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0 16:32 瀏覽量:25293 來源:中國食品網
為貫徹落實《質量強國建設綱要》關于“完善品牌培育發展機制,開展中國品牌創建行動,打造中國精品和‘百年老店’”等部署要求,《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社已于近期開展“提質強企·釀酒質量萬里行”走進釀酒產區調研活動。

中國質量萬里行釀酒質量萬里行調研組將走進全國各大釀酒產區、酒業企業、相關產業主管單位,深入了解在產品質量提升、企業經營管理、品牌文化建設、提升服務水平等方面的做法與經驗;隨行專家、釀酒大師、媒體代表等共同走進企業、產區、酒莊等,進行針對性走訪、調研,深入交流品牌提升舉措,探討對當前酒業形勢變化的積極應對與主動改變策略;并按照相應標準考察遴選“質量共建 強國品牌”行動企業,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挖掘其典型經驗,為行業帶來推廣示范作用。
中國質量萬里行是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主管,以接受315消費投訴、曝光質量黑幕、提供315維權知識、配合質量監管、推廣名優品牌為主的質量監督輿論平臺。中國質量萬里行網站是《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社唯一官方網站。
中國質量萬里行活動最早于1992年2月正式啟動,第一批關于產品質量的報道同時在報紙、電視、廣播發出后,立即獲得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并在當年8月召開了第一年活動的總結大會,高層領導對中國質量萬里行活動的開展以及成效作出了高度的評價。1993年元月創辦了《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成為經常推進這個活動的輿論機構。至今,每年都安排一定的時間集中開展萬里行活動。
中國質量萬里行系列主題活動的開展,對全民族質量意識的樹立和強化,對質量法治的制定和完善,對企業質量工作的改進和提高,對中國品牌事業的發展,都起了明顯的促進作用。《中國質量萬里行》是質量領域的權威新聞機構,多年以來在企業和消費者心中享有較高的地位。

“提質強企·釀酒質量萬里行”網站截圖
質量是企業最基本的生命線,釀酒質量更是酒業不斷發展、品牌價值提升、增強競爭力的基石和原動力,本次以“提質強企·釀酒質量萬里行”的主題調研活動,將全程報道調研采訪相關單位企業,從不同視角挖掘酒業的匠人匠心、匠藝匠品,發現酒業對極致品質的不斷追求,以專稿、專欄、短視頻、微信、網絡等多種形式,在中國質量萬里行7大媒體矩陣及相關媒體發布推廣。
中國質量萬里行釀酒質量萬里行活動以權威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傳播力,為酒業品質品牌正名發聲,重塑酒業榜樣標桿的力量,增強釀酒行業的質量意識,提升釀酒產品的質量和品牌形象,促進釀酒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引導激發廣大消費者對釀酒行業品質、文化、品牌的全新認知。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營造政府重視質量、企業追求質量、社會崇尚質量、人人關心質量的良好氛圍。
中國質量萬里行已啟動“提質強企·釀酒質量萬里行”產區調研活動,在酒業新周期注入品質向上新力量。
秉持“茅臺鐵律” 將質量做到極致
中國質量萬里行“提質強企·釀酒質量萬里行”調研活動,釀酒質量專家、總顧問:季克良

季克良,茅臺集團原董事長、國家白酒評委、全國白酒評委考試專家組成員、中國釀酒大師、茅臺酒釀制技藝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質量是產品的生命,品牌的生命,也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中國白酒行業在近年來的市場分化中展現出多樣化需求,這為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生產企業要想做好、做大、做強、持久發展,必須將“質量”做到極致,在標準化和科研上加大投入。
我在茅臺工作時提出的“茅臺鐵律”一直沿用至今:當產量與質量沖突時,產量必須服從于質量;發展速度與質量沖突時,發展速度必須服從于質量;效益與質量沖突時,效益必須服從于質量;工作量與質量沖突時,工作量必須服從于質量。這一原則是企業追求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只要堅持品質優先,產品就不愁賣不出去。
現在,隨著質量概念的不斷豐富,白酒行業面臨著更高的要求。除了口感外,還需考慮到酒的健康、安全和性價比,以適應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因此,企業需要根據市場需求來設計產品。
未來,白酒行業的產業升級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強化產品創新;二是注入強大的數字化創新動力;三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這三個方面是我們實現新一輪產業調整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期望名酒企業能率先擔當,堅持以創新為驅動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體驗,“讓消費者喝上性價比越來越好的酒”;期待看到中國酒企持續努力推進白酒產業發展,創造更多輝煌。
同時也希望通過“提質強企·釀酒質量萬里行”,能深入了解國內主要釀酒區域及相關企業的質量安全、工藝創新和結構調整等情況,從而提升整個釀酒行業的質量意識和品牌形象,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秉持工匠精神 創造卓越品質
中國質量萬里行“提質強企·釀酒質量萬里行”調研,釀酒質量專家組組長:張金修

