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4 11:09 瀏覽量:12077 來源:中國食品網
游客的文旅底層消費邏輯不會改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主導著消費行為。找到游客的“情感按鈕”,激發游客的底層需求,并通過創新消費場景和產品來滿足游客的文化精神需求和體驗感才能找到大文旅的發展新機遇。
近年來一批城市以各種方式出圈走紅,掀起一波接一波的城市文旅熱,顯示出經濟恢復發展的潛力與活力。文旅“出圈”通過創新的文化旅游項目、獨特的文化體驗、廣泛的社會傳播,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發展的綜合實力,形成消費新的增長點,最終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文旅消費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提振文旅消費對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文旅產業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涵蓋吃、住、行、游、購、娛等多個環節,能夠帶動交通、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形成強大的產業乘數效應。通過豐富文旅產品供給、提升服務質量、優化消費環境等舉措,可以有效激發居民消費潛力,促進消費市場的繁榮。
同時,文旅消費的增長也有助于推動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在政策支持與市場驅動下,各地積極探索創新文旅消費模式,如數字文旅、夜間文旅等新業態不斷涌現,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成都東郊記憶
看看,這些省份2025年的文旅重點方向。
北京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繁榮興盛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
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定實施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三年行動計劃,加強中軸線文化闡釋與國際傳播,創建中軸線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推動制定北京長城保護條例,建成開放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啟動琉璃河遺址申遺前期工作。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辦好北京國際非遺周。
豐富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深入推進演藝之都建設,加快打造王府井、天橋等演藝集聚區和特色演藝群落,擦亮“大戲看北京”“北京大視聽”等文化名片,舉辦更多演唱演出活動,大力發展演藝經濟。積極發展“體育+旅游”“影視+旅游”等多元融合業態,新增100條“漫步北京”旅游線路。創新文化體制機制,開展文化文物單位改革試點,優化博物館等場所預約機制,加強科技賦能文化產業,促進文創園區差異化集約化發展。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舉辦市民系列文化活動1.6萬場,開展各類閱讀活動3萬場。加強國際傳播效能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北京故事,提升北京國際電影節、國際音樂節等品牌活動影響力。
天津
創成10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鞏固368個經濟薄弱村扶持成效,試點探索、分類建立城鄉產業、文化、消費等結對機制,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深度挖掘鄉村空間生態價值,再推出10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村鎮。
做活文旅體融合文章。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加快建設都市型、體驗式、年輕態、人文韻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加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建筑和工業遺存保護活化利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提質煥新,推進長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
河北
開展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促進汽車、家電、住房等大宗消費,擴大家政服務、康養旅游、餐飲住宿等服務消費,打造商旅文體健等多業態融合消費新場景。推進“凈菜進京”,培育鄉村旅游、休閑康養等新業態。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利用,讓城鄉更有特色、更加宜居、更具魅力。
創新舉辦省旅發大會,加快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和長城、大運河文化旅游帶,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達標提質攻堅行動,加強藝術精品創作,做好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建好用好群眾身邊的體育設施,推動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
山西
