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7 10:42 瀏覽量:12525 來源:中國食品網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2024年6月23日至25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四川兩彈一星干部學院名譽院長、成都市社科聯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后強帶領相關專家學者,專程赴綿陽梓潼縣“中國兩彈城”調研,并參加了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助推科技自立自強主題活動。
調研活動中,參觀了四川兩彈城博物館,出席了第三屆科學家精神學術研討會、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走進綿陽梓潼“中國兩彈城”,參加文藝演出“時代風尚”活動和梓潼翠云廊歷史文化研究院工作推進座談會。李后強作有關報告并講話,同時被聘為梓潼翠云廊歷史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

在科學家精神學術研討會上,李后強從“四個把握”角度闡述了科學家精神與新質生產力的關系,生動解讀了“把握科學家精神的現實價值”“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背景”“把握精神對物質的重要作用”“把握環境改善的重要意義”等內容。
他指出,科學家是為人類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工作者,科學家精神與科學精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科學家精神≠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科學精神+世界觀+人生觀+信仰+感情要素。但科學家明白科學精神,并信守科學精神,否則就出不了真成果。科學精神是尊重真理和規律的精神,科學家精神是為真理和信仰獻身的精神,是探索未知和奉獻新知的精神。科學家精神是科學家在長期科學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是科學家本性的自然流露或延伸。
由于社會制度和文化背景不同,各國的科學家精神可能不同。在中華民族的偉大進程中,經過一代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鑄成了中國科學家獨特的精神品質和鮮明的文化氣質,鑄就了中國科學家精神,這就是:一是愛國精神;二是創新精神;三是求實精神;四奉獻精神;五協同精神;六是育人精神。
這些精神正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意志要素和心智力量。物質決定精神,但精神對物質有巨大反作用。強大的意志和無畏的精神是成功的保障。科學家精神是向上、向善、光明的、正面的、積極的先進文化,屬于人類文明,是巨大的精神動力。以科學家精神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正如化學反應一樣,要有良好環境和條件,適度的能量、溫度、濃度、壓強、溶劑、催化劑、反應器等。
科學家具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想境界,“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文化氣質,“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執著精神。科學家首先是人,和普通人一樣,有衣食住行的需要,有喜怒哀樂的感情,在精神上也有理性和非理性的成分。由于所從事的科學研究自身的固有特性,科學家在某些方面往往表現出不同于常人的特點,有其獨有的精神特質,需要社會理解和包容。

李后強指出,傳統生產力是指人類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或者改造、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包括三大要素——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新質生產力是發生了質變的生產力,是被創新顛覆了的生產力,包括“三新一優”——新質勞動者、新質勞動工具、新質勞動對象及其三者的優化配置,1+1+1>3或者1+1+1→3+δx,這里δx就是新質,具有非線性特征,與傳統生產力完全不同。
人才是第一資源,科學家是勞動者,是新質勞動者,不再是沒有知識的文盲。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新質勞動工具不再是鋤頭、鐮刀、牛馬,應該包括互聯網、區塊鏈、云計算、機器人、無人機、核技術、量子技術、生物合成、航天技術等手段;創新是第一動力,新質勞動對象不再僅僅是土地,而是新材料、新空間、新生物,如石墨烯、大數據、空間站、太陽能、人本身等,包括有形與無形的勞動對象。能否優化配置,發生化學反應,關鍵在體制、機制。
根據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原理,新質生產力必然引發生產關系的變革,帶來“新型生產關系”,這與傳統生產關系完全不同,因此要深化改革。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包括管理和制度創新,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本身是綠色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志。
科學家精神是思想、理念、信仰層面的無形力量,表現“場”效應;新質生產力是物質、硬件、實體層面的有形力量,表現“物”效應。二者耦合,形成“電磁場”,可以達到“知行合一、物我合一、人景合一”境界。在一定意義上說,科學家精神是“希格斯場”,能夠給社會賦能,給個人提神,我們要讓科學家精神照亮人間!
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李后強特別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高度重視未來產業。過去未去,未來已來。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流行。預測未來,不如創造未來。未來產業要關注人性與社會。好的未來產業符合人性,滿足馬斯洛關于人的需求層次理論。近代自然科學誕生在歐洲絕非偶然,這是由于歐洲的文藝復興解放了人的思想,從以神為本轉到以人為本。科學的偉大發現始于人性釋放。
他說,未來產業不是空中樓閣,不是玩概念,不是形式主義,不是文字游戲,而是與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要進行換位思考、第三方思考。所謂未來,實為當下;所謂前瞻,即為日常。比如能源問題,核能、儲電技術大有可為;還有老年化問題,人工智能大有可為。這些都依賴于基礎科學的重大突破。關注人性的產業才是最好的產業。最好的營銷是人性營銷,一切營銷技巧的底層邏輯都是人性。李后強說,手機為什么成功?因為符合人性,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手機滿足人的社會性需求,它永遠不會消失,只是改變形式。手機既是傳統產業,也是未來產業。

