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9 10:49 瀏覽量:24679 來源:農民日報
本報記者馮克 張培奇 劉振遠 范亞旭
蕭瑟秋風今又是,滿城菊花展芳顏。金秋十月,菊城開封再次向全世界發出邀請,邀請那些鐘情于“花之隱逸者”的知音人前來鑒賞、吟詠;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千百年來,菊花高潔、不屈的品格,融入菊城人的血脈,歷久彌新,勃發出脫貧奔小康的不竭動力。
時光倒回至去年三月,當蘭考成為全國首批、河南首個“摘帽”貧困縣的喜訊傳來,開封這座砥礪奮進在全面小康路上的古城倍感振奮。然而,市委、市政府繃緊的脫貧攻堅之弦卻絲毫不敢松懈:全市仍有118個貧困村、8萬多農村貧困人口。在距2020年底僅剩兩年多的時間里,在所轄其他區縣均沒有貧困縣“帽子”、未能享受特殊政策的情況下,開封脫貧如何從蘭考“一枝獨秀”向全市“花開滿園”轉變?
“脫貧攻堅進入總攻階段沒有別的捷徑,只能盯緊‘硬骨頭’,苦干動真功!”市委書記侯紅說,開封全市黨員干部要大力弘揚焦裕祿同志對群眾的那股親勁、抓工作的那股韌勁、干事業的那股拼勁的“三股勁”精神,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聚焦產業扶貧,打好打贏這場攻堅戰。
下夠“笨功夫”
——不留死角大排查,不留情面大整改,以問題導向出發找準聚焦深貧進行攻堅的“靶心”
回望過去,開封交出了一份優秀的階段性脫貧成績單:2014年-2017年,全市貧困村從406個減少至118個,貧困人口從26.09萬人下降到8.68萬人,貧困發生率由6.11%下降至2.12%。
審視當下,開封也面臨著脫貧攻堅沖刺階段亟待破解的共性難題:聚焦深貧進行攻堅的“靶心”在哪里?造成一些扶貧措施低質低效的“短板”在何處?政策給得多、干部埋頭干,貧困戶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卻“低位徘徊”的痛點又是什么?
迎難而上,開封選擇下一番“笨功夫”,調轉刀頭,對自己進行一次通透的全面“體檢”。今年5月9日起,市委、市政府組織市縣兩級500多名核查人員,在50天的時間里,針對杞縣、通許縣、尉氏縣、祥符區、龍亭區有脫貧任務的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了拉網式大排查。
開封市脫貧攻堅督查巡查組組長張影向記者介紹,這次“體檢”按照“發現問題、找對辦法、群眾滿意”的目標導向,把握全面排查不留死角、反饋問題不顧情面、分析研判不避忌諱、培訓指導不遺余力、及時交辦不誤時機、問題整改不準應付、督導抽查不走過場的原則,確保督查不漏一村一戶一人。
通過排查,基礎工作不扎實、檔卡填寫不規范、政策掌握不透徹、產業覆蓋不全面、村集體經濟不明顯等曾經或隱或現的問題都被擺在了臺面上。
癥結找準了,開封對自己動起了“手術刀”:將發現的所有問題交辦給當地黨委、政府以及行業部門限期整改,同時要求紀委督查部門對整改落實情況進行督查問責。
排查“見血見肉”,整改立見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貧困村1704個、建檔立卡貧困戶57549戶,發現問題86490條,已經整改79975條,整改完成比例達92.47%。
政策落實水平提升了,扶貧干部的精氣神和工作方式也大為改觀。市委副書記秦保強評價說:“以前少數干部扶貧總想著‘大約摸’,現在人人‘見真章’;以前‘說得多’,而現在‘做得多’。”
在這個處處追求速度的時代,腳踏實地的“笨功夫”才是大智慧、真功夫。開封的大排查大整改行動好比一面“三棱鏡”,既反映出基層貧困群眾的心聲,又折射出橫亙在脫貧決勝路上的深層次問題,還為市委、市政府啃下脫貧“硬骨頭”理清了思路。
練就“硬功夫”
——聚焦“六業扶貧”,實施“百日攻堅”,以貧困戶產業增收項目疊加度的提高增強脫貧底氣