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擔當新的文化使命,加快把文旅產業打造成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民生幸福產業,建設新時代文化強省和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強全域、全季、全齡設計開發,完善旅游供給體系。持續打造3個熱點門戶城市,依托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名鎮名村,建設旅游名城名縣名鎮。提升黃河、長城、太行三個一號旅游公路交旅融合功能,有機串聯531處國保單位和976個景區景點。
開發春游、夏養、秋行、冬享四季旅游產品,豐富研學、自駕、康養等滿足不同年齡段游客需求的業態,發展紅色旅游、低空旅游,推動文旅市場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促進文旅、文博、文創、文藝聯動,構建大文旅格局。完善旅游產業發展指標體系,深化重點景區、重點企業改革,做強省屬文化、旅游企業。健全文旅云平臺功能,凝練三晉文化IP,優化匠心古建等精品線路。
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做好文物保護利用,建設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山西博物院新館、古建筑博物館。培育“晉字號”非遺品牌,推動工藝美術行業傳承創新發展。借助《黑神話:悟空》開發相關產品和業態,打造文創爆品。
發展演藝經濟。提升便利度、滿意度、美譽度,叫響“旅游滿意在山西”品牌。發展鄉村旅游,加強非遺民俗活化利用,推動農林文旅康融合發展。
內蒙古
以北疆文化建設提升行動為引領,把文旅業打造成支柱產業。北疆文化是一座“精神富礦”,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旅游、體育、賽事、演藝、會展、商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文旅強區。
加大考古研究力度,推動紅山文化聯合申遺,為中華文明探源作出貢獻。現在文博熱、非遺潮成為新時尚,要順應這種趨勢,在大型節慶、各類展陳、文旅活動中嵌入北疆文化元素和標識,加強創意設計和科技賦能,打造更多獨具特色的文化“打卡地”。
內蒙古旅游資源豐富,但“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把草原森林、沙漠戈壁、河湖濕地等好地方宣傳好,把“長城內外是故鄉”、“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好故事呈現好,做強品牌、做精業態,吸引更多人來到內蒙古、愛上內蒙古,力爭游客數量突破3億人次。旅游的魅力在于體驗感強、玩得開心,要升級打造旅游“四地”IP,擦亮叫響暢游“四季”名片,做優做精現代草原發現之旅、金色沙漠穿越之旅、冰雪世界童話之旅等旅游線路,把呼和浩特演唱會和跨年夜、阿拉善英雄會、呼倫貝爾冬季英雄會、烏蘭察布之夜、鄂爾多斯“草原村排”等品牌越做越響亮。特別是精心謀劃“自駕大草原、旅居內蒙古”活動,打造中國最美邊疆路331,把沿途的一顆顆“珍珠”串成“項鏈”,讓自駕和旅居成為內蒙古的文旅新亮點。加快創建包頭歷史文化名城、興安盟世界級旅游度假區、巴丹吉林世界級旅游景區、烏拉蓋九曲灣5A級景區,支持老牛灣黃河大峽谷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遼寧
促進文體旅深度融合。培育文體旅龍頭企業,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做強做優冰雪溫泉、海洋海島、紅色研學等特色旅游。推進體育強省建設,支持各地承辦舉辦品牌賽事,加快“三大球”振興發展,扎實籌辦第十五屆全國冬季運動會。高質量發展冰雪經濟,壯大冰雪裝備產業,推動冰雪運動進校園。鼓勵景區提質升級,培育壯大房車露營、郵輪游艇、低空飛行、電子競技等新業態。讓“山海有情·天遼地寧”更加親和、更有內涵、更具魅力,讓更多賓客暢游遼寧、品味遼寧、愛上遼寧。
支持遼西建設京津冀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文化走廊。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型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傳承弘揚遼寧“六地”紅色文化。加強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系統性保護和宣傳闡釋。推進義縣奉國寺、北鎮醫巫閭山、興城古城、蓋州古城保護和活化利用,支持大連、朝陽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吉林
持續打造旅游萬億級產業。以冰雪和避暑“雙品牌”為引領,促進景區景點全鏈條升級。發展文化游、紅色游、鄉村游、邊境游,拓展業態、豐富體驗,完善交通、住宿、醫療等配套設施,推動景區承載能力和便利化建設,凈化旅游市場環境。突出發展冰雪經濟。開展景區、度假區質量提升行動,打造雪地越野等新業態,支持更多景區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新建1處大型滑雪度假中心。
黑龍江
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強化餐飲、攤市等基礎型消費,發展文化、娛樂等改善型消費,擴大數字、養老、托育等服務型消費。積極發展首店、首展等首發經濟,重點發展中醫康養、智慧養老等銀發經濟,挖掘冰雪運動、冰雪旅游等冰雪消費潛力。發揮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示范引領作用,豐富消費業態,打造文旅消費集聚區。