在梓潼翠云廊歷史文化研究院工作推進座談會上,李后強在講話中指出,翠云廊充分體現了“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個經典倫理,但這個“涼”不是冷更不是寒,而是恰到好處的溫度,是優質資源,誰掌握了“涼”資源誰就是贏家。他強調,研究院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讓翠云廊發揮更大示范引領作用。“信仰的力量無窮”。文昌文化、古柏文化、蜀道文化和“兩彈文化”都是信仰文化,是梓潼最為重要的優質資源,應該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李后強表示,人造的物質與精神叫文化,文化的本質是“人化”,具有積累性和延續性,對文化的最好繼承是創造新的文化,要克服“文化誤區”“遺產悖論”“生態困境”。他說:“古人為我們創造了輝煌文化,我們深感驕傲與榮耀。但是我們不能躺在前人的成就上,必須努力創造屬于我們時代的新文化,讓后人為我們感到自豪與欣悅。”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讓翠云廊古樹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動起來、用起來。
梓潼翠云廊歷史文化研究院要處理好理論與實踐、成果與應用、學術與需求、短期與長遠、繼承與創新、綠色與紅色、文化與文明、縣域與廊道、歷史與現實、約束與激勵等關系,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為“大翠云廊文化系統”建設做出積極貢獻。要研究梓潼文化的基因、血型、氣質、體型和動力,深度轉化“翠云廊”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把翠云廊建成文化廊、生態廊、科技廊、開放廊、共享廊。
李后強要求,研究院要堅持“務實、借勢、保護、發展、匹配”原則,在“翠云廊到底有什么特殊性?”“翠云廊在全國和世界有什么地位和作用?”“翠云廊能為全國和世界做出什么貢獻?”“研究院應該做些什么工作?”等四個方面下足功夫。
他強調,要在“六個高”和“六個翻”方面努力工作,即“吸引一批高水平的專家、發布一批高標準的課題、推出一批高效益的文創、舉辦一批高能量的活動、發表一批高質量的論著、帶出一批高站位的人才”和“翻土、翻頁、翻新、翻版、翻案、翻番”。
他說,梓潼的“梓”乃“木王”“百木”之意,“潼”乃河水、江水之意,因此梓潼有著名的翠云廊是歷史必然,也是大自然的造化。梓潼的生態信仰來自古老的星宮暢想,尤其是北斗七星,古人早就發現“七曲山形如北斗”,因此主張“天人合一以德配天”“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注重和諧崇尚中道”“注重實事不尚浮華”等理念。
梓潼古柏量大、質高、齡長、形美,每一棵古樹都是一本書、一件文物、一段歷史、一種精神、一個象征、一面旗幟。樹木無聲,生命有情,大家要用心去感知、用情去傾聽。要釋放翠云廊“世界林長制”“中國植樹節”發源地的潛能,吸引更多資源流向梓潼。文昌祖庭,世界知名。七曲山對東南亞地區有強大吸引力,可以利用文昌文化建設教育園、產業園,開展研學活動、健身、科考活動。
“七曲山”可能來自太陽“七彩光”(雨后彩虹)或北斗七星,也可能是七個音級,更重要的是可以啟發我們唱好“七首曲”:“序曲”(調研謀劃)、“散曲”(解放思想)、“插曲”(學習借鑒外地經驗做法)、“套曲”(各種組合配套)、“度曲”(按照規律譜寫自己篇章)、“和曲”(大力協同、齊心合唱),“神曲”(發酵推動、詩意奮進)。要對有形與無形、現實與未來、自己與別人的資源加強研究,整合形成梓潼自己的發展優勢和經濟勢能。
李后強最后指出,梓潼是新中國設計研制原子彈氫彈的地方,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地方,是讓中國人民真正挺起腰桿的地方,是提高中國國際話語權的地方,是中國工匠精神集中體現的地方,是人民共和國永遠不可忘記的地方,也是新質生產力孕育和發展的地方。我們要強化責任感和擔當意識,擴大全球視野和文化邊界,按照國際標準把每年農歷二月初三舉辦的“文昌祭祀大典”和“翠云廊大講壇”,打造成梓潼名片和世界品牌,為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貢獻。
綿陽市領導莫懷學、梓潼縣領導劉強、胥興榮、黃開宇,四川兩彈一星干部學院領導劉濤、鄧誠、梁勝朝以及翠云廊歷史文化研究院專家王勝、石明、羅東波、衡迅、劉文、劉升榮、羅朝華等分別參加座談或交流。(文/李爽)
上一篇:四川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助力四川39個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甘孜行”活動
下一篇:酒業盛宴:2024中國酒業金盛獎盛況空前 獎項幾十個獲獎單位數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