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2 14:52 瀏覽量:25572 來源:中國食品報
3元一罐的雀巢咖啡、2元一包的上好佳糖果、3元一條的金帝巧克力……在重慶一家臨期商品折扣店,眾多商品以低于超市商品一半以上的價格,吸引不少消費者前來購買。臨期食品是近年來較為火熱的行業,在各大城市的繁華鬧市區中,都有售賣臨期食品的店鋪。日前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2022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發展及案例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1年臨期食品行業加速發展,市場規模達318億元。2021年臨期食品行業開始受到資本、用戶關注,多個品牌獲得融資,預計2025年中國臨期食品市場規模將達401億元。臨期食品從最初超市、便利店售賣方式也延伸出新的業態,如線下專營臨期食品品牌、專營臨期食品垂直電商平臺、線上線下結合的臨期食品品牌,為臨期食品行業增長帶來商機。專家認為,臨期食品行業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行業入局企業持續增多,整體發展競爭加劇。

延伸出新業態
臨期食品是即將達到保質期的食品、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屬于安全食品范圍。2012 年,原國家工商總局發文明確要求,食品經營者要對即將過期的食品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并單獨出售,如超市的“臨期食品專柜”。中國臨期食品行業是休閑食品產能過剩,致使庫存積壓而產生的行業。隨著越來越多臨期食品的出現,行業從最初的小賣部售賣,發展出臨期食品折扣店,近年來開始受到資本關注,行業在未來將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臨期食品市場從最初超市、便利店售賣,而延伸出新的業態,推動行業持續增長。新業態主要分為三類:其一,以好特賣、小象生活為首,這一類品牌專注于線下臨期食品銷售為主;其二,專注賣臨期產品的垂直電商平臺,如好食期、甩甩賣等;其三,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售賣臨期食品的品牌,如大匯倉。新業態的出現豐富了臨期食品銷售渠道,為臨期食品行業增長帶來可能。
2020年,我國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超過3萬億元,即使按1%的庫存沉淀計算,臨期食品行業市場規模約300億元。2021年臨期食品行業加速發展,市場規模達318億元,行業年均復合增長率契合零食產業增長,預計保持6%的增長率,2025年中國臨期食品市場規模將達401億元。
臨期經濟或許會從小眾需求發展成一個全新的創業風口。
中國商業經濟協會副會長宋向清表示,預計未來三到五年內,臨期食品市場可能會吸引更多資本和經營者介入,成為我國城鄉食品市場中的新生力量,也成為激發消費潛能,釋放市場利好的新載體。”
受到年輕人偏愛
國內臨期食品行業現階段處于早期創業期,2020年末新玩家陸續進場,在資本的助推下跑馬圈地。后疫情時代,上游商家積壓庫存并尋求臨期途徑清倉,臨期食品行業也因此進入創業爆發期。
《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我國臨期食品相關企業總注冊量達94家,市場競爭加劇。2021年臨期食品行業企業注冊量激增,遠多于往年新注冊企業數量。
中國網絡零售額規模持續擴大,數據顯示,2021年網絡零售額達130884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近三成。線下店鋪受到疫情沖擊,線上消費已經成為大部分消費者的選擇,線上零售市場持續擴大,成為臨期食品主流銷售渠道,為臨期食品線上市場消費提供良好的經營基礎。
年輕消費群體成為臨期食品主要消費群體,并且低價、折扣大、實惠等理念滲透到這個群體,臨期食品市場需求進一步擴大,推動市場不斷發展。重慶零售商協會秘書長王巧玲表示,從2020年起,臨期食品逐漸受到25—35歲年輕人的青睞。她認為,年輕人看中的正是臨期食品“性價比高”的特點。臨期食品仍在保質期內,花便宜價錢品嘗到相同的美食,味道也不會有差別,自然也就吸引了一批想要在飲食方面節省開支的年輕人,這也反映出當下年輕人逐漸理性的消費觀。
《報告》顯示,臨期食品被購買的前三大影響因素是:折扣力度大(57.3%)、食品原價較貴(50.2%)、剛需產品大幅降價(46.7%)。
臨期食品品類多元,涵蓋日常休閑零食、剛需食品等,市場前景較為廣闊。《報告》顯示,在消費者購買的臨期食品中,包裝零食類購買的最多(40.9%),其次是面包糕點類(33.6%)和奶制品(31.5%)。
國內臨期食品消費者對臨期食品的消費意愿較為強烈,高性價比的特點吸引消費者進行消費,并且愿意向他人推薦此類高性價比的產品。《報告》顯示,有69.5%的國內臨期食品消費者表示,未來愿意繼續購買,近八成的臨期食品消費者表示愿意向他人推薦。
數據顯示,國內臨期食品消費者的線下購買渠道主要是來自大型商超(60.3%)、臨期食品專賣折扣店(52.7%)等;線上購買渠道主要是大型綜合電商平臺(57.6%)等。專家認為,臨期食品售賣渠道逐漸齊全,顧客購買方便快捷,行業在未來將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食安成消費者關注焦點
伴隨臨期食品行業發展,食品安全、過度消費、缺乏監管等問題逐漸暴露,存在臨期食品包裝不合格、快遞到的臨期食品已過期等現象,對行業的發展帶來了風險。中國目前出臺的臨期食品政策,主要為臨期食品條件、質量安全方面的鑒定形成規范,隨著行業進一步發展,有待相關法律法規出臺,規范行業發展。
食品安全對于消費者,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沒有食品安全的保障,消費者的利益和身心健康均會受到影響。《報告》顯示,67.8%中國消費者關注食品安全情況,有超過五成的消費者關注標簽信息是否齊全。
隨著科技發展,物聯網技術將保質期信息寫入射頻貼紙,實現臨期食品自動揀選、自動發貨,提升臨期食品安全性和出貨效率。2021年全球物聯網營收規模已達到5200億美元,臨期食品安全標準將進一步得到提升。
專家建議,完善臨期食品管理,強化市場監管。國家相關部門應研究并制定臨期食品的相關管理制度,對臨期食品的期限做出界定,并明確行業準入門檻和經營規范。同時,建議對臨期食品進行重點監管,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嚴查“臨期、過期食品翻新銷售”等違法行為。
臨期與過期“一線之隔”,消費者應注意查看食品標簽上的生產日期、保質期等關鍵信息,確保產品在保質期內。如發現標注虛假生產日期、保質期或者銷售超過保質期的食品,應主動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
專家提醒消費者在購買臨期食品前,要盡量選擇正規超市或商店,不要選擇無證經營店鋪或攤點。應檢查食品包裝,確保無破損、無漲袋、漏氣等現象。
?。ǜ吣?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