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4 10:47 瀏覽量:31151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春天是一個有希望的季節。“春者何,歲之始也。”在中國古人的心中,春天意味著新生。為了迎接這個萬物復始的季節,人們頗具儀式感,祭祀、踏青、游玩以及“食春”“咬春”。吃一口為春天獨創的食物,仿若就能將希望留在腹中,留在心里。
在今天,享用這些食物早已不拘于四時,但其名字里的“春”字,聽著依舊讓人心生歡喜,春卷就是這樣的一種食物。
一卷不成春
春日吃春卷,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
煤爐上放置一塊小鐵板,雙手搓著白面團上下抖動間,將面片兒貼在滾燙的鐵板上,只需片刻,薄薄的春卷皮就做成了。稍后將和著時蔬的鮮肉餡,攤放在春卷皮上,把春卷皮兩頭折起,卷成卷,過油炸至金黃即可。
圓圓滾滾的春卷,酥酥脆脆的,咬上一口,春卷皮在口中炸裂,混進餡心擠出的鮮汁,齒頰間有種說不出的滿足感。事實上,春卷并非生來就一副酥脆香軟的模樣,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在春天必吃的春卷,另有一種原生態的粗獷之美。
晉人周處在《風土記》中記載:“元旦造五辛盤。”南宋民間時令指南《歲時廣記》也曾提及:“在春日,食春卷、生菜,號春盤。”古時候,春盤不僅是人們立春當日的必吃品,也是古人踏青野餐的不二之選。春盤,正是春卷最原始的形態。
所謂春盤,就是將面粉制成一個個的薄餅攤在盤中,旁側的其他盤中,放上各種蔬菜,供薄餅包裹食用,有點類似于今天北方的春餅。后來隨著飲食的精細化,元代時,就已經出現了今天包餡油炸的春卷樣式。
最早時,春盤內盛的,多為小蒜、大蒜、韭菜、芫荽等刺激性蔬菜,為了春日“發五臟之氣”。大約是嫌味兒太沖了,后人再食用春盤時,多以一些春天特有的時蔬菜心替代。在不同地區人的口味加持下,鮮肉、海鮮、紅豆也成為了春卷最常見的餡心之一。
從一種時令食物,搖身變為中國人共通的春天記憶,春卷的美味不言而喻。這也就能說通,為什么春卷這道民間小吃,居然是清朝宮廷“滿漢全席”中,最主要的九道點心之一。
餡料隨四季而變
在老上海人的心中,只要菜場里有人開始做現成的春卷“皮子”,就意味著要過年了。換句話講,上海人的年味里,必定有一味是屬于春卷的。
三絲春卷是上海春卷的大宗,由黃芽菜絲、肉絲、香菇絲組成。考究些的人家,還會摻雜些冬筍絲提鮮。
剛炸好的春卷,顏色金黃,兩頭顏色略深,有種脆脆的焦黃色。一口咬下去,又脆又香,細細咀嚼一下,反而有種油潤的柔軟,而這恰也是三絲春卷的妙處。肉絲的潤香、香菇的滑爽,以及黃芽菜的清爽,三種滋味合而為一,即便再挑剔的舌頭遇見這種味道,只怕也要俯首稱臣了。
在上海吃春卷,有一樣必不可少的佐料——上海辣醬油。這種微辣、微酸的醬油,只有上海的一家工廠生產。這種微妙的口感,將春卷的油香味提出,并將這一味道烘托到極致。也因此,不少上海人直言,吃春卷,非此調料不過嘴癮。
不同于中國的很多地區,只有在限定的日子才能吃到春卷,揚州人的早茶里,頓頓都有春卷。因此行走在揚州,你會經常看到制作春餅皮的小店。
老板站在大鍋后面,雙手靈巧地團著面團。鐵板溫度適宜后,雙手拿著濕面團,在鐵板上迅速抹出一個圓。待面皮邊沿翹起,老板左手順勢一掀,一張光滑順溜的薄面片就揭了下來。整個行云流水的過程,宛若一場手藝表演。
