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4 14:20 瀏覽量:20592 來源:食品網
本報記者 韓松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擴內需、促消費取得新進展,外貿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市場競爭生態持續改善,中國經濟實現更高水平開放和更高質量發展。在中共中央宣傳部5月20日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多部門聚焦“打通內外貿,構建雙循環”進行了詳細介紹。
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
消費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日益顯現。去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5.4%,比2012年提升10個百分點。”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介紹,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積極促進消費,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消費水平日益提高,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
具體來看,一方面,我國消費市場快速發展,最終消費支出由2012年的27.5萬億元提升到2020年的56.1萬億元,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由51.1%提升到54.7%。另一方面,居民消費從注重量的滿足向追求質的提升轉變,從以商品消費為主向商品和服務消費并重轉變,從模仿型向個性化、多樣化轉變。去年,我國居民恩格爾系數,也就是食品開支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為29.8%,比2012年下降了3.2個百分點。
除此之外,新型消費蓬勃發展,網絡零售、跨境電商、移動支付等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涌現,傳統商業企業加快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線上線下消費加快融合,不僅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深刻改變了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去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0.8萬億元,占社零總額比重達到了24.5%,規模居世界第一。
特別是,跨境電商突破了時空限制,減少了貿易的中間環節,解決了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為更多國家、更多中小企業提供新的發展機遇,體現了貿易的包容性、普惠性發展。“中國的跨境電商不光賣全球,也買全球,在豐富國內市場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也為全球貿易投資注入了新動能。近年來,多國駐華大使直播帶貨,積極推廣本國產品,如巴基斯坦的粉鹽、保加利亞的玫瑰水等特色商品成為了網紅,廣受消費者的歡迎,不少優質品牌借助電商進入中國市場以后落地生根,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盛秋平如是說。
數據顯示,我國跨境電商持續快速增長,2015年至今,國務院先后批準設立了132個跨境電商綜試區,已覆蓋全國30個省區市。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5年增長近10倍,去年規模達到1.92萬億元,增長18.6%。目前,在跨境電商綜試區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備案的企業已經超過3萬家。
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表示,海關總署創新監管模式,針對跨境電商不同的通關形式,有針對性地打造“網購保稅進口”“直購進口”“一般出口”“特殊區域出口”“B2B直接出口”“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等個性化的監管模式;暢通跨境電商進出口渠道,特別是解決出口、進口零售商品退貨難的問題,讓國內消費者“海淘”更加放心;推動海關跨境電商監管國際合作,促進跨境電商新業態有序發展。
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更加鞏固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外貿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王令浚說,從海關統計的角度看,突出體現在數量的擴大和質量的提升。
從量上說,10年來,貨物貿易進出口量連創新高,從2012年的24.4萬億元增加到去年的39.1萬億元,增量高達14.7萬億元,接近2009年全年的進出口總值。國際市場份額也從2012年的10.4%提升到去年的13.5%,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更加鞏固。從2017年以來,我國已經連續5年保持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近10年,我國貨物貿易規模的不斷躍升,充分體現了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在向全球市場提供物美價廉、琳瑯滿目商品的同時,也為各國提供了更廣闊的中國市場發展機遇。
從質上看,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外貿經營主體更有活力。10年來,外貿的經營主體增長了1.7倍,外貿的“朋友圈”不斷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持續深化暢通,國內區域布局更加優化,我國中西部地區的進出口占比由10年前的11.1%提升到去年的17.7%,提升了6.6個百分點。進出口商品結構更加優化,外貿發展的新動能不斷激發。這10年,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的生動寫照,中國外貿在參與國際競爭中更強,在經濟引擎中發揮的作用更大,長期向好發展的基礎更雄厚。
“當前,外貿發展仍面臨著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們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落實各項穩外貿政策,全力以赴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盛秋平說。
一是提升外貿質量效益。持續推進優進優出,大力發展高技術、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貿易,推動勞動密集型產品高端化、精細化發展。支持品牌產品出口,增加能源資源產品、優質農產品進口,培育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
二是支持外貿創新發展。積極支持跨境電商、海外倉、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外綜服等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大力發展數字貿易,提升貿易數字化水平,加快貿易全鏈條數字化賦能;建立綠色低碳貿易標準和認證體系,培育綠色低碳貿易主體,加快推動綠色貿易的發展。
三是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完善內外貿一體化的調控體系,促進法律法規、監管體制、質量標準等相互銜接,培育內外貿一體化的平臺,支持發展同線、同標、同質產品,推動外貿企業多渠道拓展內銷市場。
四是全力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沖擊仍在繼續,將加大力度應對,努力緩解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堵、斷等問題,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
五是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要辦好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等重大經貿展會,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的改革,用好RCEP自貿協定,積極推動加入CPTPP和DEPA進程,深度參與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等國際合作。
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據統計,我國市場主體存量已達1.58億戶,其中有1億戶是近10年來增加的。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蒲淳表示,市場主體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
“對于市場主體而言,好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水和空氣,須臾不能缺少。”蒲淳介紹,10年來,市場監管部門在加強市場準入制度的供給,深化市場準入、準營、退出制度改革,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支持市場主體紓困解難,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開展工作取得顯著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深入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于日前發布。蒲淳指出,全國統一市場是成熟市場經濟的重要標志,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
一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經濟內生動力的重要基礎。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增強市場信心,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促進經濟平穩運行提供穩定、公開、透明、安全、法治化、可預期的制度環境。二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暢通經濟循環、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重要前提。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有利于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便捷獲取市場資源、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內有序流動,為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提供有利條件。三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釋放消費潛力、擴大消費需求的重要舉措。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有利于增強消費信心、擴大消費需求,為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我國經濟發展韌性提供基礎支撐。四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重要依托。加快推動標準、規則等制度型開放,有利于增強對全球先進資源要素吸引力、促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接軌,使我國在國際競爭合作中取得新優勢。
蒲淳透露,下一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將深入貫徹落實《意見》提出的各項任務部署,主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豐富市場監管領域制度供給。研究探索與成熟市場經濟監管要求相適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供給,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平穩有序、安全可靠的市場環境。
——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縱深推進市場主體準入準營退出制度改革,不斷完善企業開辦各項便利化舉措,更好發揮營商環境改革對于穩定市場預期的作用。
——深入實施公平競爭政策。加快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進一步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切實增強監管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
——著力提高產品質量安全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水平。圍繞產品質量安全重點領域,深化產品質量監管和市場秩序的治理,著力優化市場消費環境,切實增強人民群眾放心消費的信心。
上一篇:四川省什邡市聚焦農村食品風險隱患 堅持”四步走“出成效保安全
下一篇:“遂寧鮮”成金字招牌 四川遂寧特色優勢農產品京城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