推動特色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文旅資源豐富的獨特優勢,鞏固拓展清涼避暑和冰雪旅游良好發展態勢,做好把綠水青山、冰天雪地更好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大文章,構建特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加快建設冰雪經濟引領區。推動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冰雪旅游全產業鏈發展,打造世界級冰雪旅游度假勝地和冰雪經濟高地。加快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冰雪體育示范區總部基地、冰雪裝備產業園、數字冰雪體育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加強冰雪人才隊伍建設,舉辦高水平冰雪體育、冰雪藝術賽事,持續辦好“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加強場館賽后綜合利用,擴大亞冬會溢出效應。
豐富優質文旅產品供給。持續開展夏季避暑和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動”,推出更多好線路、好產品、好活動,辦好第七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實施A級旅游景區提升工程。推進100個以上重點文旅項目。加快文旅融合、商旅融合、體旅融合、數旅融合,豐富休閑度假產品,開發生態康養、自駕露營等“特新精優”旅游產品。舉辦中俄地方文化藝術季,打造中俄文旅交流合作示范區。
上海
推進首批15個“滬派江南”風貌保護傳承試點,大力發展休閑旅游、生態康養、文化創意等新產業新業態,讓鄉村成為市民的詩意田園。聚力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堅持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上海文化品牌。
辦好“五五購物節”、“上海之夏”國際消費季、上海旅游節、國際光影節等重大促消費活動,創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元化消費場景。大力發展首發經濟、銀發經濟、夜間經濟、直播經濟,推進新型消費、汽車消費、綠色消費,加快打造以國貨潮牌為引領的消費自主品牌。加快發展線上演播、沉浸式體驗、房車露營等新業態,推動高能級、高流量、高品質的演出、賽事、展會等落地,促進商旅文體展聯動發展。
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入境旅游第一站,構建國際友好型旅游產品體系,完善入境旅游便利化服務,拓展文旅資源海外推廣網絡。持續擴建國際旅游度假區核心區。加強文旅元宇宙場景建設。實施郵輪旅游高質量發展行動,培育一批紅色旅游、工業旅游、古鎮旅游、賽事旅游等示范試點和精品線路。
江蘇
加快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和重大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培育數字藝術、數字文娛等新產業。啟動產業政策引領、發展空間拓展、融合業態創新等六大行動,深化“兩廊兩帶兩區”建設,打造世界級旅游景區度假區和精品旅游線路。發展旅游專列、郵輪游艇、低空飛行、水上運動等新業態,開辟太湖水上特色旅游客運航線,進一步擦亮“水韻江蘇”文旅品牌。加大文旅資源境內外推介力度,優化境外游客入境旅游產品和服務,促進入境旅游加快恢復發展。
浙江
拓展消費新場景新業態,培育壯大首發經濟、銀發經濟、會展經濟、演藝經濟、賽事經濟,提升商圈經濟、夜間經濟的規模和效益,打造更多精品項目、爆款IP。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制機制。加強“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研究利用,推進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傳承和發展宋韻文化、吳越文化、陽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黃帝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西湖、良渚、大運河等世界遺產保護,活化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扎實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
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加快重大文旅產業項目建設,提升之江文化產業帶、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等平臺能級,發展“文化+科技”“文化+數字”“大視聽+旅游”“交通+旅游”等新模式,打造更多文旅“爆款”產品,培育千萬級核心景區30個以上,推動文旅產業增加值增長6%。
安徽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構建板塊聯動、區域協同、業態多樣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加快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積極參與中華文明探源、“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推進武王墩、明中都等重點考古發掘和遺址公園建設,建成開放凌家灘、雙墩等遺址博物館。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闡釋、傳承創新,開展淮河流域先秦文化考證和研究,支持黃山市建設國家徽學研究院,推進《安徽文庫》編纂出版等工程。加快長江、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建設。創新發展黃梅戲文化,支持安慶市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戲曲名城。實施百項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更好發揮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及旅游價值。
