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7 15:27 瀏覽量:19752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報記者 周 巖
2022年,我國肉類總產量超過9000萬噸,占全球肉類產量的1/4以上;人均肉類消費量超過65公斤,大幅超過世界平均水平……4月18日,世界肉類組織副主席、中國肉類協會會長李水龍在2023肉類產業發展大會上表示,經過一代代肉類產業人的努力,我國已經發展成為肉類生產大國、肉類消費大國,已經基本端穩了“肉盤子”。
在山東青島舉辦的2023肉類產業發展大會是今年中國國際肉類產業周的重頭戲,由中國肉類協會與世界肉類組織共同主辦,匯集肉類產業相關機構負責人、知名專家學者以及企業大咖,圍繞“構建新格局,迎接新挑戰”主題,共商新發展格局下肉類產業政策變化、市場變化、消費變化。
暢通“雙循環”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肉類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偉表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為保障包括肉類在內的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應等相關基礎工作提供了明確的政策指引,為加快構建我國肉類產業新發展格局、實現肉類產業轉型升級、增加高質量產品供應以及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李水龍指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高地,就肉類產業而言,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構建肉類產業發展新格局,立足國內,把國內的大循環暢通起來,聯通國際,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才能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
世界肉類組織主席胡儒在致辭中表示,中國肉類產業發展大會對于中國肉類產業來說非常重要,業內同仁可以就國家的情況、經濟形勢和其他不同的話題發表觀點。當前肉類產業面臨很多問題,包括動物衛生、疫病情況、動物福利、可持續發展等。全世界都在盡最大努力解決這些問題,使肉類產業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全球來看,肉類消費量持續增加,增速放緩,國內肉類消費仍有增長潛力。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周琳在談到全球視野下肉類消費發展新趨勢時建議,以做大做強優質特色肉類產品為抓手,推動傳統畜禽肉類消費升級;順應白肉替代紅肉的消費趨勢,優化肉類生產結構,引導和實施“低碳—營養—健康”的肉類消費和生產模式;大力開展細胞培養肉技術攻關,縮短與國際間的技術差距,早日實現技術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突破;以預制菜產業發展為契機,推動肉類加工產業發展,讓肉類加工產業成為肉類市場穩定發展的蓄水池。
成都大學教授、四川肉類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衛指出,肉類預制菜是預制菜的主體,其核心內涵是菜肴的工業化轉換。肉類預制菜創新發展方向為:一是盡量不通過食品防腐劑實現低溫產品的常溫可貯,走冷鏈或高溫保鮮、防腐保質方式;二是盡量不借助食品添加劑改善工業化菜肴的保水性、嫩度,解凍后可復鮮回鮮;三是盡量應用天然調味法,而不是調味增香劑調鮮、增鮮、補鮮、復鮮或掩飾異味;四是盡量避免對傳統經典菜肴配方的復雜化、過度預制化和過度包裝。他強調,預制菜追求的目標是風味保持、營養方便和生態環保,預制菜作為預制食品中的一員,需要與其他食品相互補充,才能滿足大眾對安全、營養、風味、方便的優質蛋白食品日益增長的需求。
提升質量安全助推高質量發展
畜禽屠宰一頭連著畜禽養殖,一頭連著食品消費,是畜禽產品走向百姓餐桌的重要環節,對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王功民提到,近年來,畜禽屠宰行業相關的法律制度進一步健全,行業升級加快,行業秩序不斷規范,質量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是,目前屠宰行業還面臨眾多挑戰,保障產品質量安全任重道遠。
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忠澤介紹,生豬屠宰行業經過10年發展,呈現出“一減四增”的特點,即全國生豬定點屠宰數量大幅度縮減,生豬屠宰行業集中度顯著提升、生豬屠宰行業設計產能不斷增長、生豬屠宰企業平均屠宰量持續增長、生豬屠宰行業的資產和營收成倍增長。此外,10年來,行業管理也取得了突破:共立項屠宰國家標準和農業行業標準122項,獲批發布標準78項,國家標準更新率為76.5%,行業標準更新率為45.9%。同時,馮忠澤坦言,在屠宰行業發展和規范過程中,產能嚴重過剩、質量管理規范未建立、違法違規事件時有發生等問題依然存在,阻礙了行業的發展。馮忠澤強調,《生豬屠宰管理條例》對生豬屠宰行業發展提出了很多新要求,今后一段時期,要重點推動實施生豬屠宰質量管理規范,全面加強人員能力提升,加大屠宰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力度,繼續推進生豬屠宰標準化示范創建,全面推動生豬屠宰行業高質量發展。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生產安全監督管理司副司長黃敏在肯定了國內肉制品質量安全狀況穩定向好的同時,也指出了一系列問題。“當前我國肉制品行業還存在產品品質升級不足、企業研發創新能力不高、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等短板弱項,特別是微生物污染不合格率依然較高,調理肉制品、熟肉干制品、食用血制品、動物源性成分風險的問題反復,腌臘肉制品中違法添加敵敵畏項目風險發現率逐年上升等,需要引起行業和廣大企業的高度重視。”黃敏說。
黃敏認為,構建我國肉類產業的新發展格局,離不開全面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始終堅守質量安全底線以及大力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靠人來落實制度,用制度來落實責任,廣大肉制品生產企業應當按照要求建立并落實食品安全責任制,重點落實質量安全的領導責任、管理責任、風險管控責任、檢驗檢測責任以及投入責任,把責任落實到具體崗位和人員,真正用責任保障安全,用管理提升質量,用信譽贏得市場。
隨著我國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肉類消費結構也在不斷優化,人們對肉類特別是優質牛羊肉的消費需求將會進一步增長。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一級巡視員于文軍提醒,進出口企業要嚴格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按照中國的法律法規,肉類進口商應當在簽訂貿易合同或協議前取得進境動植物的檢疫許可證,應當建立食品進口和銷售記錄制度,建立境外出口商、境外生產企業審核制度,進口食品時應依法向海關如實申報。
為穩步推動中國肉類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于文軍提出,境外肉類進口企業應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和防護體系,在所在國家地區合法生產和出口,保證向中國境內出口的產品符合中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發現不符合注冊要求時,應當主動暫停向中國出口食品,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從源頭防范和化解食品安全風險,確保輸華的食品安全,并加強供應鏈各環節主體間的產品安全風險信息交流與處置協作,共同營造國際共治、社會共享的進口食品安全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