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1 15:47 瀏覽量:23333 來源:中國農科新聞網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也是耕種的好時節。近段時間,在綿陽三臺和安州等地,村民利用上季作物收獲后的“種植空窗期”種下白菜、棒菜等生長周期快的作物,這種輪作種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拓展增收新渠道,讓土地“忙”里生“金”。
三臺縣斷石鄉
在三臺縣斷石鄉飛鳳村飛鳳橋附近的土地里,一邊,旋耕機在快速翻耕作業,另一邊,工人們正在移栽長勢良好的青菜苗。
“我們九月中旬開始播種育苗,現在已到幼苗移栽期。”這些青菜苗的“主人”——飛鳳村種植大戶鄧昌遠表示,他們計劃用四五天時間,將這六七畝地的幼苗全部移栽到200畝土地里去。
在四川,青菜常用于腌制酸菜。不久后,這些青菜長大成熟,就會化身成我們餐桌上的“酸菜魚”“酸菜粉絲湯”的重要食材。
在三臺縣斷石鄉,秋季種植青菜已成為傳統。自2017年起,斷石鄉大力發展青菜種植,建立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每年與泡菜加工企業簽訂保底協議,一方面帶動鄉里剩余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另一方面也確保了青菜的銷路。
2023年,鄉里還建設并完善了標準發酵池50余口,實現了泡菜就地粗加工。當前,斷石鄉青菜種植面積已達3000余畝,相較傳統作物,青菜種植能實現每畝增收2000余元。
安州區河清鎮、黃土鎮
“末伏的蘿卜,秋天的菜。”在安州區河清鎮七一村,農戶們正在田地里播種晚秋白菜。
晚秋白菜,是指在晚秋季節播種的白菜品種,這種白菜通常具有較強的耐寒性,并在寒霜之后達到最佳的食用狀態。
“白菜的根系有利于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氣性,有利于下一季作物的生長,并且白菜的葉片能夠當肥料,增加土壤的養分。”白菜種植大戶鄭小林表示,他今年在七一村種植了五六百畝大白菜,每天有80到100個人幫忙栽菜。大白菜生產周期短,效益好,不會影響大春的生產。
以往水稻收割后,田地往往會閑置一段時間,不僅浪費了土地資源,還會影響農戶收入,當地通過科學合理的輪作安排,交替種植品種不同的糧菜,有效補齊了“種植空窗期”,極大地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水稻收割后,有一部分閑置的土地,村兩委共同研究后決定,把閑置土地集中納入統一管理,栽種一些短平快的蔬菜作物,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七一村村干部馬利民介紹到。
近年來,河清鎮按照“地不留空、季不留閑”的總體要求,全面推進冬閑田的開發利用,因地制宜發展白菜產業,形成了村集體經濟組織示范種植、家庭農場專業種植、一般農戶自發種植模式,全鎮共發展白菜種植7000余畝,預計今年產值達2800萬元。
而在安州區黃土鎮方碑村,村民們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蔬菜種植。
“我承包了800多畝土地,采用水稻和蔬菜輪作的模式。”安州區黃土鎮博林蔬菜糧油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梁軍表示,今年水稻收割后,他們就抓緊搶種了萵筍、棒菜、兒菜和小麥,把土地充分利用起來。
梁軍介紹,預計可以種兩季蔬菜,當前正在種植的棒菜11月就可以收獲,而后又可以種萵筍,明年4月把萵筍收完后,可以繼續種水稻。
方碑村村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全村約有耕地2000多畝,基本上都是種植的水稻和油菜,水稻和油菜收獲后,通過輪作的方式種植萵筍、花菜、棒菜、兒菜等蔬菜,讓土地“忙起來”,產生更好的收益。
據了解,通過“稻菜輪作”,安州區實現了畝產千斤糧,菜賣萬元錢的目標。全區46萬畝耕地,實現糧食產量26萬噸以上,產值近10億元,蔬菜產量約49萬噸,產值近8億元。(供稿:綿陽市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