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構建“一區三圈四帶”協同發展機制,努力打造全國全域旅游發展先行區。推進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全域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休閑度假、創意、醫療康養、體育賽事等產業。推進合肥都市科創文化休閑游、大別山紅綠交融文化游等產品開發,啟動建設皖北旅游大環線示范段。以文為魂、以水為脈,加快建設靚麗多彩的長江、淮河、新安江、江淮運河文化旅游帶。實施“百景提升”行動,加強精品線路設計和營銷,完成重點景區導游詞專業化、標準化升級工程。加快文旅業態創新發展、融合發展,推動文旅與科技、工業、農業、商務等跨界融合,積極發展豐富多彩的高品質鄉村旅游。提升旅游服務品質,發展智慧旅游,完善全球營銷體系,持續增強安徽文旅產業影響力感召力。
福建
壯大文化旅游業,做足“文旅+百業”文章,大力發展演藝經濟、文化遺產旅游、文化主題酒店、特色節慶展會、鄉村原產地研學等業態,打造文旅產業融合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用好過境免簽新政策,辦好海絲國際文化旅游節等活動,培育建設武夷山、鼓浪嶼等世界級旅游景區,持續建設山海1號風景道、聯通世遺廊道,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打造情感交融的第一家園,發揮祖地文化優勢,加強閩臺歷史文化研究宣傳,深入實施閩臺歷史展示溯源工程,依法保護利用閩臺關系檔案,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媽祖文化中心、兩岸流行文化中心。辦好海峽論壇、海峽青年節、海交會等品牌活動,加強教育、司法、衛生、科技、體育、文旅等領域交流,鼓勵青少年、“首來族”等臺灣基層民眾來福建,持續拉緊宗親、鄉親、姻親、民間信仰等紐帶,帶動更多臺灣同胞以融合發展為共同愿景,常來常往更親近。
堅持守正創新,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活化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展現新時代八閩文化的氣韻和風采。
堅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挖掘凝練新時代福建精神特質,更好地立精神支柱、樹價值標桿、育時代新人。揚新風正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統籌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讓文明之花開遍八閩大地。創文藝精品,實施新時代“閩派”文藝精品工程,推出更多反映時代風貌、謳歌人民創造的文藝作品。辦好金雞百花電影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等。促文化惠民,探索廣電視聽節目共享長效機制,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建設一批鄉村戲臺、城鄉公共文化新空間,優化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延時錯時開放服務,讓文化熱度在基層、修養在人心。
積極開展“閩學”研究,提高閩都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媽祖文化、海絲文化等影響力。傳承簪花、剪紙、木偶戲等民間技藝,大力扶持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等地方劇種傳承發展。支持“建陽建本雕版印刷”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參與非遺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好考亭論壇等活動。推進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城村漢城遺址等考古研究,支持曇石山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支持廈門、泰寧、建甌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推動萬里茶道、三坊七巷、船政文化史跡、嘉庚教育遺產、關圣文化史跡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江西
實施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行動,積極參與國家旅游風景道工程建設,推進“云游江西”數字文旅一體化平臺建設,爭取擴大過境免簽停留活動區域范圍,大力實施“樂游江西”文旅推廣計劃和“引客入贛”工程,強化“旅游誠信省”建設,讓“江西風景獨好”品牌叫好又叫座。
推進傳統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結合,強化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利用,加強古樹名木保護,開展鄉村古樹園和“百村千樹”鄉村綠化美化項目建設。支持上饒打造對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先行區、鷹潭打造國家級銅基新材料先進制造業集群核心區、景德鎮建好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提高贛東北城市群開放合作水平。
實施贛鄱文明考古探源工程,推進長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轉化利用。深入實施文藝創作“四名工程”,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加快補齊基層“三館一中心”設施短板,建好用好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推進博物館“總分館”制試點和省博物館“故宮廳”落地。加強非物質文化系統性保護和活態傳承,推動傳統工藝振興,打造一批“非遺國潮”。加快推進葡萄牙里斯本中國文化中心建設,布局一批海外文旅推廣中心。舉全省之力支持景德鎮申遺,讓無與倫比的江西陶瓷文化在世界文明百花園更加光彩奪目。
山東
