驗檢疫證書、實施境外食品生產企業注冊制度、開展實施進出口商備案、指定口岸進口、開展監督抽檢、采取預警措施、嚴防違規出海等。
“隨著國際食品貿易的日益活躍,食品供應鏈越來越長,參與主體越來越復雜,食品安全受到不確定性因素影響的風險在增加,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這使得加強食品安全國際合作變得尤為重要。”湯德良表示,保障食品安全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事情,只有加強國際合作,構建食品安全國際共治格局,才能讓全球消費者共享“舌尖上的安全”。“作為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中國海關總署愿與世界各國部門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推動食品安全國際共治,加強全鏈條食品安全監管,共同促進食品貿易的健康發展。”湯德良倡議,各國可以在國際組織框架、冷鏈食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執法技術以及監管機構機制等方面加強合作。
在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冷鏈食品貿易帶來嚴重影響的情況下,2020年中國進口冷鏈食品貿易額仍然保持兩位數的快速增長。對此,湯德良表示,中國始終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歡迎更多優質、安全的食品進入中國,這個態度是一貫的、明確的,中國的持續發展開放必將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注入強大動能。中國作為食品消費大國,對進口食品有著非常大的需求,這為世界貿易合作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中國也始終愿意加強與各主管部門合作,從源頭保障食品安全,致力于維護進口食品在中國市場的聲譽和消費者信心,不斷促進國際食品貿易的健康發展。
構建食品安全國際共治格局
食品安全無國界。國際食品科技聯盟主席V.Prakash教授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各國政府、各大組織、各個行業都必須審時度勢,以創新的方式與時俱進,每個體系都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問題、人口特點,利用以科學為基礎的食品和營養安全知識體系,建立最適合自身的模型。此外,加強食品加工成分及其合規性的監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食品供應管理的安全。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副司長梁鋼表示,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問題,也是全世界關注的重要議題。全球食品安全問題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共性,同時,各地食品供應鏈上的新技術、新工藝、新原料、新業態、新經營模式不斷發展壯大,也帶來了一些新的風險,需要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社會多方共同面對,形成全球共治。
Yiannas表示,智慧食品安全新時代已經到來,必須要用新的思考方式去解決遺留問題,新的工具、技術、方法可以幫助解決公共衛生或食品安全的挑戰。疫情期間,要提高追溯能力,提高整個食品系統的透明性。更智能的工具可以幫助防范風險,同時也能更好地應對問題的出現, 完善現有的供應鏈,減少食物浪費。FDA最終目標是希望能夠追蹤所有進入食品系統中的產品,更好幫助食品生產商尤其是中小型食品生產商提供高性價比的追蹤方案。Yiannas以芒果溯源舉例,“我曾做過芒果的追溯項目試驗,一般需要花6天多時間才能追溯到一個芒果的源頭,而利用區塊鏈技術,通過分布式賬本將農民進口商、出口商信息記錄到數據鏈當中,僅需兩秒鐘就可以追溯到源頭。這是新時代智能技術給我們帶來的改變。”
McBean表示,很多政府都強調需要深化合作共同解決食品危機以及食品安全問題。在全球化進程當中,也有相應技術監控整個食品系統,而想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生產和消費,跨學科合作異常重要。互相合作、互相幫助,通過合適的方式來推動跨學科甚至是超越學科之間的互動,才能真正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比如,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就希望和其他組織共同合作、溝通,共同解決現有的挑戰;2030全球議程也一直在呼吁跨學科合作,真正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
“食品安全就等于行為,我們所說、所寫都很重要,但究竟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Yiannas認為,在食品安全領域,所有人都是息息相關的,搭建全社會食品安全文化,整合食品科學、行為科學,在整個領域都進行緊密合作,共同努力,一定可以保證世界人民食品的安全。
(高嬌娣 連荷)
上一篇:九九重陽 情暖人心
下一篇:公安機關依法嚴打破壞生物多樣性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