走進祥符區半坡店鄉石碑灣村木易牧業有限公司的養殖場,現代化的養殖大棚里,三四百頭奶牛或站立或臥倒,悠閑地咀嚼著飼草。
這家公司在當地村民那里有著響當當的口碑。“牛奶品質好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我們帶著大家脫貧奔小康。”公司總經理陳書峰一談起扶貧,“話匣子”就合不上,“咱企業86名員工,29人是貧困戶,每人月工資至少2000元。咱還和277戶貧困戶簽訂了奶牛代養協議,將貧困戶的到戶增收資金入股奶牛養殖,一戶每年能分紅600多元……”
“單這一家企業,就帶動了鄉里80%貧困戶的產業增收。”半坡店鄉黨委書記王兆峰告訴記者,“此外,鄉里還發展了服裝加工、電子加工、中草藥種植等產業,初步實現了扶貧到戶增收資金入股分紅的全覆蓋。”
而在相鄰的杞縣,將“高大上”的電商嫁接成“接地氣”的帶貧產業,同樣贏得了貧困戶實實在在的好口碑。
就在幾年前,作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的杞縣大蒜,照樣難以應對產銷錯位的“魔咒”。如今,農村電商不僅讓蒜農對接上穩定的市場,還成為當地產業扶貧的主力軍。
“現在光通過電商每天就發出去3000多件大蒜。”該縣裴村店鄉振伍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振伍說,“效益好了,我帶著大家致富的底氣也更足了。今年就吸納了34個貧困戶就業,幫助他們增收11.5萬元,還銷售了22萬斤貧困戶的大蒜。”
像木易牧業公司和振伍合作社這樣的企業在開封還有很多。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徐超文介紹,我們從全市產業布局和貧困戶實際出發,重點選擇特色農產品、綠色養殖、扶貧車間、電商流通、旅游扶貧、定向轉移就業這6個產業,構建“六業扶貧”的新格局。
說起來容易,其實產業要選準絕非易事。什么樣的產業項目才能更有效地帶動深貧人口脫貧?縣區、鄉鎮和村組該如何因地制宜布局產業,才能實現帶貧的精準高效?采取什么樣的模式,才能打通弱勞動能力、無勞動能力貧困戶融入產業的“最后一公里”?要實現產業扶貧的精準有效,以上每一道問題都在渴求著答案。
為了一鼓作氣,集中破題,從8月20日至11月30日,開封全市聚焦產業扶貧中發現的具體問題,開展產業扶貧“百日攻堅”專項行動,面對深貧高標奮戰100天,苦練產業扶貧“硬功夫”。
“之所以采取專項行動的方式,是為了整合資源、集中力量,緊緊抓住主要矛盾。”秦保強說,“這絕不是搞運動式扶貧,專項行動結束后,我們的幫扶政策不會改變、投入不會變少、力度更不會減弱。”
“百日攻堅”到底咋個攻法?市扶貧辦副主任張利民介紹,圍繞“六業扶貧”,全市建立了科學的督導和責任機制,完善了產業扶貧發展規劃和政策體系,確保每一個貧困戶都能參與1-2個產業增收項目,不低于全省產業增收項目疊加度1.78的平均值。
攻堅號吹響,古都大地熱起來了,動起來了。且看——
縣區層面,因地制宜。每種業態至少選擇兩家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形成“12+N”機制,確保每個鄉鎮都有龍頭企業帶貧項目,每個貧困村都有帶貧特色產業,每個貧困戶都有產業增收機會;
部門層面,凝聚合力。市政協負責督導,市扶貧辦、發改委、農林局、畜牧局、商務局、旅游委、工信委和婦聯等部門基于責任分工,出臺具體幫扶措施,其他部門理順政策清單,為產業扶貧提供支持;
村級層面,細化到戶。“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村“兩委”成員等一線扶貧干部,結合本村資源稟賦和貧困戶實際,選擇帶貧項目和特色產業,細化分解任務,確保每個貧困戶都有產業幫扶人。
“這次專項行動就是要剔除‘空殼’項目,讓‘懸浮’的項目真正落地,連接到每一個貧困戶身上。”祥符區扶貧辦主任趙振永說,“貧困戶的產業增收項目疊加度提高了,脫貧的底氣越來越足。”
做足“實功夫”
——扶貧車間遍地開花,貧困戶家門口就業脫貧,溢出效應壯大村集體