創新推出特色旅游專列,激活“文旅+交通”消費新業態。推動鄉村旅游轉型升級,創新打造一批新場景、新業態。
在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上下功夫、求實效。推動文化繁榮興盛,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旅游強省。傳承紅色文化,大力弘揚沂蒙精神、孔繁森精神,打造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山東展示體驗帶。加快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推動省市縣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做強數字智能文化服務平臺。加強儒家文化、齊文化等系統闡釋。實施“中華文明探源”“海岱考古”等項目。做強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強化國際傳播,講好山東故事、中國故事。
深入推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持泰山、“三孔”爭創世界級旅游景區,新增4A級以上景區10家。抓好煙臺崆峒勝境、墨子魯班古代科技文化展覽館、泰山博物院等重點項目。實施文化研學旅游綜合開發工程,擦亮“沿著黃河遇見海”品牌,打造國際著名濱海旅游帶。創新開展“跟著孔子研學游”等文旅體驗活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打造體育旅游精品線路,探索“知名景區+工業旅游”結對模式。加快文化體驗廊道和千里濱海、魯風運河、紅色沂蒙、黃河入海、長城尋跡、齊魯天路等旅游公路建設,創新高速公路“服務區+”文旅融合模式。支持威海爭創國際康養旅游試驗區。建好上合組織旅游和文化之都,辦好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用好入境免簽和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持續叫響“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讓更多海內外游客暢游齊魯、樂享山東。
河南
加強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提升南陽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打造高效生態經濟引領區、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中心,聯動信陽、駐馬店構建豫南綠色產業體系。
提升黃帝故里、老家河南、華夏古都、中國功夫等IP影響力,增強“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效應。加快建設黃河古都群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實施隋唐洛陽城等重點項目,支持鄭州、開封創建國家級文旅消費示范城市。開展文旅產業鏈群建設三年行動,拓展文博研學、休閑康養、數字演藝等文旅新業態,支持鄭州打造“微短劇創作之都”。深入實施“引客入豫”行動,開展“四季河南”等特色文旅活動,打造“孔子周游列國”等精品旅游線路,讓海內外游客在中原大地暢享山水盛景、品悟人文神韻。
加快打造殷墟甲骨文中華文化新地標,建設仰韶文化新高地,推動雙槐樹等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打造大遺址保護利用走廊,加快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建設,建成漢魏故城遺址博物館、開封懸河文化展示館。推動二里頭遺址、萬里茶道河南段申遺。加大保護名城、保護文物、保護古建筑的投入,加強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實施文物保護利用數字化工程,開發數字大遺址等文旅產品,讓星羅棋布的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湖北
在加強文化資源保護和推動文化創新發展上擔當使命,著力建設文化強省旅游強省。充分發揮湖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紅色資源豐富、名山大川多的優勢,大力推動荊楚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荊楚文脈賡續工程,加強長江文明溯源研究和傳播展示,建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長江博物館、天門石家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標志性項目,加快“萬里茶道”、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申遺,深度挖掘歷史街區時代價值,支持黃石、孝感、恩施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
培育萬億級文旅支柱產業。進一步加大文旅產業投資、挖掘文旅消費潛力、提升文旅服務供給,把文旅產業培育成投資的重點、消費的熱點和服務的亮點。精心打造“神農架—武當山—三峽”等10條精品旅游線路和100家精品旅游景區,加快建設一批國際旅游目的地和特色旅游目的地,創建一批荊楚文旅名縣、湖北旅游名鎮。積極拓展“旅游+”“+旅游”,促進文旅融合、體旅融合、商旅融合、城旅融合、農旅融合、工旅融合,推動文旅全產業鏈發展。全力打造“知音湖北”文旅品牌,精心辦好中國文化旅游產業博覽會、長江文化藝術季等重大節會,吸引五洲游客聚湖北,促進荊楚文化走世界。
湖南
壯大新型消費,推動康養、綠色、文旅等消費擴量提質,加大高質量體育賽事、文化演出供給,支持首發經濟、銀發經濟、夜間經濟、直播經濟發展,培育更多有“煙火氣、湖南味、國際范”的消費新場景。
