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8 14:10 瀏覽量:24524 來源:中國食品報
近年來,有關制造業工廠缺人的消息不絕于耳,“招工難”現象也引發了不小的輿論。今年2月,人社部公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顯示,生產制造類工作缺人比較嚴重,行業目前大都是老一輩從業者在支撐,送外賣、送快遞、跑網約車等自由度較高的職業獲得了大部分年輕人的青睞。“年輕人寧肯去送外賣也不愿意進工廠”。有人認為,年輕人有選擇職業的自由。但是,年輕人的去留,關乎工廠的發展,也關乎制造業的未來。在職業選擇越發多元的今天,年輕人與制造業該如何“雙向奔赴”?
在更大的社交空間
呼吸更新鮮的空氣
“送外賣最重要的是時間自由。”一位來自重慶的外賣騎手表示,“但對我們這樣有家庭的來說,要照顧家里的小孩,去工廠就比較限制自由”。談及薪資,他稱:“剛送幾個月,目前維持在每月5000—6000元。”
另一位來自湖北的外賣騎手稱,自己每個月的收入都在1萬元左右,但前提是要努力接單。在成為一名外賣騎手前,他曾在廣東東莞經營一家加工廠,“資金壓得很嚴重,最后很多錢都收不到。”
提起傳統制造業,薪資低似乎是難以避開的刻板印象。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0年規模以上企業分崗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情況》,2020年制造業工人的年平均工資為61324元。這一工資水平包含技術類工種,而需求量更大的普工,其月平均工資水平甚至不足5000元。
據統計,每10個外賣騎手就有5個是90后。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靈活就業者已達2億人。這其中就有約1300萬名外賣騎手,快遞行業從業者也多達數百萬。“工廠里幾乎看不到年輕人”。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崛起,90后、00后有了更多元的就業選擇,送外賣、送快遞、當主播甚至做小生意,都能很好地養活自己。
事實上,年輕人是去送外賣還是進工廠,都是他們的自主選擇。需要追問的是,為什么傳統工廠無法吸引年輕人?隨著新興產業的發展,如何處理好新興產業與傳統制造業之間的關系?傳統制造業應該怎樣創新?
此前,在勞動力密集型的大型工廠中,員工的活動空間往往是“工位—用餐—宿舍”三點一線,缺少社交和可供自由支配的時間;即便有空出門,廠區也可能離鬧市區很遠。此外,產業工人每天在8小時的基礎上額外加班2—3個小時,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很多時候,為了“沖產能”,每周單休也是家常便飯。
今天,年輕人有了更多元的信息獲取渠道和更豐富的就業選擇。相比當流水線工人,被“關”在工廠這個“小社會”中,送外賣、送快遞雖然業很辛苦,工資也并不見得比傳統工廠高,但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是相對自由的。更自由、更靈活的工作模式,更大的社交空間,符合年輕人當下的價值追求;“只要愿意付出就會有收獲”也更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就業觀念。
靈活就業者固然也要面對“要錢還是要閑”的兩難選擇,但畢竟握有一定主動權,并且能頻繁接觸他人、呼吸新鮮空氣。這些鮮明的差異,讓一些年輕人寧愿少掙一點工資,也要告別工廠。
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提升制造業吸引力
“用工荒”問題一般集中在制造業,尤其是在流水線上。待遇低、工作枯燥、勞動強度大、提升空間有限、工作內容危險……都是制造業被年輕人拋棄的原因。
近年來,隨著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比日益提高,服務消費需求日益旺盛,外賣、快遞等門檻不高于“進廠”的新興行業迅速發展擴容。從制造業的角度看,并不是行業變差了,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工廠為產業工人提供的綜合預期不能跟上國民經濟發展,無法滿足新一代勞動者的價值訴求,自然會在與新興行業的人才競爭中敗下陣來。
在疫情的催化作用下,數字化進程大大加速,中國經濟由人口紅利等要素驅動,進入到由數字驅動的時代。數字化浪潮正在打破一切、刷新一切、重塑一切,所以,企業數字化轉型已經不是加分卡,而是在未來獲得生存的入場券。
專家指出,在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一支穩定、扎實的產業工人隊伍是不可或缺的。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動用政策和輿論工具,把人從新興行業“趕”回制造業,而應該主動促進制造業改變人才使用方式,通過內部變革加強本行業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
多年以來,很多人都把“進工廠”當成一項臨時性的選擇,堪稱“青春飯”。有的行業容錯率低,工人年紀大了只能轉行;有的行業工傷率高,甚至給人一種“拿命換錢”的不良觀感。與此同時,在招工用工模式上,許多工廠都把“臨時工”當作主力,強調“來了就能干”“沒活隨時走”。在工人不斷換廠、工廠不斷換人的過程中,工人無法沉淀經驗和技術,難以得到提升;而工廠又因為總要臨時招人,不得不時常提高用人成本。到最后,雙方的利益都會受到損失,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其實,一部分年輕人也并非不愿意接受專業技能訓練。問題在于,這些專業技能訓練,是否有高科技含量,是否帶有挑戰性,讓這部分年輕人覺得有成就感。一項調查顯示,超六成的職校生不愿意進工廠當藍領,這折射出職校生的專業技能培訓存在問題。
業內人士指出,不同的時代會產生不同的崗位,不同時代的年輕人會有不同的職業追求,何為“好工作”也會有不同的定義。想讓更多年輕人選擇從事制造業,就需要切切實實增強制造業的吸引力。薪資待遇的提高、勞動環境的改進、保障體系的完善、晉升空間的拓展……也許這些才是“根本之道”。只有當年輕人感到進入工廠當技術工人是一件“體面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制造業缺人的問題。
制造業還需從根本上改變產業工人尤其是低門檻普工的“人設”,要讓潛在從業者看到:進工廠也能有長遠發展,也能創造美好未來。在這一基礎上,倘若產業工人還能得到更好的勞動保障,更多的自由空間,或許會倒逼“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們,回歸傳統行業。
(曲玥凝 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