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6 12:51 瀏覽量:34819 來源:中國食品報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減少一次性餐具使用、購買綠色家電、交易閑置舊物等綠色行為中,綠色生活正逐步成為社會新風尚、新潮流。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生態環境部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2023年六五環境日的主題,社會各界積極投身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實踐,展示我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低碳行為“有價有市”
打開手機上北京綠色生活季小程序,在減排手冊一欄能看到各種綠色行為的減排量:乘坐地鐵出行減排量每次不低于46克,乘坐公交出行減排量每次不低于80克,騎車出行減排量每次不低于52克,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減排量每次不低于23克,光盤行動減排量每次不低于449克……注冊的用戶所進行的綠色行為,都將通過數字化手段,自動記錄到個人碳賬戶中。
“中國科學院一項研究表明,居民生活等消費端的碳排放已占到碳排放總量的53%,消費端碳減排不容忽視。”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杜少中說,可以通過建立個人碳賬戶,把市民通過綠色生活所獲得的碳減排量記錄下來、融合匯總,為發放綠色積分提供衡量依據,使綠色生活變得“有價”“有市”,以激勵消費端的碳減排。
“個人碳賬戶中的綠色積分,可以為手機充值,也可以兌換多個企業的消費優惠券。”北京綠色生活季平臺技術支持方、北京綠普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陶嵐說,通過信息技術、市場化手段推動綠色生活,促進低碳消費。
垃圾分類提質增效
走進云南省楚雄市東瓜鎮莊甸社區蔡家灣居民小組,藍天下的白墻青瓦顯得格外整潔。一靠近路邊的生活垃圾箱,AI“智能眼”就能自動識別有人來了,云廣播馬上就播放語音提示:“垃圾扔前分一分,綠色生活一百分。”
在廣州市越秀區洪橋街道三眼井社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看上去更像是古香古色的涼亭。已經退休的張女士是社區的一名老住戶,她說,以前垃圾分類投放點少,扔垃圾都要走到小區盡頭的角落,那里臭味還特別大。現在投放點多了,而且美觀衛生,大家進行垃圾分類的積極性都提高了。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近年來我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持續深入推進,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已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居民小區平均覆蓋率達82.5%,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正在逐步形成。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提質增效,實現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楊宏毅說。
(李禾)
上一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一批實質性改革舉措相繼落地、漸次開花
下一篇:第二屆中國預制菜產業園創新發展大會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