壯大綠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業態。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推動湖湘文化在新時代實現新發展、呈現新氣象,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深入實施文化創意旅游產業倍增計劃,推進旅游與演藝、會展等融合發展。推進湖南博物院、湖南烈士公園“館園融合”。打造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示范片區。深化“游客滿意在湖南”行動,提高入境旅游便利度,支持張家界打造入境旅游標桿城市,辦好全省旅游發展大會,加快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
廣東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更高水平文化強省、旅游強省、體育強省。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涵養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文化,釋放文化的魅力、旅游的活力、體育的張力。
深入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潮州古城”等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推動制定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強化歷史建筑保護利用,保護傳承嶺南園林文化和技藝。建成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加快建設廣東粵劇文化中心。強化非遺項目活態傳承,培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擦亮嶺南戲曲、嶺南美術、廣東音樂等特色品牌。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不斷綻放嶺南文化新光彩。
編制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城市旅游、南部濱海旅游帶、北部康養休閑旅游帶專項規劃。實施文旅投資“三個一百”計劃,推進100項在建重大項目、100項重點招商項目,省級財政五年統籌投入100億元支持旅游產業發展。加強國家5A級景區創建,推動清遠長隆首期項目建成運營,支持韶關丹霞山、江門開平碉樓—赤坎古鎮打造世界級旅游景區。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好旅游與鄉村、工業、民族、康養、賽事、演藝等領域的結合文章,打造更多特色精品旅游線路,培育壯大鄉村酒店、智慧旅游、游艇旅游、低空旅游等新業態,規劃建設廣東國家工業博物館,支持汕頭規劃建設大型主題公園。積極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優化境外人士來粵通關、支付、居住等便利措施,吸引八方來客到廣東旅游度假,體驗活力大灣區的獨特魅力。
廣西
激實施文旅經濟“融百業超萬億”行動,推進200個以上投資超億元的文旅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和廣西世界旅游目的地。積極發展賽事、康養旅居、郵輪、演藝、研學等旅游新增長點。建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整合開發左右江紅色旅游資源。推動邊境旅游升級發展。
繁榮發展文體事業。實施好新時代系列藝術創作工程。提升公共文化設施服務效能。抓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辦好中國—東盟視聽周。推進全國新時代體育高質量發展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積極備戰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
海南
大力提振消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品質旅游項目,開工三亞國際郵輪港,推進環島旅游公路、環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旅游公路驛站及周邊配套建設,積極創建高A級旅游景區,培育熱帶濱海世界級旅游度假區。打造“清涼海島”名片,把旅游淡季做熱做旺。實施旅游服務質量提升年行動,健全完善旅游業監管、應急處置機制,推動旅游市場價格公開透明,深入開展“放心消費在海南”行動,大力塑造海南國際化旅游服務品牌。設立一批海外旅游推廣辦事處和海外“陽光海南”旅游門店,大幅提升入境游客人數,接待國內外游客1億人次以上。把促消費和惠民生結合起來,大力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支持打造海口“國際演藝之都”、三亞“亞太游艇之都”、文昌“航天旅游之都”、樂城“醫療旅游之都”,開展招會招展招賽招演行動,加快推進文體旅商展聯動,培育特色消費文化,繁榮夜間經濟,打造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場景。
保護好運用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開工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二期。繼續推動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申報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增強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發展壯大文化產業。持續辦好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東坡文化旅游大會。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精心組織策劃一批自貿港封關運作主題重大文體活動,豐富城鄉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重慶
