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30 10:12 瀏覽量:29665 來源:中國食品網
《宜賓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簡稱《宜賓》)一書由人民出版社2025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郭五林,宜賓人,四川輕化工大學法學院教工第二黨支部書記、教授。


《宜賓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一書由郭五林教授所著,聚焦宜賓的歷史文化脈絡。該書第一章《交通歷史文化:巴蜀文化 水上走廊》第三節《詩仙李白:到戎州三江口,看兩水夾明鏡》,以李白途經宜賓為核心,通過《峨眉山月歌》的文本細讀與地理考證,論證李白于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秋乘船經戎州(今宜賓)入長江的歷史事實。本節不僅挑戰了“李白未至宜賓”的傳統認知,更從交通、文學與地方史角度深化了巴蜀文化研究。以下從多維度分析其學術價值:
一、填補李白生平研究的史料空白
本節首次系統提出李白途經宜賓的確鑿證據,依據《峨眉山月歌》中“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行程描述,結合岷江與長江交匯的地理特征(如宜賓合江門江寬約320米、水深約30米),論證李白從樂山清溪驛經岷江抵宜賓后入長江的路徑。作者通過詩作的時間(秋夜)、地點(平羌江即青衣江,匯入岷江至宜賓)與情感(“思君不見”)三重交叉印證,修正了學界對李白四川行程的疏漏[書中內容]。這種基于詩歌文本與實地地理的互證方法,為唐代詩人行跡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尤其對李白早期“仗劍去國”階段的生平補遺具有突破意義。

二、深化交通史與地域文化的關聯性研究
作者將李白行程置于“巴蜀文旅 水上走廊”框架下,突出宜賓作為長江起點(海拔約260米)的樞紐地位:岷江(宜賓段73公里)與金沙江(宜賓段125公里)在此匯流,形成“兩水夾明鏡”的景觀,成為連接成都、重慶乃至長江中下游的必經水路[書中內容]。本節通過李白“匆匆過客”的視角,揭示唐代水路交通對文化傳播的作用——例如,李白未飲宜賓重碧酒的遺憾與杜甫后續體驗的對比,凸顯了酒文化作為地域符號的流動性。這一分析超越了單一歷史事件,將個體行蹤升華為巴蜀交通網絡的文化地理學研究,為“長江經濟帶”歷史溯源提供了理論支撐。
三、創新文學解讀與地方史敘事的融合
書中對《峨眉山月歌》的闡釋極具深度:從“半輪秋月”的意象分析李白對自然景觀的浪漫化書寫(“月亮的影子映照岷江”),到“船行月隨”的時空動態映射其急迫離川的“辭親遠游”心態[書中內容]。這種文學細讀不僅豐富了李白詩歌的接受史,更通過“詩路”概念將宜賓嵌入盛唐文學地圖。作者以杜甫的后續活動為對照,強調宜賓在名人行跡中的隱性地位,使地方史脫離方志桎梏,轉向跨區域文化互動研究。其“適老性”敘事(如口語化描述“月亮走,我也走”)兼顧學術性與普及性,利于公眾理解歷史縱深。

四、促進文化遺產保護與當代應用
本節考證李白經宜賓的史實,直接提升了宜賓作為“長江首城”的文化資本。例如,三江口“紅鷗翔聚、萬鳥齊飛”的生態畫卷與李白行程的關聯,為當下文旅開發(如“詩路”旅游線路)提供了歷史依據。作者身為宜賓本土學者,其考證體現了地方高校對區域遺產的挖掘責任,呼應了國家“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導向。潛在局限在于對唐代文獻(如地方志)的引用稍顯簡略,未來可結合考古發現進一步夯實論證。

總結
該章節的學術價值核心在于:以李白行跡為軸,通過詩學、地理學與交通史的跨學科整合,重塑宜賓在唐代文化走廊中的節點地位。其創新性彌補了李白生平研究的空白,推動了巴蜀文化的“水路敘事”范式,并為地方文化遺產活化注入學術動能。郭五林教授的論證兼具嚴謹性與可讀性,是區域史研究的重要突破。(文/任聲)
上一篇:四川省微生物學會黨支部與瀘州市企業聯合會黨委開展座談交流
下一篇:京東物流2025四川酒水產業帶高質量發展峰會舉行 酒業研究專家葉青分享產業破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