張金修:釀酒專家、首屆中國名酒大師
酒品質量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更是維護消費者健康和品牌信譽的關鍵。從釀造工藝到成品輸出,每一步都需要釀酒師的專業精神與細致打磨,而優質的原料選擇、精細的工藝管理以及現代化設備的應用則是制作高品質酒類產品的三大支柱。
中國白酒行業近年來最顯著的變革就是工藝流程的創新、口味的提升以及健康產品需求的增加。這些變化不僅推動了白酒產品的多樣化發展,也促使了整個行業向著更高的質量標準邁進。不論是傳統的釀酒工藝還是現代化、智能化的釀造方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特點,應該互相取長補短,相互融合而非排斥。
“精釀之道,在于心;品質為先,顯于行”。
面對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品質要求和市場競爭壓力,我們必須堅定發展信心,秉持工匠精神,不斷創新,勇于探索新的釀酒技術和方法,以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將中國的釀酒行業推向更高的國際標準,并向世界展示中國釀酒業的精湛工藝與卓越品質。
加強標準應用 提高產品質量
中國質量萬里行“提質強企·釀酒質量萬里行”調研,釀酒質量專家組副組長:賴登燡

賴登燡,首屆中國釀酒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釀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近年來,我國釀酒行業逐漸走上了標準化與規范化發展的道路,相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釀酒行業標準,如白酒、啤酒、葡萄酒等品類的生產工藝標準、原輔材料標準、檢驗方法標準等。這些標準的實施,有助于規范釀酒企業的生產行為,提高產品質量。
在這個大背景下,期望“提質強企·釀酒質量萬里行”專家組能助推釀酒行業標準化應用,為我國釀酒行業質量提升提供范本。一方面,可以使企業自覺加強質量管理,引進先進生產設備和技術,提升產品品質;另一方面,可以激發消費者對優質釀酒產品的需求,推動市場競爭,使行業整體水平得到提升。
同時也期望在今后的發展中,釀酒行業繼續堅持質量第一,追求卓越,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不斷更新技術 創新產品種類
中國質量萬里行“提質強企·釀酒質量萬里行”調研,釀酒質量專家:邱樹毅

邱樹毅,貴州大學釀酒與食品工程學院原院長、博士生導師
釀酒產業在近年來取得了顯著發展,不僅產量持續增長,而且在質量和品質方面也有了顯著的提升,而這些成就與廣大消費者、釀酒生產者以及關心產業的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
近年來,釀酒行業的兩大顯著變化。一是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進步。隨著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釀酒行業在技術上取得了巨大進步,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穩定性,減少傳統釀造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生產的安全性和舒適性。二是營銷體系的創新。互聯網和自媒體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的經銷商門店模式,為酒類產品的銷售帶來了全新的思路和機遇。這些發展不僅推動了釀酒產業的升級,也為市場營銷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
同時,隨著技術的創新和人才的培養,傳統產業的技術力量得到了顯著增強,使得釀酒品質有了明顯的提升。這種提升不僅表現在優質品類的增加上,更體現在每一瓶酒所蘊含的文化和工藝價值上。
未來,一方面,中國白酒會向包括茅臺、五糧液等在內的頭部企業和品牌聚集,這有助于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優勢;另一方面,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酒莊也將成為一種趨勢,滿足市場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需求。相信,只要大家齊心協力,一定能夠進一步提升白酒的品質,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酒業自信與自覺 堅持守正與創新
中國質量萬里行“提質強企·釀酒質量萬里行”調研,釀酒質量專家:張文學

張文學,四川大學教授、博導,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白酒學院院長
“作為中國古老傳統的白酒行業,中國的酒文化傳播、中國釀酒技藝的傳承應該怎么做?”張文學認為,中國白酒歷史悠久,釀造技藝博大精深,傳統的釀造技藝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應當傳承發揚。
企業如何兼顧守正與創新,如何尋求自我超越,要把握兩個關系,一個是自信與自覺的關系,一個是守正與創新的關系,這對于我們如何做且如何做做得更好,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
張文學提出,中國白酒是典型的生態地域性產品,就酒自信來說,中國的酒有著上千年釀酒史,其有科學性且工藝豐富繁多,為中國白酒守正創新義不容辭,共同維護“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良好發展生態,共同開創中國白酒高質量發展的新未來。
同時,張文學認為,守正與創新一定要做到四個尊重,一是尊重中國酒發展的內在規律性與本質;二是尊重釀酒技術的經驗,總結與成果的表達方式;三是尊重酒的多元性特性以及展示性;四是尊重消費者對酒的堅持。
張文學認為,中國酒莊是多功能的綜合體涵蓋多產業,具有業態、規模、形式的多樣性和鮮明的個性化特點。酒莊的文化方面,從釀、飲、用酒表達的方式。酒莊的營銷模式在觀光旅游、養老、休閑等各個方面體現,這些最終會從酒莊酒中體現出其品質,如果沒有好品質的酒莊酒支撐,酒莊就是在空談。
傳承釀酒文化 提升酒品品質
中國質量萬里行“提質強企·釀酒質量萬里行”調研,釀酒質量專家:郭五林