加快建設山地生態特色農業走廊,協同發展文旅、特色制造和外貿加工業,打造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知名民俗生態旅游目的地。聚力打造文化旅游強市,在傳承城市文化、滋養城市文明上開創新局面。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策劃一批“渝進蓉出”“蓉進渝出”精品線路,持續開展“百萬職工游巴蜀”活動,推廣“暢游巴蜀”、旅游專列、“旅游一卡通”,創建文化和旅游區域協同發展改革創新試驗區,力爭全市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增加值均突破1450億元。煥新升級世界山水都市、壯美長江三峽、多彩風情武陵高品質文旅景觀帶,培育一批國家級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旅游演藝、沉浸式體驗場景。完善“快旅慢游”服務體系,提升過境免簽、口岸通關、支付服務等便利化水平,加強市場監管和安全保障。辦好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節、重慶國際旅行商大會,開展“向世界講述重慶”推廣活動,提升重慶文旅影響力。
深化巴渝文化、三峽文化、革命文化等傳承研究轉化,舉辦2025長江文明論壇,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川渝石窟寺遺址公園等項目,新開工釣魚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利用項目,創建長江三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四川
實施“消費+”行動,促進“農商文旅體教康”融合發展,打造“蜀里安逸”消費品牌體系,辦好熊貓消費節、糖酒會等系列活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更多游客走進天府之國,體驗文化味與自然美、國際范與煙火氣、快節奏與慢生活完美融合的獨特魅力,吸引更多“頭回客”和“回頭客”,打造國際消費目的地、美好生活體驗地。
推動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加強生態保護和價值轉化,發展牦牛、高原蔬菜、特色水果等高原特色產業,打造世界級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實施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專精特新”項目,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推進三星堆—金沙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完善博物館、圖書館運營管理機制,加強智慧化、數字化建設,支持免費、延時開放,促進全民閱讀。辦好金熊貓獎、中國藝術節和中國網絡視聽大會。推動全民健身,加快補齊公共體育設施短板。舉辦乒乓球混合團體世界杯、成都網球公開賽等賽事活動,爭取更多世界級、國家級重大單項體育賽事落地四川。
貴州
改造升級一批商圈、商業步行街、夜間消費集聚區,在重點旅游景區及周邊布局建設特色美食街區。推動旅游業態提質升級。強化規劃引領,系統性提升“黃小西吃晚飯”景區品質,支持西江千戶苗寨、遵義會議會址、中國天眼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加快建設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橋旅融合景區,推動文旅、農旅、體旅、橋旅等融合發展。加快“賣酒向賣生活方式轉變”,更大力度推進“四個一批”,打造10家優質醬酒體驗店,提升21個酒旅融合景區運營水平,建設5條美酒美食街區。拓展“支支串飛”精品線路,擴大“小車小團”車輛規模。加大涉旅經營主體培育力度。
大力發展智慧旅游,推進文旅數智化創新工程和文旅行業大模型建設,加快省旅游數智互聯平臺、“AI游貴州”等項目建設。深入開展“文明在行動·滿意在貴州”“多彩貴州滿意旅游痛客行”等活動,加快推進旅居產業發展。制定旅居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大力發展避暑旅居、康養旅居、森林旅居、溫泉旅居等業態,建成一批旅居示范項目,加快提升旅游業層次和水平。
扎實推進長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貴州段建設。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進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加快萬山朱砂礦系列文化遺產、貴州三疊紀化石群申遺。
云南
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打造一批農業強縣、工業大縣、文旅名縣、口岸強縣,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與就業創業互促共進。
深化農文旅融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跨境旅游、全域旅游,推進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建設,做實打響“旅居云南”新品牌、力爭旅居人數達600萬,加快打造金字招牌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設“大香格里拉”戶外運動發展集聚區、體驗區,培育具有云南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賽事。
建成340個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30個邊境旅游示范村。辦好“中華文化邊疆行”系列活動,完成惠民演出1萬場以上,推出更多具有云南元素的文藝精品。加快智慧圖書館體系和公共文化云項目建設。
西藏
深入實施特色文旅產業培育工程,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園區和非遺工坊,打造一批精品景區、文旅廊道和旅游名縣,促進旅游與體育、農業、交通、商業等領域深度融合。推進“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世界級旅游景區創建。進一步規范旅游市場秩序。
