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4 10:50 瀏覽量:21322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20年1月26日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這一指導原則部分參考了2003年SARS爆發時出現的精神健康問題和干預措施,并提出精神干預應覆蓋以下人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的疑似患者、發熱門診就診者、感染患者的家屬和朋友、診治已感染患者的醫護工作者,以及需要幫助的普通群眾。通過汲取此前全球嚴重新型肺炎疫情的經驗并基于病毒流行所帶來的精神社會影響,發展和實施精神衛生健康評估、援助、治療和服務,是應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中關鍵且緊迫的目標。
迄今為止,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疑似和確診病例,以及其接診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問題、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學數據依然匱乏,因此在疫情爆發期間該如何更好地應對挑戰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在2003年SARS爆發期間觀察到的精神健康問題以及當時所采取的措施,可以幫助指導衛生健康部門以及公眾,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精神衛生干預措施。
正確認知理想對待
已確診或疑似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可能因為擔心感染的是一種可能致命的新病毒而感到恐慌,而隔離中的病人可能會感到無聊、孤獨和憤怒。
此外,感染后的癥狀,如發熱、缺氧、咳嗽,以及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如糖皮質激素造成的失眠),可能加重焦慮及心理壓力。在部分媒介,比如在微信中,新型冠狀病毒不斷被描述為一種“致命性病毒”,這一描述使得在醫護工作者和公眾間持續存在著一種不確定性和危機感。
在SARS爆發的早期,一系列的精神健康問題,如持續的抑郁、焦慮、驚恐發作、精神運動性興奮、精神病性癥狀、譫妄乃至自殺都曾有過報道。強制接觸者追蹤和14天的隔離,是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公共衛生措施的一部分,但這有可能加劇患者的焦慮情緒和內疚情緒,因為自身可能會導致傳染、隔離,并會讓家屬及朋友承擔污名。
在該病毒的感染和相關精神健康問題方面,醫護工作者也是高風險人群,尤其是那些在醫院中診治確診或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醫護工作者。他們也可能會因為擔心自己向其家人、同事和朋友傳染該疾病和傳播這種病毒而感到恐慌。
例如有研究發現,在北京某醫院的醫護工作者,如果曾被隔離、在高危的臨床環境中工作(如SARS病房)或有親屬或朋友感染了SARS,他們的創傷后應激癥狀明顯多于沒有這些經歷的醫護工作者。在SARS爆發期間,曾在SARS病房和醫院中工作的醫護工作者也報告出現了抑郁、焦慮、恐慌和沮喪。
提供精神衛生援助
在這種環境下,盡管患者和醫護人員普遍出現了精神健康問題和疾病,但是大多數在隔離病房和醫院中工作的醫護人員其實并未接受過任何提供精神衛生服務方面的專業培訓。因此,開展及時的精神衛生服務迫在眉睫。在應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中,在SARS中使用的一些方法可能同樣有效。
第一,應由地區和國家的衛生部門牽頭建立多學科聯合的精神衛生健康團隊(包括精神科醫生、精神科護士、臨床心理醫生以及其他精神衛生健康工作者等等),為患者和醫護工作者提供精神衛生援助。同時,應為合并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提供專業的精神病治療方案以及相應的精神衛生服務和場所。第二,應為醫護工作者及患者提供及時和準確的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的清晰信息,以緩解他們的恐慌和不確定感;應向患者及其家屬提供有關患者的治療方案、病歷和健康狀況的最新信息。第三,應當借助電子設備和應用軟件(如智能手機和微信等)為患者、其家屬和公眾建立安全的服務平臺并提供心理咨詢;應鼓勵患者與家屬使用安全的溝通方式,如通過智能手機和微信,以減少孤獨感。第四,疑似和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以及在相應接診醫院中工作的醫護人員,應當定期接受精神衛生方面的評估,例如抑郁、焦慮癥和自殺傾向的臨床篩查。對出現較嚴重精神健康問題的患者或醫護人員,應當及時接受精神科治療。對于大多數患者和醫護工作者來說,相關情緒和行為反應是一種對過高壓力的適應性反應。心理治療方法可能有效,比如基于壓力適應模型的心理干預措施。如果使用精神科藥物,比如精神科醫生為嚴重精神科并發癥開具的處方藥物,應當遵循確保傷害最小的基本藥物使用原則,同時還要注意減少其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治療藥物相互作用可能產生的危害。
面對災害,恐慌、不確定性和污名化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并可能成為及時開展臨床治療和精神衛生干預的障礙。通過汲取此前全球嚴重新型肺炎疫情的經驗并基于病毒流行所帶來的精神社會影響,發展和實施精神衛生健康評估、援助、治療和服務,是應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中關鍵且緊迫的目標。
上一篇:新都區“六個強化”做好綜合市場疫情防控
下一篇:酒精和84消毒液:單用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