郭五林,四川輕化工大學·中國白酒學院教授,酒文化研究專家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酒不僅是社交生活的重要元素,也是文化交流和情感表達的媒介。中國人自古以來便有深厚的飲酒傳統,而釀酒者們始終將品質視為生命,嚴格遵照衛生規范進行生產,力求每一滴酒都是精華。《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詳盡的釀酒工藝,以及《禮記》中提出的“六必罰”原則,無不反映出中國釀酒文化對卓越品質的追求。
伴隨著消費者對優質生活追求的提升,對食品品質的要求也不斷升級。在這樣的背景下,釀酒行業也必須轉變發展觀念,從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釀酒工藝與智慧依然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我們鼓勵現代釀酒企業借鑒傳統智慧,并將之與現代科學相結合,不斷創新產品,全面提升酒品的品質。
在這一進程中,中國文化自信的體現亦逐漸顯現。中國的酒類企業不再僅僅滿足于國內市場的成功,而是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將自己的產品和文化推介給全世界。這種自信來源于對產品質量的堅持、對文化傳承的執著,以及對創新驅動發展的熱忱追求。
盡管中國釀酒業發展迅速,但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的整體形象和消費者信心。因此,酒企當以茅臺、五糧液等優秀酒企為典范,持續提高產品質量,推動整個行業向更高層次發展,讓中國的酒類產品成為世界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郭五林認為,酒莊文化具有鄉愁價值,目前許多酒莊的崛起,讓現代人感受到久別的鄉愁回歸,走進酒莊具有讓人獲得心態平靜、心靈安寧的價值,所以中國酒莊文化在中國酒產業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精神價值,在文明社會中延續并傳承下來。顯然,撫慰鄉愁、平息浮躁是酒莊消費者的情感皈依,同時,借助于高品質的酒莊酒來表達情愫。
尊重傳統技藝 賦予多樣風味
中國質量萬里行“提質強企·釀酒質量萬里行”調研,釀酒質量專家:鄒江鵬

鄒江鵬,江南大學博士后、法國南特大學理學博士、四川大學工學博士
中國白酒憑借其獨特的釀造工藝及豐富多樣的香型,在世界烈酒文化中獨樹一幟。目前中國白酒有三種主導香型——醬香型、濃香型和清香型。這些香型之間的區別不僅反映在所用曲種上,還表現在發酵容器以及生產周期的不同之處。比如,作為醬香型代表的茅臺,使用高溫大曲,遵循一年一個生產周期,并采用泥底石窖的傳統方式;而以瀘州老窖和五糧液為代表的濃香型則使用中溫曲,60天便可完成發酵;清香型的汾酒,則以其短至28天的生產周期而聞名。這些不同的釀造工藝不僅賦予了中國白酒風味上的多樣性,也彰顯了中國人對于傳統手工技藝的尊重與傳承。
白酒市場未來的消費趨勢正朝向更加親民及年輕化的方向演變,消費者對價格合理且口感上佳的白酒需求日益增長,這促使許多企業推出了更為平易近人的產品。同時,為了吸引年輕消費者群體,白酒企業開始嘗試跨界合作,如將傳統白酒與現代調酒藝術相結合,創造出新穎的飲品來滿足年輕人追求色彩及口味多樣化的訴求。
面對市場的機遇和挑戰,品質始終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基石。無論是行業領先企業還是其他中小企業,都必須堅守工匠精神,確保產品的高品質。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知名企業之所以能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它們嚴格的質量控制。提升企業的質量意識和能力,釀造高品質的好酒,是中國白酒行業未來成長的關鍵所在。

保護產區生態 注重品牌建設
中國質量萬里行“提質強企·釀酒質量萬里行”調研,釀酒質量專家:陳林

陳林,貴州省酒業協會秘書長
在中國白酒璀璨的星空之中,醬香型白酒以其獨有的魔力和深邃的文化積淀閃耀著迷人光芒。中國酒產地對于白酒的影響堪比法國葡萄酒產區的概念,這不僅關乎酒的品質,更體現了一種歷史與文化的繼承。中國白酒“金三角”產區被視為生產高品質白酒的圣域,這里聚集著諸如茅臺、郎酒、習酒、五糧液等眾多知名酒企,它們的產品銷量占據了國內白酒總銷量的60%至70%。這種現象并非偶然,它源于這些產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及悠久的釀酒歷史。
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白酒的微量成分豐富性已成為國際社會研究的焦點。這些微量成分的存在是中國白酒口感獨特、層次豐富的關鍵所在。相較于國外烈酒,中國白酒更為細膩、復雜,為品鑒者帶來無窮探索的樂趣。
展望未來,醬酒行業發展的趨勢無疑是向產區化和品牌化方向邁進。市場競爭的加劇將導致白酒行業資源向頭部品牌集中,形成由少數品牌主導的市場格局。這對于中小釀酒廠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它們需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找到自身定位,或是通過創新打造特色產品和品牌形象,或是專注于特定細分市場,建立小而美的酒莊以迎合特定消費群體的需求。
(中國質量萬里行酒業頻道總監、“提質強企·釀酒質量萬里行”調研組執行負責人:葉青)
上一篇:金堂縣市場監管局上門問需助力個體工商戶健康發展
下一篇:洋河破局:夢之藍手工班全球行引領“中國高端年份老酒”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