支持首發經濟、林卡經濟、演藝經濟發展,積極推動文娛旅游、體育賽事、旅居康養等“跨界消費”。
陜西
深入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研究,完成碑林博物館擴建工程,持續推進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做好石峁申遺和秦東陵、蘆山峁考古挖掘等重點工程。實施黃河流域文物保護利用工程,支持革命文物連片保護和整體展示。建好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加強傳統村落和古樹名木保護,新增一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提升陜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文博場所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推進陜西文學館、美術館等重點文化標識工程建設。用好陜西公共文化云平臺,打造一批城市書房、文化驛站。高水平舉辦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國際旅游博覽會、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節等活動,辦好閱讀文化節、“四季村晚”,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發展秦腔藝術、陜北民歌、陜南戲劇,努力創作更多文學、美術、影視等精品力作。
甘肅
大力實施“強縣域”行動,培育一批農業強縣、工業大縣、旅游名縣,力爭“百億縣”達到一半以上。加快文化強省建設,打造全國重要的文化傳承創新基地。
深度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加快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設,全面實施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項目。加強石窟洞窟、雕塑、壁畫保護。依托省內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景觀名勝等,構建中華文明甘肅標識體系。推進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建設。打造河西走廊國家遺產線路。建設中華文化甘肅數據庫。
圍繞打造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優秀旅游目的地,深入推進“八個一”文化品牌建設,規劃實施一批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園區和文化生態示范區。打造黃河文化旅游帶甘肅段。完善文化旅游“云、網、端”基礎設施,推進大景區、度假區、休閑區創建國家級旅游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旅企業,打造千億級文旅康養產業鏈。傳承紅色基因,開發紅色隴東、長征會師、載人航天等經典線路。
青海
實施冰雪旅游提升計劃,建設高品質冰雪主題旅游景區、冰雪運動體驗基地和國際登山小鎮,不斷拓展冰雪經濟發展新空間。高水平辦好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全國冰壺聯賽、青超聯賽等賽事,打造“跟著賽事去旅行”品牌活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以上,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消費需求。
高水平編制實施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總體規劃,聚力構建“一芯一環多帶”生態旅游發展格局,出臺國際化標準景區規范體系,加快打造“五個1號”交旅融合生態景觀大道,著力提升青甘大環線品質,完成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區創建。實施青南地區旅游發展五年行動,規劃建設青南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試驗區,建好工業旅游示范基地,讓“山宗水源·大美青海”品牌越來越響亮。
寧夏
加力提振文旅消費,圍繞建設國際旅游目的地,召開全區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大會,深入實施景區強基煥新、文旅要素提升、文旅深度融合、特色品牌塑造、客源市場拓展、服務質量提優、鄉村旅游提質“七大行動”。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全面啟動賀蘭山東麓旅游環線等建設項目。
新疆
以文化和旅游、現代物流等產業集群為牽引,大力發展服務業,打造全國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國際物流樞紐中心。編制實施文化和旅游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做好龜茲文化等地域文化資源挖掘闡釋利用。以阿勒泰、烏魯木齊、伊犁、博州、昌吉、塔城為重點,打造冬季冰雪旅游精品線路,支持阿勒泰和伊犁等地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冰雪經濟集聚區。發展全域旅游、低空旅游、沙漠旅游、生態旅游、康養旅游、跨境旅游等,著力打造高品質旅游產品,推進旅游服務質量提升,力爭接待游客3.2億人次。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挖掘生活性服務業潛力。
加強西域都護府遺址群、烏拉泊古城、克孜爾石窟、樓蘭故城、喀什莫爾寺佛教遺址等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中華文化“根”和“魂”的認同。
(國際酒旅創新聯盟綜合)
上一篇:荔枝莊園助力鄉村振興加快地方特色產業融合創新發展
下一篇:喜報:中國盛唐·國賓酒莊榮獲“2025永利臻典葡萄酒大賽”三項大獎