在揚州,春卷的餡料,隨著四時的變化而多有不同。春天薺菜長出來了,早茶里的春卷就來個薺菜餡的;夏天韭菜成熟了,春卷自然要將這汪盈綠包裹起來;秋天了,剛采摘的豌豆,當然要被裹進春卷品嘗一番。
無錫人嗜甜,所以無錫春卷,自然也是甜口至上。對無錫人而言,甜糯綿軟的豆沙餡、芝麻餡,只是春卷的初級版本。只有接受了菜豬油餡的春卷,才算扛住了無錫甜菜的終極檢驗。
菜豬油是極具無錫特色的一種釀心,由薺菜、豬油和糖組合而成,看似是一種極為雅致的素餡,卻有著肉餡的潤香。菜豬油餡的春卷,讓人聞風喪膽的原因,并非是甜的發齁,反而是那種甜中帶咸的奇異口感。
這也是春卷
在廈門、泉州一帶,春卷又被叫做薄餅、潤餅。
閩南的許多美食,都和鄭成功有關,薄餅也不例外。傳說中,福建百姓為了感謝鄭成功,每家特意拿出一道菜款待他。鄭成功為了不辜負百姓的厚愛,在每盤菜里夾上一筷,放到一張薄面皮上卷起來吃。之后的閩南百姓為了紀念鄭成功,特意將這一吃法保留至今。
在閩南,春卷是絕對不能過油炸的。依據個人喜好,海蠣、魚蝦、肉、蛋絲等食材依次裹入面皮,圓圓滾滾的一大條,很有分量,有些類似北方的餅卷菜。不同的是,閩南的春卷會淋上一層由西紅柿、醋等調制而成的酸甜汁。
這種獨特的酸甜汁,有種毫不含蓄的鮮美,將樸實的春卷調配得極為迷人。當牙齒穿過薄薄的春卷皮,富足的內餡瞬間將口腔填滿,細細咀嚼幾下,酸甜汁自春卷中溢出,微酸微甜的口感,絲絲縷縷地延展到舌尖,給人一種直接了當的驚喜感。
成都的蘸水春卷,也是不過油的。面粉加入雞蛋,兌水后撒上少許川鹽,各種涼拌菜,或是蒜黃炒肉絲、蒜薹炒肉等炒菜的碟子擠在一起,滿滿當當的,有點類似于古早時候的春盤。各種食材一旁,還有一盤由芥末粉、辣椒粉、熟芝麻、花生碎粒等調制的蘸水。整個擺盤及吃法,在貴州被叫做絲娃娃。
各種新鮮蔬菜,被綿密而勁道的春卷皮包裹后,略蘸取些蘸水,入口的辛辣有種直擊靈魂的爽快。
在廣西北海,還流行著一種越南春卷。不用于中國春卷多使用面粉皮,越南春卷的餅皮是用稻米漿制成的半透明米皮,薄如蟬翼的米皮色澤粉白,很有延展性,湊近聞一下,米香味濃郁。
北海的越南春卷,內餡多以蝦肉、豬肉、粉絲和蔬菜為主,鮮紅的蝦仁、碧綠的黃瓜,透過春卷皮映出鮮艷的色澤,既清新又誘人,蘸取些檸檬汁,酸酸甜甜的,仿若置身于越南的電影場景里。
“調羹湯餅佐春色,春到人間一卷之。”卷食一口春天,把希望留在心底,這或許就是古人借由春卷講給我們的浪漫秘密。
(風物菌)
延伸
春盤 春餅 春繭 春卷
易混淆的中國立春食物
春盤、春餅、春繭、春卷,是中國特有的傳統飲食,皆源于古人立春時節舉行的迎新納福習俗。由于這些食物在原料、制法和食用方式上有相通之處,再加上名字相近,難免讓人產生混淆。很多地方在介紹其起源和發展過程中,建立了“五辛盤→春盤→春餅→春卷”的演變序列,或者是“春繭→春卷”的變化過程,針對這個關系錯綜復雜的“春食家族”,現就史書記載,與各位分享。
人丁興旺的“春食家族”,春盤才是舵爺。有說法認為五辛盤是春盤的前身,此說依據晉人周處的《陽羨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月正元日五薰煉形。”該書唐時已佚,現為輯本。明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提到五辛盤和五辛菜:“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辟溫疫”。