“留住一個媽,守住一個家,兜里有錢花,孩子樂開花。”在祥符區八里灣鎮磨角樓村金伯利仿真花有限公司的外墻上,鐫刻的這句標語格外引人注目。
在不少村民眼中,43歲的公司總經理閆利霞確實有著媽媽般的慈愛。2007年,她從城市返鄉創辦金伯利公司,如今建成3個扶貧工廠,并設立30多個外包加工點,輻射帶動周邊2000余人增收致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1300名婦女和50名殘疾人。
磨角樓村貧困村民權秋鴿就是其中一員。她每天到村口的車間上班,篩選花束、精剪枝葉,只需動動手,一天就能拿到60多元的工資。
與權秋鴿同樣幸運的,還有尉氏縣水坡鎮李崗村村民鐘艷紅,脫貧不久的她還沉浸在摘掉貧困“帽子”的喜悅里。
“以前只身外出打工吃了不少苦,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生活改善了,我還當上車間的帶班主管。”在李崗村福甬集團制衣分廠的扶貧車間里,盡管縫紉機的聲音嗡嗡作響,卻掩蓋不住鐘艷紅的興奮,“普通員工一個月能收入3000多元,而我現在能拿到6000多元,還能照顧老人孩子,這好日子真是越過越有勁兒。”
將勞動密集型企業建在貧困戶家門口,是開封提升產業帶動深貧能力,激發深度貧困人口脫貧動力和信心所采取的一項實招。全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借助“百企幫百村”活動,把企業開設的一批扶貧車間建在貧困村或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非貧困村。
“為了激發企業參與產業扶貧的積極性,政府給予扶貧企業在金融、稅收等方面相當優惠的政策支持。其實,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本身也是增加企業帶貧能力的實招。”尉氏縣扶貧辦主任劉建波說。
與此同時,為防止有的企業“掛羊頭賣狗肉”、鉆政策空子,開封在帶貧企業的篩選上,以貧困戶用工比例和帶貧能力為標準嚴格把好準入關。對于政府參與投資建設的扶貧車間,帶動貧困戶的比例不能低于30%;對于社會資金建成的扶貧車間,帶動貧困戶的比例不能低于20%。
出招實在,效果自然實在。除了帶富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不少企業還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兜底村里的五保戶。
在尉氏縣大營鎮三戶趙村,河南天龍壹圣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啟師告訴記者:“我們吸納了7名貧困村民務工,每月還無償捐助村里14名沒有勞動能力的五保戶每人300元。”
在村黨支部書記趙新軍的眼里,扶貧車間的好處遠不止于此,他算了一筆賬:“僅家具公司租用在村里閑置土地上建起的廠房,每年就支付給村集體10萬多元租金。開封宋皇宴酒廠在村里建設的分廠也馬上建成,將優先雇傭貧困戶就業,到時候村集體光租金收入一年就能增加到30多萬元。”
扶貧車間的溢出效應確實是不小的驚喜。張影告訴記者:“扶貧企業往往租用農村閑置廠房和學校,農村閑置資源被激活,村集體收入也有了保障,同時部分企業在村里建廠還改善了不少基礎設施,實際上實現了政府、企業、村集體、貧困戶的多方共贏。”
今日長纓在手,指日可縛蒼龍!開封靠下“笨功夫”找到了精準幫扶深貧的“靶心”,靠練“硬功夫”補齊了產業扶貧低效的“短板”,靠做“實功夫”增強了貧困戶脫貧奔小康的底氣,為全國其他貧困地區攻克深貧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路徑選擇。我們可以暢想的是,這座千年古都一定能在新時代的脫貧鏖戰中旗開得勝、再立新功!(中國食品網轉載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