可見五辛盤以五種辛葷菜食制盤,早先是古代煉形家在正月初一的通臟之物,流傳開后逐步被人們當成避病健身的藥膳。春盤沒有五辛盤的神秘色彩,它始于迎春,后又融入打春、咬春等俗,并作為高級時令信物,以作祈福、納吉之用。
較早記錄春盤的是唐《四時寶鏡》:“東晉李鄂,立春日以蘆菔、芹芽為春盤,相饋貺。”又“立春日薦春餅、生菜,號春盤。”這里寫的同是晉代食俗,春盤在彼時即已流行,被當作饋贈禮物,盤中有“春餅”——原來春餅是春盤的“親兒子”。
一年之計在于春,立春舉行的迎春,是從宮廷到民間都參與的大事,希望能在新一年順利吉祥,討得頭彩。打春習俗源自鞭春牛,是農耕文化的重要儀式,人們制作土牛,象征性抽打幾鞭子,祈愿能獲得豐收。春盤在兩個習俗中都扮演禮品兼食品的角色。
綜上可知,五辛盤和春盤并非同源,二者至遲在晉代均已出現,制作時間、食用菜品和食用目的各有不同。由于元日和立春相隔不遠,有時候在同一天,五辛盤可能在后期逐漸并入春盤,合二為一了。至于春餅,乃盤中一物,是可以肯定的。
有說春卷是春繭后代,史料中出現春繭食物始于宋代。宋人吳自牧所著的《夢粱錄》中記錄了“薄皮春繭包子、米薄皮春繭、子母春繭、諸色春繭、萊菔皮春繭”多個品種,僅就春繭二字望文生義,猜測最初或許是植桑養蠶的古人,為祈福農桑,特制此品以敬奉春主。
說起春繭,除祈福的習俗外,最重要的還是用料和做法。明代宋詡的《宋氏養生部》記錄了一種叫“油虛繭”的食物:“用白糯米細粉,湯溲之,鎖熬熟豬脂、白砂糖為繭,復入豬脂中煎燥為度。”看得出油虛繭是一款油炸米食,形似蠶繭,餡為糖漿,估計類似湯圓之類,屬于無縫包圍。
所以,據以上推斷,春繭和春卷關系密切,在形態、制法和口味上有承接,但也有明顯區別,更像母子關系。父親是誰呢?答案是春餅。
春餅直接催生春卷可能在元代,元代韓奕《易牙遺意》記有卷煎餅的做法:“餅與薄餅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豬肉亦可,大概如饅頭餡,須多用蔥白或筍乾之類裝在餅內,卷作一條,兩頭以面糊粘住浮油,煎令紅焦色或只熯熟五,辣醋供,與素餡同法。”這個做法跟今天的春卷大同小異,居然也是酸辣味的。
元代同期另有四種卷煎餅的做法,俱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當中,其一如下:“攤薄煎餅,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蓮肉、乾柿、熟藕、銀杏、熟栗、芭攬仁,已上除栗黃片切外皆細切,用蜜糖霜和,加碎羊肉、姜末、鹽蔥調和作餡,卷入煎餅,油煠焦。”此外,另有七寶卷煎餅和金銀卷煎餅,制法差異較大,民族風味濃郁,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
至此,“春食家族”的復雜關系已基本厘清,家族舵爺是現身晉代的春盤,它帶著大兒子春餅一路迎春,發展過程中春盤兼并了同生于晉代的異父異母兄弟五辛盤。春餅是家族的中堅,在元代同遠房表妹春繭結合,共同創生了春三代——油炸小春餅——春卷。
到今,“春食家族”已發展成一個大家庭:春餅、春卷、煎餅、卷餅、薄餅、煎盒子……每年從春天開始,這些美食就在大江南北,街頭巷尾,喚醒中國人的味蕾,寄托人們對新一年的期翼。
上一篇:為蘋果春季生產把脈開方
下一篇:新都區“六個強化”做好綜合市場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